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這一次,面對21世紀頭二十年可以大有作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最后五年,中國絕不會松手
近日媒體報道,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初稿已完成,將進入征求地方、部委和專家等意見的階段。
“十三五”規劃無疑有著特殊意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十三五”時期則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作為實現中國夢必須登上的一個臺階,這“登階一腳”至關重要。
中共十六大時即提出,21世紀頭二十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彈指之間,十五年就將過去,距夢想又近一步。但是,國內國外的環境都在變化,而且變得看上去相當錯綜復雜。國內,正處在“三期疊加”特定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態;國際,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度調整期,不確定因素大增,而且,一些遏制中國、詆毀中國、唱衰中國的聲音交叉泛起。挑戰比以往更多更艱巨。于是,國內一些人對我國發展是否還處在戰略機遇期產生了懷疑。
要實現夢想,當然要有追夢的萬丈激情,也當然要有科學決策的理智清醒。而科學的決策則必須源于準確的形勢判斷。中央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復雜,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但是,“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這是一個對當前我國所處發展環境和歷史階段作出的非常清醒的大判斷,直接關系到“十三五”期間的所求所為的大邏輯,直接關系到如何抓住機遇、戰勝挑戰、走穩走實走好中華民族復興圓夢之旅關鍵的新一步。
何謂戰略機遇期?盡管有各種角度的闡釋,但其核心無外乎主要是指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并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
目前來看,這一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條件,并對我國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
從國際環境來看,盡管中國周邊外交環境趨于復雜,特別是海上安全問題突出,但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各大國間關系保持相對穩定,維護國際形勢穩定的力量更見增強。
從國內環境來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當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這些都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開辟了廣闊空間。
當然還必須看到,相比此前,如今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變化。需要面對中國所面臨的空前增加的挑戰,清醒地認識新變化,分析新問題。
從當前國際環境、尤其是從中國周邊環境看,確實日漸復雜,全球化進程也趨向保守,構成了對中國發展的外部大考驗。
不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不斷增加,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設可支配的資源也越來越多。中國積極倡導、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創造性地改善了周邊環境,也令中國作為推動全球化的舵手角色日益吃重。
從國內形勢看,也確實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考驗。由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穩增長、推改革、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惠民生、防風險等任務都很艱巨。
一方面,需要從整個發展進程理性地看到這個特定階段出現這樣局面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更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已有數據表明,新的動力正在不斷積蓄:201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經濟增長速度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繼續超過城鎮居民,這兩個“超過”,帶來了居民消費率的提高,就是結構調整的一個好結果。
緊跟時代的進步,還必須善于用新的視野、新的知識,發現構成戰略機遇期新的內涵。隨著正在全球上演的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很有可能帶動一大批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這將直接影響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乃至各國間經濟競爭的局面。這可能進一步拉大國家間的差距,中國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基礎已經大大提高,具備了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一切都表明,盡管國際風云變幻、國內難題交織,但屬于中國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的支撐要素沒有缺位,依然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而且,有了構成和轉換戰略機遇期的新要素新能力。
人們可以相信,面對“十三五”這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時期,中央會明大勢、看大局,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基本走勢,在透徹分析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之下,搞明白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理清楚“十三五”我國前進的方向和目標,進而立足優勢、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新方略。認識和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的目的,就在于牢牢把握推進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主動權,讓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化解發展中遇到的風險。
一個民族的復興、一個國家的強盛,從來不是風平浪靜的,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給你的機遇往往是潛在的,甚至就加載在復雜的挑戰與風險之中。
對一個國家來講,屬于自己的戰略機遇期,往往又具有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特點。我們就曾為近代史上錯失若干次民族復興的戰略機遇期感到萬分的沮喪。
而這一次,面對21世紀頭二十年可以大有作為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最后五年,中國絕不會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