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龍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是在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中由多塊根據地逐步融合而成的,到1945年1月,有人口近2000萬,“為敵后最大根據地”。其位于冀、魯、豫、蘇、皖五省結合部境內,除東部有小塊丘陵山地外,絕大部分是平原,黃河、衛河、萬福河、汶河以及沿京杭大運河一線的東平、獨山、南陽、昭陽、微山等湖泊縱橫交錯其間,但是由于蔣介石于1938年6月9日命令炸開河南省花園口黃河大堤,致使黃河奪淮入海,花園口以下直至入海口的黃河段無水,成為故道,從而造成了南北交通的便利。其處于華北的南端、太行山山脈與泰山山脈之間,為中國南北接壤之地和重要通道。其東起津浦、西至平漢、北界德石、南跨隴海四大鐵路干線,為聯系敵后華中、山東和華北諸根據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樞紐。其在八年腥風血雨的抗戰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大眾的解放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盧溝橋事變之后,冀、魯、豫、蘇、皖接壤地帶的不同地區的中共黨組織,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創了抗日斗爭新局面。
在魯西北,中共黨組織遵照中共中央、山東省委以及冀魯豫省委的指示,爭取、團結山東省第六區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共同抗戰,開創了影響全國的抗日局面。范筑先原是西北軍軍官,為人正直廉潔,具有愛國正義感。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中共中央代表彭雪楓即對范筑先進行爭取工作。盧溝橋事變之后,共產黨員張霖之、趙伊坪、張維翰、張郁光、姚第鴻等代表黨組織幫助范筑先重建政權、收編武裝、發動群眾抗日,創建了抗日游擊根據地。魯西北平原和河北平原開展的抗日游擊戰爭為平原地區能夠進行游擊戰提供了依據。毛澤東在1938年四五月間依據這兩個地區的實踐迭次發出了開展平原游擊戰的指示。在建立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方面,中共黨組織幫助范筑先建立了約六萬人的隊伍,其中有一萬人是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建立政權方面,中共黨組織幫助范筑先改造、加強政府,使之成為人民的抗日政府,其中,范筑先委任了部分共產黨員擔任縣長。在組織群眾團體方面,到1938年11月,中共黨組織動員、組織起來的群眾達20余萬人。在魯西北抗日游擊根據地創建過程中,中共黨組織和進步力量同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38年11月14日,日軍圍攻第六區專員公署駐地聊城。15日,聊城失陷,范筑先和張郁光、姚第鴻等700多守城將士壯烈殉國。范筑先殉難后,頑固派瘋狂反共、破壞統一戰線,致使蓬勃發展的魯西北抗戰局面出現嚴重危機。為了堅持魯西北抗戰,八路軍一二九師一部進入魯西北,扭轉了混亂局勢。此時,中共加強了領導,于1939年1月成立了中共魯西區黨委,張霖之任書記。
在與魯西北相鄰的泰山西部地區,中共黨組織于1938年1月1日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張北華任主席。自衛團一成立,就投身于抗日斗爭之中,著名的戰斗有夜襲界首火車站,用大刀砍死十多名日軍;破壞津浦鐵路,顛覆日軍列車,斃傷日軍20多人,配合臺兒莊大戰中的中國軍隊作戰。5月,中共加強了對自衛團的領導,建立了中共泰西特委,段君毅任書記。特委建立后,整黨建軍,開始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1月中共魯西區黨委成立后,泰西特委改為地委,直屬中共魯西區黨委領導。
在與魯西北相鄰的河北省南部地區(又稱直南,因1928年之前河北省稱直隸省)以及與直南相連的豫北地區,中共黨組織于1937年10月成立了中共直南臨時特委,劉大風任書記,不久改為直南特委。直南特委一方面創建抗日武裝,積極對日偽軍作戰,一方面與河北省第十區(濮陽)專員丁樹本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同時,廣泛建立群眾抗日救國組織。到1938年底,各種抗日群眾團體成員達30萬人。
在與魯西北相鄰的魯西南地區,中共黨組織于1937年11月成立了魯西南工委,不久改為魯西南特委。1938年7月,魯西南特委與徐州西北區委合并組成蘇魯豫特委,王文彬、白子明先后任書記。這一時期,中共黨組織在徐州失陷后建立了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二總隊主要活動在微山湖以西(又稱湖西)地區。同時,團結國民黨地方軍政力量共同抗戰。
