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郭芳芳
[案情]2007年3月25日,經信用社主任陳某(2012年6月12日因病死亡)授意,某信用社代辦員張某在沒有收到儲戶狄某現金的情況下,違反規定,為狄某開具了金額為30萬元的活期存單。2007年6月,在信用社聯社進行業務檢查時,張某向陳某詢問該如何匯報此事,陳某授意張某向調查人員撒謊說存單不慎洗壞,后信用社于2007年6月17日登報聲明該存單丟失作廢。
2013年10月19日,狄某持該30萬元活期存單到信用社,要求支取現金。信用社人員發現該筆存款沒有入賬、沒有原始底賬且早已聲明作廢,遂拒絕兌付。后信用社到公安機關報案,張某被抓獲歸案,案件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此時信用社尚沒有向狄某兌付30萬元)。
對張某的行為該如何定性,存在三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第三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是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的行為,但只有在信用社向狄某兌付了存款,遭受實際的損失后,張某才構成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
[速解]上述觀點爭議焦點在于對直接經濟損失的認識問題,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理由如下:
首先,張某的行為確實是一種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的行為。在通行的刑法理論中,金融票證是指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等,刑法條文中也明確了這一點,即任何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的存單均屬于法條中規定的“存單”的范疇。張某在信用社工作期間,違反工作流程和信用社的規章制度,為狄某開具存單,是一種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的行為。
討論中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理由是,狄某的存單并不能在金融市場上流通,狄某也僅僅將其視為存款憑證,其在七年間并沒有利用該存單從事其他活動,其要求信用社兌付的行為也沒有擾亂金融秩序,故張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該理由不成立,它錯誤的理解了刑法條文的本意,不當的縮小了《刑法》第188條的規制范圍;并且,張某違規為狄某出具存單時,已經擾亂了金融管理秩序。該種意見中摻入了大量的主觀臆斷,沒有緊扣刑法條文和立法本意理解《刑法》第188條,導致對該罪的客觀行為認定上出現了偏差。
其次,信用社的直接損失尚沒有發生,張某的行為尚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其不構成犯罪。
《刑法》第188條規定中沒有釋明何種情形為情節嚴重。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中列舉了四種情節嚴重的行為,根據該規定,要認定張某的行為構成犯罪,就要證明信用社的直接經濟損失在二十萬元以上。
“直接損失”,是直接、實際、確實發生的損失,而不是臆想的、可能的、將要發生的損失。對信用社來說,“直接損失”,就是存款的減少、應收賬款的減少或者應付賬款的增加,是一種確鑿無疑的、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本案中,信用社遭受了什么損失呢?沒有任何損失。從2013年10月19日狄某要求兌付到案件起訴到檢察院,信用社一直沒有兌付,說明信用社對狄某的要求是有異議的,是不愿意兌付的,并且確實沒有兌付。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金融機構拒絕兌付儲戶存款的事情也是不斷見諸報端的,在沒有生效法律文書規制的情況下,信用社的兌付義務并不是確定無疑的;再者,如果狄某把存單遺失了,或者存單失竊了,又或者狄某忽然不再要求信用社兌付了,那么,信用社的損失就不會發生了,“直接損失”又從何體現呢?
所以,“直接損失”,必須是確實已經發生的損失。在信用社沒有兌付狄某存款的情況下,損失還沒有發生,張某的行為還沒有達到情節嚴重的標準,刑法尚不需要介入對其行為進行否定的評價,應該認定其行為不構成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
(作者單位:河南省襄城縣人民檢察院[45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