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李斯文+劉穎+馮妮
摘要:介紹李斯文教授辨治肺癌的經驗。強調肺癌病機多為“肺陰虧損,痰熱瘀毒膠結”,將其辨證總結為陰虛熱毒、瘀毒內阻、氣虛痰濕、氣陰兩虛4個常見證型,采用清其熱、化其瘀、散其痰、補其氣,滋其陰的“清補法”標本兼治,取得了較好治療效果。
關鍵詞:李斯文;清補法;肺癌;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 -2349(2015) 01-0006-03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以下簡稱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范圍內已居惡性腫瘤類疾病的第1位[1],在我國惡性腫瘤疾病的死亡原因中肺癌也居首位,約占到全部惡性腫瘤病死率的22.7 010,并且其發病率正以每年26. 9%的速度增長,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2]。
導師李斯文教授是云南省名中醫,第四、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他從事中醫腫瘤臨床工作40余年,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中西醫理論功底,在肺癌的治療中始終強調“肺陰虧損,痰熱瘀毒膠結”的病機理念,提出“清補法”為肺癌的根本治療大法。李老師對“清補法”論治肺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筆者隨師侍診,略有心得,現將導師運用“清補法”辨治肺癌的經驗略述如下。1 對肺癌病因病機的認識李斯文教授認為本虛與邪實是導致腫瘤發生的兩大根本條件。由于肺臟本身“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喜潤惡燥”、“肺主一身之氣”等生理特點,肺癌的的發生與其他腫瘤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外感六淫邪氣及內生諸邪乘虛襲肺,導致肺臟蘊熱而耗傷肺陰,內火偏旺,邪毒從陽化熱,邪滯胸中,肺氣膹郁,宜降失司,氣機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輸布,津聚為痰,痰凝氣滯,瘀阻絡脈,痰熱瘀毒膠結,日久形成肺部腫塊。正如《雜病源流犀燭》云:“邪積胸中,阻塞氣管,氣不得通,為痰為食為血……遂結成型而有塊”。由于個體稟賦不同,肺癌隨病情進展可出現氣虛、陽虛等不同臨床表現,但由于氣的損傷和陰液的耗散,肺陰虧虛會貫穿疾病始終,痰熱瘀毒是其主要病理表現。其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肺癌乃岡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2運用“清補法”治療肺癌的原理針對肺癌以“肺陰虧損,痰熱瘀毒膠結”為主要發病因素和進展環節這一根本認識,導師提出在肺癌治療上應以清補相結合的方法(簡稱“清補法”)為主:“清”指清其熱、化其瘀、散其痰等針對標實證的祛邪之法;“補”指各種平補正氣的治法,其中尤以肺脾腎三臟為主。“清補”之法意在益氣不宜過于甘溫,養陰不宜過于滋膩,清熱利濕解毒不宜過于苦寒,活血化瘀又不宜過于峻猛。在臨床使用時,要做到“清其有余,補其不足”,清補結合,以達到顧護人體陰陽之目的。3運用“清補法”治療肺癌的經驗
導師結合對肺癌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多年的臨床經驗,將肺癌辨為以下4個常見證型。(1)瘀毒內阻證:病機為陰虛內熱,瘀血與痰熱交阻于肺,肺氣壅遏不暢。癥見咳嗽不暢,痰血暗紅,氣急胸痛如錐刺,喘憋不得臥,大便秘結;舌絳紅有瘀斑,苔薄黃,脈細弦或澀。治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方用銀翹沙麥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2)氣虛痰濕證:病機為肺脾兩虛,痰濕內阻。癥見咳重痰多,胸悶納呆,神疲乏力,腹脹便溏,四肢沉重;舌淡胖,苔白膩,脈滑或滑數;治以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湯加減。(3)陰虛熱毒證:病機為熱毒內盛,灼傷肺陰。癥見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氣短胸痛,心煩不眠,或低熱盜汗,口干便燥,咽干聲啞;舌紅少苔或苔黃,脈細數;治以滋陰清熱,解毒抗癌。