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將黨的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后,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和華南,同時強調必須堅持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軍委決定八路軍的三個師的主力,分別進入冀中、冀南、冀魯豫邊、山東地區。于是,一一五師部分部隊進入直南、豫北、魯西南和湖西地區,一二九師一部進入魯西北地區;1939年3月,陳光、羅榮桓率一一五師師部及主力一部進入魯西、泰西地區。在八路軍主力部隊與地方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共同努力下,以上各地區的抗日斗爭和根據地建設進入新階段。
一一五師師部到達魯西后,與中共魯西區黨委聯合組成魯西軍政委員會,羅榮桓任書記,統一領導魯西地區的抗日斗爭與工作。羅榮桓于1939年5月提出解決“武裝”和“政權”兩個根本問題,創建泰西根據地,又于當年8月提出創建魯西平原根據地。自此,魯西區的黃河故道以南地區,在一一五師的支撐下,黨、政、軍、群等各項工作迅猛發展,并于1939年10月建立泰西行政委員會。這期間,魯西區的黃河故道以北地區,在一二九師的支撐下,開展建黨、建軍、建政工作,并于1939年9月成立了魯西北行政委員會。1939年,八路軍部隊在魯西區的黃河故道以南地區,進行了著名的陸房勝利突圍戰,殲滅日偽軍1300余人,梁山伏擊戰,殲滅日偽軍400余人;在魯西區的黃河故道以北地區進行了著名的陳貫莊戰斗,殲滅日軍110余人,魏二莊戰斗,殲滅日偽軍100余人。1939年九十月間,遵照中央指示,陳光、羅榮桓率部進入魯南,以楊勇為旅長的一一五師獨立旅兼魯西軍區,在黃河故道以南地區堅持斗爭。不久,蕭華率部進入魯西區的黃河故道以南地區。1940年4月,泰西和魯西北兩行政委員會合并成立了魯西行政主任公署,蕭華、段君毅先后任主任。這時,魯西抗日民主根據地正式形成。1940年,日本華北方面軍進行了兩期“治安肅正作戰”,重點是平漢、津浦兩鐵路間的根據地。魯西是敵人“治安肅正作戰”的重點地區。從1940年春夏起,雖然魯西區八路軍部隊同鄰區兄弟部隊連續反擊了密切聯日、瘋狂反共的頑軍石友三部,并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但是到年底,根據地還是顯現出退縮的跡象。1940年底,魯西區的八路軍部隊經過多次整軍,統一整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三旅兼魯西軍區,楊勇任旅長兼軍區司令員,蘇振華任旅政委兼軍區政委。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前,一一五師多支部隊先后進入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區。1939年2月第三四四旅旅長楊得志率部到達后,各部統一整編為八路軍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司令員。1939年,冀魯豫支隊在直南、豫北、魯西南大平原上,先后粉碎日偽軍三次大“掃蕩”,回擊頑固派多次武裝摩擦,形成了以共產黨、八路軍為主體的抗戰新局面。1940年4月,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成立,王從吾、張璽先后任書記,區黨委隸屬于北方局。至此,直南、豫北、魯西南的黨組織統一了領導。同月,在直南豫北數縣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年1月,成立了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晁哲甫任主任。至此,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正式形成。1940年4月,按照中央指示,建立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二縱隊的具體組編在冀魯豫邊區完成。黃克誠任第二縱隊政委,同時兼任新成立的冀魯豫邊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五六月間,按照中央指示,黃克誠率領第二縱隊一部南下,楊得志率領留在冀魯豫邊區的第二縱隊一部堅持斗爭,任縱隊兼軍區司令員,崔田民任政委。冀魯豫邊區同樣是敵人“治安肅正作戰”的重點地區。邊區軍民雖然粉碎了敵人的四次“掃蕩”,但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是在粉碎敵人6月10日的十二路大“掃蕩”中損失尤為慘重。
