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我們無法想象戰爭,卻在一封封信箋里觸摸到了歷史。”當我翻閱著這本收錄了中國抗戰全過程的《抗戰家書》時,不禁這樣想。
在充滿偏狹、浮夸和想象的“抗日神劇”的轟炸下,真實的歷史要被發現、被認識總顯得太過艱難。對大多數人而言,關于“二戰”、“抗日”的理解,總是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教科書里枯燥的史料和一個個單薄的名字里。于是,走進博物館,在發黃的舊背包里,在殘損的信封里,在積滿灰塵的家具上,我們或多或少地能夠以一個后人的身份抵達那樣一個硝煙滾滾的時代。
當我翻開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合作編撰的《抗戰家書》時,立刻被那些承載著“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深情和綿長、醇厚的骨肉親情所打動。這些信件中,有我們熟悉的抗戰將領如張自忠的“盡忠報國,取義成仁”,有尚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普通士兵的款款溫情,更有普通民眾在戰后尋找“抗戰”中遺失親人的諸多情思。可以說,這些私密的不足為外人道的書信,恰似一段段真實的內心獨白,細致入微地記載了那段烽火歲月中,抗日將士們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普通民眾“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家國情懷。
張自忠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中國將領,在棗宜會戰前夕,他給將士和副將分別留下一封書信,卻沒有給家中留下一語半言。他說:“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其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在今天讀來仍舊令人震撼。
左權,也是這樣一位威風男兒。作為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他將只有37歲的年輕生命獻給了祖國,也將一摞情感細膩的極富生活氣息的家書留給了后人。在他犧牲前寫給妻子劉志蘭的信中,我們看到一位有情有義的丈夫,一位溫暖柔軟的父親,一位大局面前舍我其誰的軍人。特別是他在信中流露出的對女兒北北的思念,真是催人淚下——“在閑游與獨坐中,有時總仿佛有你及北北與我在一塊玩著、談著,特別是北北非常調皮,一時在地下,一時爬著媽媽懷里,又由媽媽懷里轉到爸爸懷里來,鬧個不休,真是快樂。”家庭生活的溫暖,大概是硝煙四起的戰爭前線最動人的慰籍。
新四軍五支隊司令部的胡孟進,在家信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情感。但他更是站在“舍小家,顧大家”的格局下,對自己的妻子張慧寫下了希冀和愿望:“畸形發展的中國,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識簡單,而婦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顧國。大難當頭,應踴躍赴前線殺敵,而婦女們阻礙其夫或其子之謂之。希望你將無知識的婦女組織起來,宣傳和教育她們,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何附焉?’‘國之不存家何在?’”。這封信寫于1939年11月,他冒著生命危險,鼓勵妻子、婦女同志積極從事抗日活動,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在書中所記錄的這封家書的相關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張惠后來也沒有辜負胡孟進的期待,積極投身“婦女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
可以說,這些家書所傳達的,正是這些在民族存亡之際,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將士心聲,這些心聲除了讓人心生敬意外,更生發出很多可親的感覺來。
歷史的迷人之處或許正在于它的復雜和瑣碎,除了抗日將士們寫給戰友、親人、父母的書信外,還有一類書信同樣帶給我們震撼和感動,那就是抗戰期間,普通民眾在遷徙、流亡的苦難歲月里的守望、相助、無奈和悲苦。他們在這過程中所遺留下的書信,為我們了解當時的人們境遇留下了頗多記錄。
書中所記錄的姚稚魯在上海南市區陷于敵手之際,面對紛亂的時局和難以為繼的生活,不得不暫時拋下妻兒前往別處謀生,不料,這一走竟是與家人的永別。而他留下的數十封家書成了銘刻戰時人民血淚的真實寫照。“‘悲莫悲兮生別離’,古人早有此言,我為什么要舍卻你們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但是,千不得已、萬不得已,終究舍卻你們到了溫州,看著信如追他的兩個兒子,我便想起你們來了!”這些通篇貫穿著醇醇父愛的家書也成為了孩子們心中有關父親最后的記憶。
“這是個大時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我當然要助成你的志愿,決不能因為‘舐犢之愛’而淹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但愿你虛心學習……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智慧的現代青年,來為新中國而努力奮斗。”這是旅居菲律賓的華僑王雨亭先生寫給自己年僅15歲的兒子回國參加抗戰時的臨別贈言。言辭雖短,其情也真,大時代里的小家庭,卻展示著偉大的愛國之情。
“小人物,大時代。”抗戰期間,日本為以戰養戰,成立了很多專門機構,加緊掠奪我國資源。這期間正是百萬勞工被侵華日軍野蠻擄掠并殘暴對待的一段苦難歷史。在這樣的時代,普通的小人物的命運顯得尤為微薄。被俘勞工李二妮在為家人寫信報了平安后,便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可以說,簡短的家信,是日本侵略中國,掠奪我國礦山資源,殘酷奴役勞工的有力見證。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光輝的一頁,這些抗戰時期的家書,從獨特的視角向今天的我們展現了英雄人物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以真實的百姓語言,從一個側面真實地記錄了戰時的社會狀況和市井民情。家書中所包含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文化價值,直到今天依舊閃爍著光芒。穿越歷史硝煙和迷霧,重讀這一段烽火歲月的濃濃家國情,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