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稱,建立和規范存款保險制度,是為了“依法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及時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條例》共計二十三條,其中強制規定所有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必須依規投保存款保險。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目前最高償付50萬元。此外,《條例》還實行差別費率,有觀點認為,這將降低存款機構“道德風險”。
今年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明確表示,今年,我們就要出臺存款保險制度。他還指出,“我們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這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也增強人們的風險意識”。而兩會期間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的答問中,把存款保險制度推出的時間更具體一些;他表示,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各方面條件已經基本成熟,“我個人估計,今年上半年就可以出臺”。
對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普遍的觀點認為,這將有助于金融改革邁入深水區,我國金融改革整體推進已是箭在弦上。作為當前金融改革的重要環節,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以及允許銀行破產制度,體現了新一輪金融改革重在制度構建、重在完善市場、重在機制形成、重在資源配置與功能優化。
引入并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存款利率自由浮動的先決條件;可以說存款保險一“吹號”,利率市場化“在路上”!建立金融機構破產退出機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視為進行利率市場化建設的最重要配套制度建設。當然,存保制度之下,也將意味著今后那些經營不善的銀行可能會破產、被清算。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也就意味打破了過去的“剛兌”機制,銀行一旦倒閑,國家再也不兜底了。普通老百姓應準備樹立銀行存儲及各種理則的風險意識:“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主要也在于防范系統性風險,而堅持市場化導向,進一步釋放我國金融體系活力,建成起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運行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使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這個制度推行的重要出發點。存款保險制度的確立,以及利率市場化加速,這對于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
最高償付限額50萬元,銀行間存款分布可能比以前相對平衡,儲戶也可能會更多元化的投資,互聯網金融和民營銀
行的發展也將更有空間和余地。尤其是出臺存款保險制度,這無疑為發展民營銀行掃清了障礙。在政策鼓勵金融行業向民營資本開放的背景下,或許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春天已經不遠了。
今后,銀行體系內部之間、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間、以及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誰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將更多地由市場來決定。這一方面有利于激活金融市場活力,有利于金融創新,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也因為這種市場競爭得到更優的金融服務,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收益機會。當然,存款保險建立以后,銀行業金融機構因強制投保,運營成本也將提高不少,利率市場化也將促進銀行業洗牌,將來一部分管理能力差、經營不穩定、競爭力不強的銀行就可能會被退出市場,或被整合和收購。如此來看,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推行,銀行洗牌時代也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