一一五師一部組成的蘇魯豫支隊于1938年12月進入湖西地區,之后,同蘇魯豫特委,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共同開辟湖西根據地。1939年5月,為適應發展形勢,蘇魯豫特委改為區黨委,白子明任書記。正當湖西抗日斗爭和根據地創建順利發展之時,自8月起發生了錯誤的“肅托事件”,致使500多名黨、政、軍干部被捕,約300人遭殺害,各級黨組織一度癱瘓,各種群眾組織幾乎解體,部隊大批干部受牽連,主力部隊減員達1000人,地方武裝大部分垮臺,統一戰線遭受破壞,群眾的抗日積極性嚴重受挫。11月,羅榮桓等赴湖西,采取緊急措施,制止了事態的發展。整個“肅托錯案”的平反,直到粉碎“四人幫”后才完成。錯誤的“肅托”,葬送了湖西的有利形勢。為了重開抗日局面,1940年7月,建立專署;11月,蘇魯豫區黨委改為湖西地委,中共魯西區黨委領導,同時,部隊整編為一一五師教四旅,地方武裝整編為軍分區。
1941年1月,八路軍魯西部隊在鄆城的潘溪渡設伏,殲滅了日軍一個加強中隊,擊斃日軍160余人。潘溪渡伏擊戰一結束,敵人立即做出了報復性反應,進行大“掃蕩”,將魯西根據地分割為數塊,致使部隊的回旋余地大為縮小。是年3月,華北日軍開始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在冀魯豫邊區,敵人于4月對中心區——沙區展開了大“掃蕩”,并在“掃蕩”中實行了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敵人這次“掃蕩”,雖然被粉碎了,但八路軍第二縱隊和根據地都蒙受了重大損失,第二縱隊的回旋余地更小了。1941年上半年,魯西和冀魯豫邊區的形勢都在迅速惡化。
1941年7月1日,經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批準,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魯西區和冀魯豫邊區合并為新的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此時的魯西區,抗日斗爭面臨著嚴重的困難。自1941年1月日偽軍大“掃蕩”后,魯西區被分割為泰西、運東、范(縣)觀(城)中心區三塊。中心區雖然保留較大的地盤,但西面有頑軍數萬人搞摩擦,東、南、北面有日偽軍加緊“蠶食”、封鎖。
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自1941年4月中心區——沙區遭到了日偽軍毀滅性的大“掃蕩”后,處境十分困難。
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鑒于這種情況,為了統一抗日斗爭力量,以利于長期堅持魯西、冀魯豫邊平原抗日游擊戰爭,決定兩區合并。合并后,成立了新的區黨委,張霖之任書記;兩區所屬主力部隊編為八路軍第二縱隊,同時成立軍區,楊得志任縱隊司令員,崔田民任軍區司令員,蘇振華任縱隊政治委員兼軍區政治委員;選舉成立新的行政主任公署,晁哲甫任主任。區黨委直屬北方局領導,第二縱隊和軍區受八路軍總部指揮,同時受一一五師指揮,行署隸屬于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新的邊區黨、政、軍主要負責人組成了軍政黨委員會。
新的冀魯豫邊區成立后,區黨委召開了全區高級干部會議。會議認為,冀魯豫邊平原抗日民主根據地,必須堅持,而且能夠堅持。會議決定,加強軍區工作,大力建設地方武裝和人民武裝;主力部隊擺脫頑軍鉗制,推向邊沿區展開反“蠶食”、反封鎖斗爭,力爭軍事斗爭的主動權。
歷經7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期三個月的邊沿區反“蠶食”、反封鎖斗爭,遲滯了日偽軍的“蠶食”、封鎖和分割,一度緩和了嚴峻的局勢。但因日偽軍使用重兵實施“蠶食”、封鎖,加之大股頑軍的瘋狂進犯,以及反動會道門的暴亂,局勢又很快惡化起來。
進入1942年,八路軍第二縱隊和冀魯豫邊軍區吸取以往對敵斗爭的經驗和教訓,決定組建小型的、與地方黨政密切協同的游擊支隊,進入到接敵區和敵占區去展開反“蠶食”斗爭,派遣主力部隊到主要交通線上進行反封鎖斗爭。經過上半年的艱苦斗爭,遲滯了日偽軍的“蠶食”,打擊了日偽軍在敵占區和接敵區的殖民統治,爭取了時間,保存、積蓄了抗日力量。夏秋之際,“青紗帳”起,八路軍第二縱隊和冀魯豫邊軍區地方武裝立即乘機展開軍事、政治攻勢,拔除日偽據點,恢復、擴大根據地。在整個夏秋季攻勢中,共拔除日偽軍據點50處,殲滅日偽軍1000多人,打通了中心區與其他區的聯系,開辟和擴大了部分根據地,同時鼓舞了敵占區群眾抗戰勝利的信心。
1941年12月至1942年8月,冀魯豫邊區根據中央指示,進行了兩次精兵簡政,轉變組織形式。第一次精簡,主要是對部隊,重點是在團以下單位。精簡的結果,團的機關更加精干,連隊人員得到充實。第二次精簡,取消了邊區軍政黨委員會,全邊區各項工作統一于區黨委的領導之下;取消了八路軍第二縱隊番號,全邊區各種武裝力量統一由軍區指揮,楊得志任軍區司令員;主力部隊教三旅、教七旅兼所在地區的軍分區;縮減軍區機關,加強旅和軍分區的供給、衛生機關;在部隊中裁減老、弱、殘人員,減少馬匹;在地方黨、政、群各機關壓縮編制。這次精簡,加強了邊區黨和武裝力量的統一領導,使黨、政、軍、群機關更為精干,辦事效率有所提高,還節約了大量經費,但也出現了沒有適當安排被精簡下來的人員等某些偏差,不過很快加以糾正了。
