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茂申
摘要:語文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 閱讀 ? 教學
閱讀是初中語文學科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通過閱讀教學能讓學生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和語言運用的基本技能,同時也起到了對學生陶冶情操和道德教育作用,除了語文教師的知識傳授,豐富的材料運用。
一、初中閱讀教學必須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氣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活動。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并協調語言信息的溝通,完成互動。只有充分發揚民主的語文教師才能提高班級的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使學生有勇氣去質疑,積極思考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有一個努力就有收獲的希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教學,直接讓學生說標準答案,這樣,我們語文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將是困難的,學生不會受到啟發,他們只是死板地理解,是簡單的“記事本”記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得不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例如,教師給學生留一個作業,主題是“讀書是個好主意”,然后問:你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有什么建議。學生自己的建議,教師選定切實可行的建議,選出好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采用科學理念閱讀能力,這種做法是受到支持的。這樣,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會到樂趣和喜悅,從而積極參加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當學生覺得自己的建議獲得批準,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這就是學習一個好的前奏。這樣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我們語文教師就要思考有什么方法更有可能接受學生的建議,解決語文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學習如何進步等問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生閱讀文章,讀出文章的思想和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包括閱讀重要的信息,提取和整合文章內容。簡單地說,就是學生要學會認讀和解釋文章,甚至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也要學會對文章評價與賞析。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學生要選擇適合的方法,然后平穩有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教師要解釋學生的懷疑和解決他們的問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準確把握文章的內容,找出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活動,即使是在評估和創新,要體現梯度。每個讀者可以不可能有很多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教學方法,鼓勵表現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得到發展。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要分步進行
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應遵循由低到高的規律,還需要開拓思維,讓學生的想象力,一般可分為下面幾個階段。
1.累積和持續。它是一個語文學習和積累的基礎階段,包括字詞、句子,學會分析稍微復雜的詞組結構,能夠理解文章的文體特征、語言特征、作者感情等,可以熟讀文章和閱讀背景材料。同時也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和寫作技巧等,提高閱讀能力。教師要引進必要的材料,然后要求學生積累,學生的知識面。
2.語言運用、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階段。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思考和聯想、想象的能力,這些能力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個階段是學生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的階段,是培養學生聯想能力的階段。聯想能力是對文章的印象、觀念聯想到自己寫文章時的印象、觀念的能力。有了聯想能力,學生就可以將固定文字的意義空間擴展到最大,從而使閱讀理解更準確、合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去聯想。教師還可結合教學的實際對學生進行聯想力的訓練,學生的聯想能力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然后教會學生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通過合理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壽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2010(7).
[2]張磊,劉芳.探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1(12).
[3]劉磊.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4]曾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8).
[5]李永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
[6]謝震.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立[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7]陽麗娜.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