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復融
赫爾曼·黑塞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傳奇式人物,他是德國偉大的作家、詩人及諾貝爾獎、歌德獎的獲得者,也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音樂與繪畫的愛好者,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評論家。在學術界,學者們公認黑塞是在德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僅次于歌德、海涅,而和托馬斯·曼并列的文學大師,并有庇護德國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騎士”之稱。作為20世紀歐洲最有影響的小說家之一,黑塞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距離、文化距離和心理距離,記錄著他心靈的歷程,充分地表現出他的喜樂悲愁。他似乎并不關注政治,他更關注的是人性本真。讀黑塞的小說和散文能不自覺地喚醒我們的本性,能感受到他只是在寫自己,感受到他內心的那種掙扎,會讓我們迅速地沉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使我們在面對繁雜社會的各種情緒,甚至病態的思緒、價值觀時,能得到一次正面的引導和釋放。
所以,有人感嘆:我們讀黑塞總是讀得太晚了!可以說,黑塞的一生,是自我實現的典范。他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完成一部部文學巨著,成為一代青年在完成自我人生旅途中的指南,并被一代又一代青年視為知己。
讀黑塞的《書籍的世界》則有另一種感覺。人與書籍的關系是作家和評論家首要思考的問題,公正性的文學批評是評論家面對作品的唯一解析途徑。《書籍的世界》原書的副標題是“關于文學的思考和評論”。書中收錄的24篇文章,寫作前后跨度有五十多年,其中涉及書籍,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創作及相關現象的諸多解答。這本書在闡述與解答德國文學、世界文學特別是東方文化等問題的同時,還透過一段段精辟的論述,非常睿智地表達了他對于書籍和讀書之間關聯的獨到見解。黑塞關于書籍的閱讀、感悟與思考,本身就是黑塞對自身存在于宇宙的人文價值的精妙而深邃的回答。他在《關于閱讀》一文中說:“尋求消磨時光和休養生息的讀者和關注教養問題的讀者,推測在書籍中存在著某些振奮精神和提升思想的隱藏的力量,然而,他們卻對此知之甚少,也不知道該如何估價這些力量。于是,他們的行為就像一個愚蠢的病人,知道在一間藥店里保存著很多好藥,于是就開始分門別類地一瓶接一瓶地遍嘗這些藥品。……因此,我斗膽強調,人們到處都在閱讀過多的東西,而讀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卻并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書籍存在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把沒有獨立性的人們變得更加孤立,更不是為了給那些無力生存的人們提供一種價廉物美的、虛假的和可以替代的生活。相反,只有當書籍將人帶向生活,服務于生活、對生活有利的時候,它們才擁有了一種價值;而如果從閱讀的時間里沒有迸發出一點力量的火花,沒有出現愈發年輕的預感,沒有給讀者散發出一絲新鮮的有活力的氣息,那么這樣的閱讀時間就被浪費了。”對于這樣的觀點,我首先想到的是,黑塞本人對寫作是非常真誠的,他把自己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融入到作品之中,并將其個體的特殊性轉化為大眾的普適性。書中吸引讀者的不僅是那些生活的痛苦和掙扎,更有坦然承受這種痛苦與掙扎,不逃避、不放棄的堅忍態度。黑塞在《朝圣者之歌》一書也說過“要自我教育,要通過書籍使精神成長則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讀的書。有耐心和意愿去弄懂它,謙虛地認可他,傾聽它。……但愿來自內心的東西能夠真心誠意地維持下去!”黑塞的這些論點,其實是在展示著一個更高層次的世界,與柏拉圖的理想世界十分類似,就是在承認世界虛幻沉迷、世事荒謬的同時,又去追逐著另一個升華的層次,來對抗世界的沉迷與荒謬。他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主義》一文中強調:“關于藝術的爭論和所有觀點的爭論是一樣的。只要人們互相不喜歡,就無法相互理解。只有當人們在自己內心中比在外界對世界體驗得更多的時候,人們才會彼此喜愛。人們不喜歡對象,而對于我們的心靈來說,對象是使心靈的最熱誠的力量——愛——涌動和閃耀的受歡迎的誘因。”黑塞以自己的作品,孜孜不倦為個體的尊嚴和權利代言,旨在幫助個體尋回自我價值,按照自己的天性去生活,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所向往的。
《書籍的世界》一書中關于閱讀的精彩論述比比皆是,讓人時而有得,時而所思;時而激越,時而冷靜。黑塞的諸多文章中,處處充滿了一個作家與批評家互為辯證的思維。這在世界文學史上并不多見。寫作,閱讀,藏書,這三項是黑塞的人生中三個互為推進的支點。他在《藏書年》一書中對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學的喜愛,讓我讀之感動。黑塞有著深厚的中國情結,特別熱愛李白、老子、莊子,道家思想對黑塞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總是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在我的藏書中還有一個角落,一個很小的但卻為我所鐘愛并且珍視的角落也得到了充實。那就是放置東方的文學作品和童話的地方——《一千零一夜》《詩經》《薄伽梵歌》等等,還有日本的詩歌、印度的箴言和孔子的《論語》。……這些書籍中的每一本都帶來了屬于自己的中國的一部分,并且使人清楚地感受到其遴選的主觀性,這幾本書在無數的日子當中引起我的思考、帶給我愉悅,在最近一段時間里,除了多卷本的歌德作品,它們是我幾乎每天的讀物。……誰想要對中國有所預知,這些小說會告訴他比那些更高尚的中國文學更多的東西。”黑塞超越時空的洞徹與遠見,已經超出了一個文學家的眼界與辨析。這些都是黑塞寫作、閱讀與思考帶來的必然結果,他涉及的文學批評的范圍越廣,所帶給我們的人文情懷就越深。他讓我們在閱讀書本時,能保持卑微與虔誠的心態,與書為友;把他這些洞穿文學的語言,化作精神的力量,并形成自己的閱讀主張。這也正如黑塞所說:“如果從讀過的書籍中我們無法獲得快樂或者安慰或者力量或者精神的安寧,那么了解文學史就沒有什么意義。缺少思想的、心不在焉的閱讀就如同蒙上眼睛漫步于美麗的風景之中。……我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重新更加自信而成熟地牢牢地把握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走向書籍,但不應當像膽怯的學生走向冷酷的教師,也不應當像無用的人走向燒酒的酒瓶,而是應該像登山者走向阿爾卑斯山,像斗士走向軍械庫一樣;我們不應當做匆匆的過客,做對生活不滿的人,而是應當樂于做他人的朋友和幫手。”的確,在一個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的時代,讀黑塞的《書籍的世界》或許能夠喚醒我們對精神追求的渴望與滿足,尋回我們被外界的重重魔障所掩蔽的本性。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賦予我們的價值是非常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