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民
摘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行為是影響教學積極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師行為對體育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教學氣氛的影響、教學效果的影響三個方面。文章從轉換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式兩個層面,就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體育教師;教學行為;轉變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較傳統體育大綱有了很大的變化,體現出了此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與世界教育理論同步把體育課程推進了一大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多元與多層次的目標體系,以及與之相應的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多樣性、選擇性,教學方法的針對性、靈活性,還有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性和激勵性等,都需要靠教師去執行。因此只有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才能把新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一、教師行為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1.對教學過程的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行為是影響教學積極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示范是基本能力,要求講解簡明扼要,示范準確,動作協調優美,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領會與掌握運動技術要領的速度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另外,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師依然方法老套,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生動、活潑、多變的教法,吸引學生,啟發學生思維,以自己的行為方式去影響學生,學生則以自己的行為方式去回應教師。
2.對教學氣氛的影響
體育教學氛圍是由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共同營造的一種心理感應。有的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能通過自身的感召力,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堂實際等合理的把學生的思維調動開來,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來,從而使體育課堂充滿一種熱烈的、融洽的氣氛,教師能與學生在各種動態因素之間密切合作。師生之間的相互切磋與交流,促使教師能夠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新奇活潑的情境,營造出融洽、民主、和諧、活躍的教學氣氛。
3.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節體育課是否成功,要看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這是體育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而教師的教學行為能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科學的教師行為在教學中體現為師生之間團結協作、配合默契,共同上好體育課的合作式、民主式的教學過程。由于體育教學的大部分課程是在室外操場上進行,教師行為的恰當與否關系到對學生的組織是否合理,學生能否在最節省時間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如果組織合理,就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課堂有序而不乏熱鬧。
二、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策略
1.轉換教師角色
由管理者向組織者轉變。新課標要求教師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是以飽滿的熱情吸引觀眾,引起觀眾對節目內容與主持風格的強烈興趣,大家不會看到哪個電視臺的主持人在電視里拿著話筒來維持紀律,同樣,體育教師的組織教學也是如此,體育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對體育教師來說,重要的是能否在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要讓學生參與制定制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
由傳授者向參與者轉變。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由“教師中心、居高臨下、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轉變為共同構建學習的參與者。作為體育課堂的一分子,體育教師不光是傳授者,也扮演參與者的角色。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一起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與學生們分享體育的快樂;體育教師莫把自己當成什么導演,而應把學生看為主體,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教你學的教學模式。
由控制者向合作者轉變。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思想設置體育課堂,用嚴格的而又呆板的教學模板來框學生,要求他們動作完全正確,教學環節按部就班,甚至認為嚴密的課堂組織才是成功的體育課,而忽視了學生才是教師的合作者,沒有學生的合作,體育課堂就不能談什么成功,什么好的學習效果。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僅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動態的、發展的,教學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2.轉變教學方式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課程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要使課程真正成為每一位學生的課程,需要體育教師了解每一位學生,需要對課程、內化、再創造。教師是架構課程與教學的橋梁,教學是連接課程與學生的臍帶,體育教師按照新的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將體育教學轉化為生動、豐富、具體的教學,以形成每一位體育教師獨特而有效的教學方式。
拓展教學內容。體育新課標標準沒有內容的規范,教師可以根據學校資源和學生特點,精選傳統特色、地方特點的體育與健身學習內容,同時開發新興、時尚、學生喜歡的體育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不斷豐富體育與健身課程的內涵。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愛好,不斷更新、充實、拓展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和培訓,學習新興的運動項目,努力為學生提供喜愛的學習內容。
設置合理目標。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可達成和可測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統一、規定的目標。所以,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教師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和設計。
革新教學方法。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基本是以競技教學方法為主,學生的學習比較枯燥。現代體育課程標準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以運動技術為主線,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把競技內容游戲化、情境化,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掌握運動技術。
彰顯教學個性。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改變傳統按運動項目劃分課程內容和安排學習時數的框架,鼓勵教師的創造性,體現個性化。這里所說的個性化,不僅僅要體現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也要體現出教師的個性。例如,一位高個子教師,他的籃球技術好,在他的體育課上,籃球技術的傳授比例要高。而一位矮個子的武術教師,在他的體育課上,要多體現武術特色。這樣的教學,體現了教師的優勢,使體育教學更專業化,學生更能學到真正的知識與技術。在此基礎上,再體現學校的統一教學計劃,體現普及的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學生,不同的場地,設計具有自己個性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今后的教學,應該是一個學校一種特色、一個教師一種風格。
轉變評價方式。在傳統教學中體育教師較重視學生終結性評價,只要學生成績達到優秀就是好學生,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態度、情感表現。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就要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通過努力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就應給予充分的肯定。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參與過程的評價,因為學生的體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生俱來的遺傳因素,教學中讓不同體質的學生都能感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對體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師行為的變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重大的影響。體育教師首先要吃透新課標,以新課標的理念,促進教學行為的變化,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影響學生,讓體育教師要有選擇地吸收優秀的體育教學行為,如新方法、新理念、新內容、新師生關系等來指導當前的體育教學工作,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以,體育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版.
[2]劉良華.校本教學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