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清
關鍵詞: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辨證施治;護理干預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1- 0095-02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多關節的慢性侵蝕性滑膜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經過及時、正確的治療和護理,痹證的預后良好,但有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復發作,病久出現關節腫大畸形甚至損及臟腑。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在口服中藥的同時,根據病情采取中草藥薰蒸、藥浴、外洗、針灸、按摩、理療及功能鍛煉等綜合措施,配合中醫護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1 一般資料68例為本院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45例;年齡23歲~ 67歲。患者主要存在晨僵、關節壓痛以及關節腫脹的癥狀。2護理方法2.1一般護理病室設施:應清潔干燥、陽光充足、溫度適宜、避免對流風;根據證型和病情的輕重分配病室及床位;關節腫脹明顯、疼痛激烈,兼有發熱時,應讓患者臥床休息,將患肢墊高,痛不可觸者可將患處暴露,減少接觸。選擇舒適體位,設法減輕患者的痛苦,如行動不便的患者,可放置腳墊、木拐等。疼痛緩解后,要及時下床鍛煉,恢復關節功能;慢性病長期臥床者,應注意經常更換臥位,將罹患關節保持在功能位置。在疼痛緩解后,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免肌肉萎縮或關節畸形。并應加強皮膚護理,防止發生褥瘡;注意氣候變化對病情的影響。隨氣候變化及病情需要加減衣被;加強情志護理,患病之后,患者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急等情緒,意亂則氣亂,氣亂可致氣滯血瘀,對治療和康復十分不利,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告知患者情緒對疾病的影響,經常與其談心,使其了解fL己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分析治療中的有利因素,交流同種疾病治療的有效信息,使其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治療信心,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調動體內正氣。鼓勵患者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由于病痛的折磨,常有呻吟、煩躁、憤怒、悲觀、失望等表現,護理人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同情心給予護理,為其排憂解難,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還應做好患者家屬的情志護理,囑其關心愛護患者,使患者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積極配合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2.2飲食護理痹癥急性期特別是兼有發熱時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久病偏虛時可適當滋補。根據“食藥同源”的原理和“食藥同治”關系,類風關患者的飲食宜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以健脾補腎,壯骨補養氣血為主,可食用豬、牛蹄筋,骨頭湯,黃豆,瘦肉加胡椒和生姜,既補蛋白質義補鈣,還溫補脾腎,活血通絡,祛風濕痹痛。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黑木耳、海參、甲魚。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豆腐、扁豆、芹菜、山藥、云茯苓,對治療有利,可多吃。對風寒濕痹者,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可多用姜椒等溫熱性調料,以助熱散寒。風濕熱痹者,飲食以清熱疏利食品為主,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可多吃絲瓜、莧菜、綠豆、冬瓜、西瓜等。服藥期間應注意保護性飲食,如蛋湯,稀粥等:避免吃韭菜、辣椒、地瓜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緩解期可適當進補,可用黨參,黃芪燉瘦肉,甲魚和蛇燉西洋參,并增加含鈣豐富的食品如牛奶、雞蛋、魚蝦類。僅以關節局部癥狀為主,不發熱,亦無脾胃癥狀者,飲可隨意,無須多加限制。2.3針灸療法常用穴位有肩髑、曲池、尺澤、合谷、外關、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膝眼、委中、風市等。配合按摩、拔火罐、梅花針等療法,均可緩解癥狀,預防和治療肌肉萎縮、感覺、關節畸形等。3辨證分型及施護3.1行痹主要癥狀: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兼見惡風,發熱等表證。舌苔薄白或膩,脈浮;施護原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中藥宜熱服或溫服,并應嚴街觀察服藥后反應。如風寒濕痹疼痛激烈的患者,治療上常用附子、川烏等藥,使用這些藥物時劑量應由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久煎或與甘草同煎可緩解毒性。服藥后患者若有唇舌、于足發麻,惡心、心慌脈遲等中毒癥狀時,應報告醫生酌情減輕或停止服用。對以藥性比較峻猛、毒副作用較大的蟲類藥物,如全蝎、蜈蚣等,可研末裝入膠囊內吞服。如采用西醫抗風濕治療時,也應注意觀察其副作用;藥酒對治療風寒濕痹有顯著療效,臨床常用的藥酒有五加皮酒、國公酒、術瓜酒、蛇酒等,可適當選用。3.2痛痹主要癥狀: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屈伸障礙,痛處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舌苔薄白,脈弦緊;施護原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可采取局部溫熱療法,如灸法、熏洗、熱敷、拔火罐等;熏洗、熨貼等療法塒痹證引起的關節疼痛有明顯效果,如坎離砂,醋調外敷;食鹽,大蔥炒熱后熨貼患處;松節油,牛膝煎水熱敷等。或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風通絡的中藥做離子透入治療。3.3著痹主要癥狀: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兼見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舌苔白膩,脈濡緩:施護原則:除濕通絡、祛風傷寒;中藥及飲食均宜溫熱。且應多配用燥濕之品,如苡仁、鱔魚、鰻魚、扁豆、蠶豆、赤豆等。3.4熱痹主要癥狀: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得冷則舒,痛不可觸,不能屈伸,可涉及1個或多個關節,兼有發熱,汗出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癥狀。舌苔黃燥,脈滑數;施護原則:清熱通絡、疏風除濕;中藥熏洗時藥液宜偏涼,局部忌用溫熱療法[2],可用黃芩煎水濕敷,也可采用地龍加白糖搗爛敷紅腫處;伴高熱時可在夾脊、兩脅、肘窩、胭窩等部位用刮痧療法,亦可選用大椎、曲池、合谷、風池等穴位針刺或十宣放血;局部紅腫熱痛較甚時應休息,減少活動。待癥狀減輕后,逐步增加活動鍛煉。4康復指導痹癥常因起居不慎復感外邪而反復發作,故應特別注意季節時令的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保暖、防寒防濕措施,避免一切誘因,防治病情反復;應根據病情配合氣功療法和體育鍛煉,促進筋脈疏通,氣血運行通暢,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如發現痹癥之發作與扁挑體炎、牙周炎等有關,則當積極治療該病。5小結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其康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治療。當患者病情穩定,癥狀減輕時可予以出院。但出院前應做好衛生宣教和康復指導。向患者介紹疾病性質、病情和治療方案。指導藥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用各種藥物治療的療程均較長,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能隨意停藥、換藥、增加藥物用量。使患者能做到自我護理,堅持治療。積極預防外感,夜間睡覺避免涼風直吹床鋪,不可讓電扇直吹身體,也不要在冷氣房內赤身睡覺。適當增加戶外活動,當淋雨或驟寒侵體,可飲少量湯以御寒,驅寒。總之,防寒保溫,避免潮濕,是類風關患者應注意的,可有效預防復發。積極從事適宜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氣功、溫泉浴等。無力活動者,指導家屬做被動伸展和屈曲運動,以減輕或避免關節攣縮、僵直和廢用性肌肉萎縮或硬化,如病情反復或加重隨時復診。(收稿日期: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