1942年9月27日,日偽軍對冀魯豫邊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長時間的、殘酷的、“鐵壁合圍”式的“掃蕩”。敵人“掃蕩”的目的十分明確,即消滅邊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徹底摧毀這塊平原抗日民主根據地。敵人使用兵力達一萬多人,另配有十多輛坦克。其首先兵分八路突然合圍濮(縣)范(縣)觀(城)中心區。區黨委、軍區、行署等領導機關得到情報后迅速向外線轉移,脫離險境,主力部隊的大部分也及時跳出敵人的合圍圈,但少部分遭敵合圍,經過艱苦戰斗才突出重圍。敵人合圍中心區后又“清剿”了三天,接著轉向昆(山)張(秋)地區進行合圍,致使昆張地區全部由抗日民主根據地變為敵占區。10月下旬,日偽軍又合圍邊區的泰西、運東、直南、豫北地區,合圍之后進行“清剿”和“蠶食”。
1942年12月20日,日偽軍一萬多人又對湖西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大“掃蕩”。湖西軍民雖然粉碎了敵人圍殲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的圖謀,但專署機關遭到嚴重損失,專員李貞乾等壯烈犧牲。
由于日偽軍連續對冀魯豫邊區進行“掃蕩”、“蠶食”和分割、封鎖,使邊區的大部分變成“格子網”,尤其以泰西和湖西最為嚴重。據1942年底統計(缺湖西),邊區內有日偽軍據點、碉堡1098個,日軍約6300人,偽軍6萬多人,均比上年增多,中心區的四周基本被敵人占據。夏秋季一度緩和的局勢又一次變得十分嚴峻。
在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最艱苦、最困難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領導人和北方局多次做出重要指示。1942年6月30日,北方局發出《對目前冀魯豫工作的指示》,指出“發動群眾,是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開展一切工作的中心環節,只有更進一步依靠群眾,才能克服邊區目前存在的嚴重危險”。9月中旬,劉少奇由山東返回延安途經冀魯豫邊區。他在聽取邊區黨委的工作匯報之后指示:對敵斗爭不要輕易搞大兵團作戰;對偽軍要以政治瓦解和爭取為主;要鞏固抗日民主根據地,就必須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各級領導必須樹立牢固的群眾觀點。10月20日,北方局再次發出《對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工作指示》,正確地分析了邊區當時的形勢和評估了邊區過去的工作;科學地闡述了鞏固邊區的工作;全面地確定了對日、偽、頑、匪、會門的斗爭策略。北方局同時決定調原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任冀魯豫邊區黨委書記。
黃敬于11月至12月主持召開了邊區高級干部會議并做了《邊區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報告轉述了北方局確定的邊區工作的基本方針,即“抓緊目前短暫時機,進行鞏固根據地的工作,拆散偽、頑、匪、會門與日偽軍的聯合,盡可能緩和其對我們的關系,保存與積蓄力量,為反攻與建國完成一切應有的準備”。報告指出,邊區的中心任務是發動群眾,切實開展民主民生斗爭;改造區、村政權,進行初步的財經建設,是鞏固根據地的又一重要任務;軍事斗爭和武裝工作的方針,是開展高度分散的敵后游擊戰爭,實行敵進我進,扭轉對敵斗爭的被動局面;對于日、偽、頑、匪、會門的策略,應從堅持長期抗日戰爭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出發,拆散他們的聯合。軍區政治委員蘇振華在會上就小部隊建設問題做了報告。會議統一了邊區黨的認識,確定了正確的工作指導思想和方針,以及對敵斗爭的策略原則。這次會議,標志著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和對敵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會議結束時,邊區實現了黨的一元化領導和第三次精兵簡政。主要內容是:撤銷各部隊中的軍政委員會,由區黨委、地委、縣委書記兼任同級部隊的政治委員;調整了區黨委、軍區、行署的領導班子,黃敬任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楊得志任軍區司令員,晁哲甫任行署主任;加強地委一級的領導;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取消旅的番號,統一于軍區建制;徹底精兵簡政。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使邊區黨組織在思想、政治一致的基礎上,又從組織上保證了集中、統一的領導。實行徹底精簡,克服了機關臃腫的毛病,適應了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的要求,節約了財政支出。
1942年底邊區高干會議之后,全邊區軍民,在軍事方面,貫徹“敵進我進”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游擊戰爭;在群眾工作方面,深入發動群眾,開展民主民生運動;在根據地建設方面,開展生產救災,加強財政經濟建設,從而使根據地的各項工作和對敵斗爭出現了新局面。
