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舒
同為“金磚國家”成員,同為近幾年經濟發展的佼佼者,中國與巴西這兩個相距大約一萬兩千公里的國家有許多相同又有許多不同,由于距離的原因,兩國人民都對對方知之甚少。去年圣誕季,筆者在巴西體驗了一個別樣的圣誕節,感受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但同樣精彩的熱帶文化。
一想到圣誕節,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在皚皚的大雪中圣誕老人的紅衣與圣誕樹的綠色顯得格外鮮亮,人們在節日中圍坐在餐桌邊享用著熱乎豐盛的圣誕大餐。但對于南半球正處于酷熱夏季的巴西人民來說,這樣的情景永遠不可能出現。那么,身居熱帶地區的他們是如何慶祝圣誕的呢?
在國內,圣誕節對于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個名詞,或者說所謂的圣誕季就是購買打折促銷商品的好時機,但是在巴西,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得到了完整地體現,從節日本身的意義,到節日前期的準備工作,到節日當天的慶祝活動,所有的這一切都與國人印象中的圣誕節有所不同。
圣誕節是基督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宗教節日,作為一個宗教大國,巴西90%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因此巴西人民相當重視這個節日,圣誕節可以說是巴西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前期準備一般會在好幾個月前就開始。人們從儲物間里搬出圣誕樹,購買小巧的飾品精心裝飾自己的家,在家門口掛上圣誕花環或是象征收到禮物的圣誕襪,為家人準備禮物并計劃平安夜的晚餐;商家會在店面里擺上巨大的圣誕樹,聘請工作人員扮演圣誕老人和顧客,尤其是孩子合影。圣誕節在巴西不僅僅限于形式,它真正表達了合家團聚的通俗含義與紀念耶穌的宗教意義。
在圣誕節期間,巴西人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其中,選擇節日所穿衣服的顏色是很重要的一步。白色,紅色與綠色一般是節日的主色調,在巴西,白色被認為是祥和與平安的象征,紅色象征激情,綠色象征希望,所以人們會在圣誕身穿這三個顏色的衣服以祈求來年自己的家人與自己的國家能平平安安的度過。24號和25號是平安夜與圣誕節,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這兩天一般會在家里與家人團聚,享受屬于圣誕的祥和,但是天性活潑愛玩的巴西人可不會讓這兩天在平靜中度過。在大城市,人們在享用完圣誕晚餐后會和家人一起辦派對或者一起參加鄰居的派對,跳舞溝通感情放煙火;在小城市,圣誕節會以一種相對平靜且傳統的方式度過,小城市的圣誕節更像是國人印象中的圣誕節。可以說圣誕于巴西人就像春節于中國人,是辭舊迎新,與家人團聚的節日,從某種角度而言,圣誕節就像是西方的“農歷新年”。
在去年的圣誕期間,筆者在巴西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圣誕裝飾物的標簽上都有中國制造的字樣,要想找到一件沒有Made in China字樣的還挺難,中國制造正在覆蓋巴西。
近年來,不僅僅是圣誕裝飾物,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正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走進巴西人的生活,在實體店購買來自中國產品只是其中之一。隨著網絡與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場打造的在線交易平臺: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在巴西的迅速普及,大量的中國產品涌入巴西。根據巴西民意和統計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訂單量達1100萬,全球速賣通遠超巴西本土老牌在線交易平臺B2W的720萬訂單量,成為該國最大的網購銷售平臺,現如今在巴西已經很難找到不使用中國產品的家庭了,中國元素正在成為巴西人生活中得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巴西人之所以購買“中國制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產品擁有低廉的價格,如今巴西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物價越來越高,中下層人民的生活日益艱難,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緩解了不少巴西家庭的壓力。作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巴西的通貨膨脹一直是歷屆政府都在努力解決的 難題。
巴西的通貨膨脹歷史悠久。作為一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巴西經濟一直依賴于出口咖啡等農產品來換取外匯,用以進口工業產品,工業自主生產能力不強,經濟較為單一。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使得巴西不得不發展工業自主生產的能力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但是巴西只是自主生產工業消費品,其原料依然從國外進口,進口商品量并沒有減少,經濟還是依賴于咖啡出口。二戰后,國際市場需求轉變,傳統農產品出口已無法滿足外匯需求。由此巴西通脹開始惡化,1953年至1962年即從20.8%上漲至54.8%。經濟問題引發了政治危機,軍方發動政變成立軍政府,強力推行緊縮性政策,誓用強權來解決通脹。軍政府實施“生產主義”緊急政策,大量借外債,重點發展重工業并大興公共設施,創造了巴西的“經濟奇跡”,但是通脹問題并沒有從根本得到解決。20世紀90年代初,巴西的惡性通脹繼續膨脹,1993年達到了255.7%的歷史最高紀錄,政府想盡辦法遏制通脹,但是毫無起色。
到1994年巴西實施了“雷亞爾計劃”,此計劃首先平衡財政收支,出臺“貨幣價值參照指數”繼而將貨幣升級為——雷亞爾,將新貨幣與美元牢牢掛鉤,釘住美元。通過“雷亞爾計劃”,巴西經濟結構得到調整,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通貨膨脹得到有效的緩解,通脹率1997年降至7.48%。1999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為穩定本國經濟,緩解國內外投資者的“恐慌”同時進一步控制通貨膨脹的壓力,當時的卡多佐政府(1995-2003)制定了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脹目標制使巴西央行獲得操縱貨幣的獨立性,同時也增加了面向公眾的透明性。可以說“雷亞爾計劃”是治療通脹的一劑快速藥,而通脹目標制就是治本之策,此政策一直沿用至今。在“雷亞爾計劃”與通脹目標制雙管齊下的同時,巴西政府也長期奉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有效地緩解了通脹的壓力。在盧拉當政時期,巴西宏觀經濟形勢達到歷史最好時期,通脹現象緩解,貧富差距縮小,巴西央行擁有一萬億的外匯儲備,同時巴西成功進入金磚四國行列,這一切使巴西人民與政府充滿了信心。巴西終于控制了通脹,這場通脹之戰持續了將近半個世紀。
在遏制了通貨膨脹后,巴西經濟繼續取得進展,不利于商業的監管法規被方框。過去十年內的全球范圍大宗商品的繁榮及其他多種有利的因素,促使巴西經濟迅猛增長,到2010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七,從經濟規模上來看,巴西的飛速發展似乎已使這個國家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在繁華的背后,依舊有弊端存在。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問題逐漸暴露。首先是經濟危機遏制了巴西經濟增長的勢頭,貿易價格與出口量紛紛下滑,經濟增速驟降。如今該國貨幣雷亞爾(Real)暴跌,東山再起的通脹問題令普通民眾抱怨連連,海外直接投資正在萎縮,而腐敗現象卻在愈演愈烈,事實證明原先巴西近十年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宗商品的高價格,經濟依賴性較強。十年繁榮本身并非來自于強大的經濟體系。
從巴西的圣誕節,不難看出巴西經濟的困惑。圣保羅幾乎九成的圣誕用品都是從中國運來的,多數巴西人都認為,“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真是幫了我們的忙,巴西的物價越來越高,下層人民的生活日益艱難,如果沒有這些‘中國制造’,我們的圣誕節可能不會過得像現在這樣多姿多彩。”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