方用銀翹沙麥湯加減。(4)氣陰兩虛證:病機為陰傷及氣,肺腎兩虛。癥見咳嗽氣短,動則喘促,咳痰無力,胸悶腹脹,乏力腰酸,自汗或盜汗,大便溏或秘;舌淡紅苔薄,脈細無力。治以益氣養陰清虛熱。方用生脈飲或沙參麥冬湯加減。隨證加減:肺熱獨盛,酌加魚腥草、蛇舌草、半枝蓮、蘆根、白茅根等;肺熱津傷,酌加南沙參、天花粉、石斛、知母、絞股藍等;痰濁阻肺,酌加法夏、制南星、瓜蔞、桔梗、前胡、葶藶子、杏仁等;絡傷咯血,酌加仙鶴草、三七粉、白及、藕節炭、血余炭等;絡阻疼痛,酌加元胡、全蝎、蜈蚣、地鱉蟲、香櫞、丹參等;氣虛自汗,酌加生黃芪、浮小麥、麻黃根等;腎臟氣陰不足,酌加炒杜仲、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等;骨痛明顯,加骨碎補、續斷、烏梢蛇等;腦轉移頭暈頭痛,酌加天麻、川芎、鉤藤、蛇六谷等;熱結腸腑導致大便秘結,酌加大黃、火麻仁、郁李仁、杏仁、桃仁、肉蓯蓉等;水熱結胸,酌加葶藶子、澤瀉、豬苓、車前子、龍葵等。4驗案舉例孫某某,男,68歲。2013年12月因反復咳嗽,經抗感染治療無效,在當地醫院行胸部X線檢查發現右肺占位。2014年初,患者在云南省腫瘤醫院復查胸部CT( 201400234)示:右肺癌并雙肺轉移,最大病灶3×4.5cm。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取病檢提示為肺腺癌。因患者無手術指征并不愿接受放、化療及靶向治療,遂于2014年1月20日求診于導師處。刻下見:嗆咳,以夜間為甚,痰中帶血,量中等,時感胸悶、心悸、氣短,動則尤甚,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納呆食少,眠差,大便干,小便調。舌紅苔白少津,脈細數。診斷:右肺腺癌并雙肺轉移(Ⅳ期),辨證:陰虛熱毒,痰瘀內阻。治以養陰清熱,化痰散瘀。方選銀翹沙麥湯加減。處方:銀花20g,連翹15g,沙參20g,玄參20g,麥冬15g,百合、白芨各20 g,白茅根、蘆根各30g,紅豆杉12g(先煎),炒黃芩、炒梔子、炒知母各15g,蛇舌草30g,半枝蓮15g,重樓15g,浙貝母20g,生牡蠣、瓦楞子各60g(先煎),姜南星、姜半夏各40g(先煎),夏枯草30g,蜈蚣2條,全蝎10g,金錢白花蛇1條(兌服),炒雞內金15g,甘草5g。免煎劑:天龍、地龍、龍葵、貓爪草、八月札、石見穿、血余炭、藕節炭各2包。共10劑,每2日1劑水煎服。
2014年2月17日二診:患者訴口服上方后嗆咳及咯血有所減少,精神體力較前好轉,進食增加,眠差,大便每日2~3次,質稀,小便調。舌紅苔白,脈細數。導師在原方基礎上將紅豆杉加至18 g,金錢白花蛇加至2條加強抗腫瘤作用,血余炭、藕節炭改為各4袋以加強止血。續進15劑。
2014年3月24日三診:患者訴嗆咳明顯減少,偶有發作,咯血消失,胸悶氣短明顯緩解,精神體力好轉,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嫩苔薄白,脈細。導師指示患者熱毒消退明顯,氣虛不足出現,建議將南沙參量加至30g加強益氣養陰;續進15劑。此后一直在上方基礎上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調整用藥。2014年6月患者在云南省腫瘤醫院復查CT提示雙肺轉移灶較前有所減少,最大病灶較前無明顯變化。目前患者仍堅持口服中藥湯劑,病情平穩。 按:該例患者確診時已屬于非小細胞肺癌晚期,就診初期,患者臨床表現較重,導師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舌脈像辨證為陰虛肺熱,痰瘀互結,采用清補法治療,方選自擬的銀翹沙麥湯加減。方中銀花、連翹、炒黃芩、炒梔子、炒知母、蛇舌草、半枝蓮、重樓、紅豆杉、龍葵清熱解毒,清宣肺熱;沙參、玄參、麥冬、百合、白芨、白茅根、蘆根養陰清熱;浙貝母、生牡蠣、瓦楞子、姜南星、姜半夏、夏枯草、貓爪草化痰散結;蜈蚣、全蝎、金錢白花蛇、天龍、地龍、石見穿化瘀通絡;血余炭、藕節炭對癥止血;雞內金消積化滯;片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陰清熱解毒,軟堅化痰散瘀之功。因藥證合拍,諸癥皆平,收到滿意療效。同時也說明清補法治療肺癌療效確切,值得推廣。參考文獻:[1]王少墨,董志毅,屠洪斌,等.388例原發性肺癌中醫證候分布狀況分析[1].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7(5):3l- 34.[2]支修益.我國肺癌流行病學現狀分析[J].中國處方藥.2009(2):56 -57
(收稿日期: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