1943年夏,八路軍冀魯豫邊軍區部隊乘“青紗帳”起時,向大股偽軍文大可部和杜淑部發起了進攻。
7月5日,向盤踞在朝城南部一帶的偽暫編三十一師文大可部發起進攻。戰役歷時7天,攻克敵據點、碉堡77處,斃、傷敵官兵200多人,俘敵官兵53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此稱朝南戰役。
7月30日,又向盤踞在衛河以南的滑縣和長垣一帶的偽暫編第六軍杜淑部發起進攻。至8月19日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偽軍5600多人,收復和開辟了衛河以南地區,縮小了敵占區。此稱衛南戰役。
在衛南戰役尚未結束時,八路軍太行軍區和冀南軍區部隊發起了林(縣)南戰役。戰役歷時9天,殲滅日偽軍7000多人,擊落日軍飛機一架,繳獲大批武器,攻克據點80多處,收復了有約4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
冀魯豫邊區和太行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發起的衛南和林南戰役,連同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于1943年冬進行的反“掃蕩”與發起的攻勢作戰,揭開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3年“青紗帳”落的秋冬之交,日軍經過周密計劃,決定對冀魯豫邊區進行大規模“掃蕩”,摧毀這片平原抗日民主根據地,并乘機搶掠秋糧,充實物資儲備。
日軍秋季大“掃蕩”自9月21日開始,先湖西,再魯西南,爾后撲向濮(縣)范(縣)觀(城縣)中心區,最后“掃蕩”沙區和泰西,于11月13日告以結束。日偽軍這次“掃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意圖之狡詐,在邊區是空前的。然而,由于邊區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人民武裝采用外線出擊與腹地斗爭相結合的方式,積極主動反“掃蕩”,取得的勝利也是空前的,共進行大小戰斗300多次,攻克和驅走敵據點、碉堡74處,斃、傷日偽軍1374人,俘日偽軍2746人。
粉碎日偽軍秋季大“掃蕩”之后,八路軍冀魯豫邊軍區決定采用“牛刀子鉆心”戰術,奔襲偽第二方面軍孫良誠總部八公橋。經11月16日至17日兩天的激烈戰斗,全殲偽孫良誠總部直屬隊,斃、傷數百人,俘3000多人,八路軍部隊又乘勝拔除敵據點100多處,殲敵數千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奇襲八公橋獲勝不久的11月26日至翌年1月13日,中共冀魯豫邊區黨委在觀城縣紅廟村舉行了高級干部會議。
會議之前,中共中央鑒于冀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對敵斗爭形勢嚴峻,為統一和增強對敵斗爭力量,決定成立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統一領導冀南、冀魯豫邊兩區的工作。1944年5月,兩區進一步合并,成立了軍政黨委員會和新的軍區,黃敬任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宋任窮任軍政黨委員會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兩區行署于1944年6月合署辦公,1945年5月合并為統一的行署。
邊區高干會議總結了1943年的工作,認為這是轉折的一年,勝利的一年,根據地鞏固、恢復和部分地區有所發展的一年。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和北方局的指示,提出了四大任務,即開展全面的對敵斗爭,繼續發動、深入開展民主民生運動,開展大生產運動,進行深入的整風與時事教育、審查干部。
八路軍冀魯豫邊軍區部隊自1944年春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攻勢作戰。開展春季攻勢,發起昆(山)張(秋)戰役,殲敵1200多人,拔除敵據點、碉堡50多處;進行清豐戰斗,斃日軍官兵7人、偽軍200多人,俘日軍7人、偽道尹等官員40多人、偽軍1300多人;其他地區還殲滅了大量日偽軍,摧毀了部分敵據點、碉堡。開展夏季攻勢,殲偽魯西南防共自治軍兼鄆城縣縣長劉本功部2600多人,攻克據點37處;同時,各地在保衛麥收戰斗中殲滅部分敵人。開展冬季攻勢,攻克敵縣城兩座、據點十多處。1944年,全邊區共對敵作戰3604次,攻克據點、碉堡395處,斃、傷日偽軍16037人,俘日偽軍32956人,收復縣城7座,使根據地面積比1943年擴大一倍多。
1945年春夏,八路軍冀魯豫邊軍區部隊響應中央“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號召,連續發動攻勢作戰。4月24日至27日,進行南樂戰役,殲滅日軍35人,殲滅偽軍3400多人,攻克據點32處。5月17日至19日,進行東平戰役,殲滅日軍一個小隊,殲滅偽軍1000多人。7月20日至26日,進行陽谷戰役,殲滅偽軍2300多人。邊區各地在攻勢作戰中也殲滅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
