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內容摘要:鑒定意見對刑事案件的處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中,司法鑒定存在著鑒定意見說理論證不充分、重新鑒定效力確認有阻力、鑒定人出庭能力不足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目前鑒定機構自由裁量權過大、鑒定機構等級劃分不明以及鑒定人員出庭低效。針對這些問題,應從強化司法鑒定機構管理等級化、司法鑒定人出庭實行規范化、司法鑒定程序和標準統一化等方面完善司法鑒定工作。
關鍵詞:鑒定意見 重新鑒定 鑒定人出庭
[基本案情]2009年10月3日下午5時許,王某某與被害人李某某在本市河西區氣象臺一鞋店門前,因停車問題發生爭執,雙方相互揪打在一起,后同時倒地。被害人李某某頭面部、雙上肢、胸部、左臀部至小腿、腰背部等多處腫脹及瘀斑。經天津市公安局物證中心法醫學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李某某體表軟組織挫傷累計已超過其體表總面積的6%,其損傷符合《人體輕傷鑒定》標準之第20條、第50條的規定,構成輕傷。檢察機關以王某某構成故意傷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訴,一審期間,法院對傷情鑒定未采信,判決王某某無罪,被害人請求檢察機關提請抗訴,檢察機關抗訴后,二審維持原判。
一、問題的提出
在本案中,對王某某與李某某之間發生爭執,雙方有相互揪打行為,后李某某倒地的事實基本不存在爭議。主要爭議焦點在于,李某某的傷情是否構成輕傷,其體表軟組織挫傷累計已超過其體表總面積的6%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是否客觀真實。
案卷材料中記載被害人李某某有三份醫院診斷證明,2009年10月3日第一份診斷證明記載內容為:被人打傷2小時,傷及胸腹部及右頸部。該份診斷證明未記載左下肢傷情,對身體軟組織挫傷面積未描述。2009年10月6日第二份診斷證明記載內容為:胸壁軟組織挫傷,雙上肢見多處瘀斑,最大2×1厘米。左臀及腰背部腫脹明顯,瘀斑范圍為7×6厘米。2009年10月12日第三份診斷證明記載內容為:左臀部至小腿大面積青紫,約20×60厘米。
鑒定機構依據診斷證明記載的內容及作鑒定時法醫檢查被害人受傷情況所見(右眼周可見2×3厘米皮下瘀血,左上臂可見5×4厘米、1×1厘米、1×1厘米皮下瘀血,右腕部可見4×3厘米皮下瘀血,左腰部可見11×1厘米、9×1厘米皮下瘀血;上述損傷大部分呈淡黃色吸收后表現。左臀部至左大腿后側下段腘窩處可見40×17厘米皮下瘀血,左小腿后側上段可見14×6厘米皮下瘀血,上述損傷中央區域大部分呈青紫色,邊緣呈淡黃色吸收后表現),得出李某某體表軟組織挫傷累計已超過其體表總面積的6%,其損傷符合《人體輕傷鑒定》標準之第20、50條的規定,構成輕傷的意見。
在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提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要求重新鑒定,檢察機關委托天津市法醫學專家鑒定委員會對被害人李某某的傷情進行重新鑒定。因被害人一方對天津市法醫學專家鑒定委員會資質提出異議,因此專家鑒定委員會中止了鑒定。
一審期間鑒定機構鑒定人出庭作證,證實該案鑒定采用的是“手掌法”經測量被害人李某某手掌面積為124.68平方厘米,根據法醫鑒定理論,手掌面積約占人體表面積的1%,李某某體表軟組織挫傷面積累計達824平方厘米,因此約占人體總面積6.6%。辯護律師提交了某物證司法鑒定所法醫臨床鑒定文證審查意見書證實:人體體表面積用手掌估算法計算是不準確的,無論用什么方法測量都應寫明實測結果,然后換算成公制面積單位,沒有寫明實測結果的,人體表面積應按平均人體表面積1.73平方米計算。實際軟組織挫傷面積824平方厘米,減去照片不能顯示原始病例也無記載的左小腿84平方厘米,損傷面積760平方厘米除以1.73平方米只為正常人體體表面積4.28%,明顯達不到6%。辯護人申請專業法醫證人出庭作證,證實:手掌面積124.68平方厘米,人體體表面積應該是1.24平方米,屬于未成年人體表面積。與成年人體表面積的1.73平方米有顯著誤差。鑒定機構出具的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書不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經過庭審中對傷情鑒定的質證,一審法院沒有采信案卷中的傷情鑒定,判決王某某無罪。
