向坤
互聯網企業家是目前中國舞臺上最風光無限的一群人,隨著大量互聯網公司的崛起,中國經濟的重心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集中在互聯網板塊上。而我們可以發現的是今天形成這樣的景象,應該是發軔于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波又一波對互聯網的普及。
《看見未來》通過一系列采訪性質的文章,勾勒出一幅美國互聯網發展的藍圖。其中既有凱文·凱利、克里斯·安德森這樣在中國聲名遠揚的先驅人物,也有很多相對只在互聯網圈子內有影響力的人。有些人是通過理論影響互聯網的發展,而有些人則是通過實踐影響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他們主要聚集在美國的硅谷區域,共同的特性就是有著很強的創新性,有這面向未來的勇氣,創新的火苗始終薪火相傳。
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互聯網的發展本身就是開放性的。如果沒有開放性,蒂姆·伯納斯·李本身可以把WWW做為一項專利賺得大筆金錢;而如果沒有開放性,維基百科、社交網絡也不可能發展。即使是蘋果公司這樣曾經嚴守封閉性藩籬的公司,也在逐漸地嘗試開放。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互聯網發展當中的一些陰暗面。比如谷歌、FACEBOOK這些大公司的壟斷,還有互聯網對于網絡的極化效應。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曾經一直有一個詬病,其曾經被認為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的領域,從瀛海威的“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的標語,到王志東攜帶代碼怒而辭職,中國互聯網寄托了中國文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創造一個更美好社會的期待。我們也曾經在一段時間發現,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陷入到商業競爭中不可自拔,BAT三座大山成為了創業者不可逾越的大山,而更新的科技創新則被遺忘,互聯網公司畫地為牢綁架用戶,360大戰騰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我們看到這個現象在現在得到了很多的改善,百度正在專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也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風生水起。而“互聯網+”標志著互聯網更加成為了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正如馬斯克所說的:我們曾經以為會掌握飛向太空的工具,結果得到了140個字節;或者是彼得·泰爾所說的,硅谷的互聯網創新正在枯竭。
沉醉于過去只會固步自封,未來,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必將擴散,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工業互聯網將成為更加廣泛的創新空間。而中國必須要抓住這些未來的機遇,創新的火種必須要交給90后甚至是00后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