在對敵展開攻勢作戰的同時,冀魯豫邊區加強了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為將來的戰略大反攻準備條件。
冀魯豫邊區的民主民生群眾運動,自1944年4月進入到大膽放手、發動群眾、深入開展的新階段。1945年3月至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到邊區指導群眾運動,發表了“六六講話”,使民主民生運動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發展。民主民生運動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邊區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帶來了農業大豐收和手工業、軍工業的大發展,消除了根據地內的災荒,改善了軍隊和群眾的生活,安定了社會秩序,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提供了物質保證。隨著對敵斗爭的不斷勝利和根據地的鞏固、擴大,邊區進一步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在政權建設中,主要是根據“三三制”和民主原則,健全各級政權,同時加強財政、司法和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
1945年1月,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已發展成為敵后最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有人口近2000萬。在根據地大發展中,邊區黨組織的整風運動,在經歷了1942年、1943年兩個階段之后于1944年進入了第三階段,到1945年6月結束。通過歷時四年的整風運動,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得到了豐厚的收獲:一是聯系實際學習毛澤東思想,使整風運動成為一次普遍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運動;二是運用整風文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剖自己、檢查工作,促進了黨員干部世界觀的轉變;三是整風密切結合對敵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促進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四是正確掌握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達到了治病救人、團結同志的目的。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拒絕接受公告。8月6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同時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9日,蘇聯百萬紅軍發起進攻。同一天,美國向日本的長崎投擲第二顆原子彈。盟軍對日本采用的這些行動,大大加速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到來。
就在9日這一天,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愿投降的日偽軍實行廣泛的進攻。10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大反攻第一號命令。11日,延安總部又連續發出第二至第七號命令,令各路反攻大軍向預定作戰地區進發。
面臨滅頂之災的日本軍國主義于8月10日發出乞降照會。14日,日本天皇裕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頒發《停戰詔書》。15日,日本政府向全國廣播了天皇的《停戰詔書》。
八路軍冀魯豫邊軍區部隊,于8月中旬組成了南、北、中三路大軍,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至9月底,經過一個半月的大反攻作戰,邊區內除兗州、濟寧、嘉祥、巨野、鄆城、菏澤、東明、聊城等尚為敵人盤踞外,在東起津浦鐵路、西到平漢鐵路,北達德石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包括水東地區在內的縱橫千里的廣大平原上,解放了75座縣城。邊區軍民同全國人民一起,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編輯 王世英)
(作者是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