后被害人請求檢察機關提請抗訴,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后,在二審期間原鑒定機構鑒定人再次出庭作證,證實2009年10月12日的診斷證明是讓李某某倒補來的,因為有一部分病例醫院診斷證明沒有記錄,所以讓被害人倒補的。李某某的體表傷情是另一法醫測量,照片上沒有小腿部的傷情,鑒定人本人沒有看到李某某的傷情,只是看轉來的材料,在鑒定書上簽了字。辯護律師要求專業法醫證人再次出庭,專業法醫證實2009年10月3日和10月6日的診斷證明均沒記載李某某左下肢傷情,檢查身體也沒有左下肢傷情。10月12日李某某后補的診斷證明出現左臀至小腿大面積青紫,面積20×60厘米,該診斷證明不是當時傷情的真實反應,有失客觀性。另證實20×60厘米體表面積超出人體臀部及腿部應存在的面積。且二審法院對辯護律師提供的某物證司法鑒定所出具的法醫臨床鑒定文證審查意見書予以采信,徹底推翻原鑒定,維持了一審判決。
二、實踐中司法鑒定存在的缺陷
(一)鑒定意見說理論證過程有欠缺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傷情鑒定意見中,僅對被害人歷次的醫院診斷證明內容進行了羅列,將法醫檢驗所見傷情情況進行了描述,但并沒有對被害人體表軟組織挫傷累計已超過其體表總面積的6%是如何計算的進行闡述。很顯然,6%這一數據的計算應當是以被害人體表軟組織挫傷面積占其人體總表面積的比例計算而來的,那么在鑒定中應當提及被害人總體表面積為多少,被害人體表軟組織挫傷的面積是多少,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沒有這些數據的計算依據和方法,僅僅給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使得辦案機關對該鑒定的審查無從下手,被告人、被害人對鑒定也難以理解或接受。這種情況往往需要審查人通過與鑒定人溝通進一步了解鑒定過程和依據,當事人難以信服,很可能申請重新鑒定,導致訴訟成本提高。
(二)重新鑒定效力確認有阻力
《刑事訴訟法》146條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這就意味著在當事人對鑒定有異議時,有權申請重新鑒定。目前我國司法鑒定機構雖然有很多,但并沒有明確的級別和隸屬關系,各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意見都是相對獨立的,且并不能推翻其他鑒定意見。目前,京滬廣三大城市中聚集了全國絕大部分優秀鑒定機構,這些機構所作出的鑒定相對權威,但這些機構所作出的鑒定從級別上并沒有高于其他鑒定部門,只能是在辦案單位人員采信時略顯優勢。
(三)鑒定人出庭能力有不足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3款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有異議的,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無論是傷情鑒定、物品價值鑒定還是精神病鑒定等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庭審過程中鑒定人出庭對鑒定進行解釋說明,接受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公訴人、審判員的詢問,有利于將鑒定依據和程序進行充分闡述,使鑒定意見的準確性得到檢驗,也有利于使各方信服鑒定意見,使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當然如果鑒定意見是不準確的,鑒定依據是不充分的,這些問題也會隨著鑒定人出庭暴露出來,此時鑒定意見應該及時得到糾正,避免錯案的產生。在上述案例中,鑒定人出庭時,并不能對其鑒定意見自圓其說,對鑒定的依據無法論述清楚,出庭效果并不好。實踐中,即使有些鑒定意見本身沒有問題,也存在鑒定人出庭效果不好的情況,在面對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時,鑒定人只一味強調鑒定過程符合法律規定和要求,鑒定的依據客觀真實,結是準確,這些格式化的回答無法達到鑒定人出庭所應有的效果。
三、司法鑒定存在缺陷的原因探究
(一)鑒定機構自由裁量權較大
在司法實踐中,鑒定意見屬于專業性較強的證據種類,通常由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作出,因此其證明力也明顯高于其他一般證據。也因為其專業性強,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或審判機關的辦案人對鑒定意見的審查往往也是形式上的,真正對鑒定意見做到細致審查和監督,需要借助其他專業人士的指導和支持。也正因為此,檢法對鑒定意見通常是持認可態度,往往是直接采信,很少提出質疑。
(二)鑒定機構等級劃分不明
目前,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對鑒定機構的資質和等級進行統一的劃分,鑒定機構之間不存在級別劃分,鑒定意見的效力也沒有高低之分。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不服,需要申請更高一級鑒定機構、或申請更具權威的鑒定機構再次鑒定時,辦案機關無章可循,即使在更具權威性的鑒定部門重新鑒定后,仍不能推翻原鑒定,使得當事人陷入困惑,面對兩份或多份結論不一致卻都互相獨立的鑒定意見,不得不懷疑鑒定意見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三)鑒定人出庭率較低
在司法實踐中,因為鑒定意見都是涉及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如果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本身對鑒定內容就不了解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使要求鑒定人出庭也無法作出有針對性的詢問,公訴人和法官如果對鑒定涉及的專業問題一知半解,也很難在庭審過程中對鑒定人作有效的發問。因此鑒定人要么不需要出庭,即使出庭也基本上以鑒定人、鑒定機構具有資質,鑒定程序和使用的技術方法符合規定作為證言內容。鑒定人在庭審過程中很少受到具有挑戰性的詢問,因此在鑒定本身存在問題,當事人一方要求專家證人出庭質疑鑒定時,鑒定人往往就會招架不住了,在庭審中無法思路清晰、邏輯縝密、有理有力地維護已經出具的鑒定。
四、完善司法鑒定的舉措
(一)司法鑒定機構管理等級化
司法鑒定機構分級管理可以有效的維護司法鑒定的嚴肅性,使各方當事人信服司法鑒定,案件的處理更加公平。根據《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和《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的規定,經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審核登記的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是國家法定的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對于所有在冊的司法鑒定人及鑒定機構應以統一標準進行考核,依據考核情況對鑒定人及鑒定機構劃分初級、中級、高級。如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應當選擇級別更高的鑒定機構,重新鑒定的結果可以推翻原先的鑒定結果。級別高的鑒定機構具有更大的規模,更先進的鑒定技術,更豐富的鑒定經驗,作出的鑒定意見更具說服力,是符合一般人的評判標準的,因此,當事人服判率能夠更高,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
(二)司法鑒定人出庭實行規范化
在司法實踐中,鑒定人出庭的比例并不大,隨著審判機關庭審方式的不斷改革,司法鑒定人出庭比例不斷加大是必然趨勢。司法鑒定人出庭效果如何,取決于鑒定人的專業知識、技能及充分的出庭準備。很多鑒定人不具備出庭經驗,往往出庭效果欠佳。在出庭過程中,檢察機關公訴人可以在庭前與鑒定人進行溝通,幫助鑒定人預測庭審中可能涉及的問題,應對好庭審各方的交叉詢問,提示鑒定人做好心理準備,切忌出庭過程中因緊張、壓力大而表現出情緒不穩,信心不足,影響出庭效果。
(三)司法鑒定程序和標準統一化
鑒定程序和標準是鑒定意見正確與否的根本保證。目前司法鑒定的程序和標準幾乎都沒有經過立法程序,大多是由部門制定的。司法鑒定的委托過程、鑒定機構的選擇、鑒定機構、人員的資質、鑒定的標準應當由不同鑒定專業領域制定統一要求,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備案。使得鑒定程序即標準,公開透明,整齊劃一。避免因鑒定程序不同、標準不一,導致不同鑒定機構得出不同鑒定意見。當然,對于鑒定標準難以量化,依靠經驗判斷較強的專業領域,也應當定期推出指導性案例,以供借鑒,減少因缺少統一鑒定標準,鑒定意見大相徑庭的情況發生。
(四)司法機關應提高對鑒定意見的審查力度
檢察機關在對司法鑒定意見的證據進行審查過程中,應當加大審查力度,提高注意義務,除了要審查鑒定人是否具備資格、鑒定程序是否合法及鑒定意見的形式要件外,還要重點審查鑒定意見與其他證據是否存在矛盾,鑒定意見的論證過程是否合理,尤其應注意鑒定意見的采信是否會引起顯失公正的后果。通過與其他證據之間進行比對,向法醫及鑒定人員了解情況,確定鑒定意見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準確的運用鑒定意見,避免因鑒定意見運用不當而引發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