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燕
摘要:中職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不善于口語表達,課堂討論作為一種契合中職生的教學方式,正越來越多地被中職英語教師所采用。有效的課堂討論需要教師研究學生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討論的主題,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討論欲望,讓學生的思維發生有效的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討論;有效性
中職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不善于口語表達,課堂討論作為一種契合中職生的教學方式,正越來越多地被中職英語教師所采用。有效的課堂討論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學生樂于傾聽、勤于思考、敢于提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深受教師們的青睞。然而,在“課堂討論”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隱憂,有的課堂討論目的并不明確,只是為討論而討論,流于形式;有的課堂討論欠充分、欠深入,學生的參與度低;有的討論教師不能很好地調控組織,有效評價“缺席”……那么,如何切實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身十多年中職英語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以上問題的思考。
一、營造氛圍—有效討論的前提
營造積極的研討氛圍是組織好課堂討論的前提,也是課堂討論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積極的、全員參與的討論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積極、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雙方平等相處,這樣學生才會放下思想上的“包袱”,感到心情舒暢,積極主動配合,思維也活躍、流暢。
在組織討論時,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群體中,引導學生互幫互學,讓學生有充分表達個人見解的機會;在表達不同看法時,要鼓勵學生探索求異,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思路中找到最佳方案,或者從討論中得到啟發,萌生新的想法,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也可用一兩句幽默詼諧的話語打消學生對教師的敬畏之感,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討論中。
二、精心設計—有效討論的核心
課堂討論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問題是課堂討論的有效載體,有質量的問題能充分體現發散性、爭辯性、創新性、探索性,能夠拓寬學習思路,引發學生觀點交鋒,思維碰撞。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新舊知識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能驅動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因此,課堂討論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從而促使學生不斷地將“最近發展區”轉換為“現有發展水平”,不斷地創造新的更高水準的“最近發展區”。
例如,筆者在教授《中職英語》(鳳凰職教版)第二冊Unit10 Success Starts Early閱讀課時,開展了這樣討論:“Do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And How to make yourself closer to success?”首先引導學生討論前面閱讀文章中所學有關“成功”知識。①Who is the example of success in the writers eyes?②Why does the write think her grandfather is the example of success?接著,我設計了一系列聯系學生生活的問題:①What are the key elements to ensure future success?②Among the key elements,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mportant, and the least important? Put them in order.③Which ones do you already have and which ones dont you have?④How do you think you can improve your situation?關于成功的話題是學生關注而感興趣的,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合理預設—有效討論的保證
課堂討論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為精彩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討論的結果做出合理的預設。教師要根據“最近發展區”分析學生思維的可能的“起點”、“難點”和“終點”。因此,在上課前教師必須做足功課,對課堂討論的“可能”進行預測和分析,對課堂討論中可能出現的生成點加以深入研究和思考。
例如,在教授“語法—形容詞的用法”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It is +adjective + of/for sb. (not)to do sth”句型結構,就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展開學生討論,幫助他們認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性,并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首先,通過課間一同學把同桌的眼鏡搞壞一事來導入新課。
T: Lu huaicheng, you broke your deskmate Zhuyes glasse. Is it true?
S1:Yes. (不好意思)
T:Im sorry to hear that. Did you say sorry to him?
S1:Im really sorry. Ill pay for it.
T: Good. You are a polite student. Its good of you to do so.(該學生聽后露出笑容,覺得自己的行為得到老師的肯定。)
T: Zhuye, are you unhappy now? How did you feel when Lu said sorry to you?
S2: I felt comfortable. We are good friends, so “It doesnt matter”
T: Very good. It is clever of you to forgive.
(繼續深入主題) Now, 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to show you are police when you are wrong? Try to use the patterns we learn today.
S3: Miss Duan, Im sorry to say I cant remember the new words in reading till now. Its lazy of me to do so.
T: Great! Its honest of you to tell us this. Work hard, and Im sure that you can recite most of these word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Never put todays work till tomorrow.”(利用英語諺語適時教育學生要按時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在小組討論階段,我要求學生結合書上reading部分的單詞,操練課文句型,收到良好效果。
S4: I think its our duty to clean the classroom.
S5: It is necessary to pick up the litters on the ground after class.
在課堂討論前,教師要從思想上、知識上、資料上做好充分準備,既要盡可能對討論過程中的各種“可能”進行準確而全面地預測,又要精心做好“可能”的預案分析,這樣,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就能從容不迫,能做出合理的處置和有效的引導,避免 “啞場”,有效實施教學的“設想”或“藍圖”。
四、適時引導—有效討論的關鍵
課堂討論不是讓學生完全處于“脫韁”狀態,教師也不是無所事事,而應該是更忙了,要隨時了解情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有時觀點一致,有時又意見分歧,有時淺嘗輒止,未能到位,有時又誤入困境,不能自拔,有時學生討論參與度不夠……凡此種種,都要靠教師審時度勢,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
其一,要保持討論不偏離主題的方向。課堂討論不能順著學生沒完沒了“跑野馬”,必要時必須拽回應有的軌道。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去聆聽學生討論的情況,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偏差進行科學指導。有了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學生討論問題的針對性就更強,討論的激情就更高,學生潛能也會被有效地激發出來,就能探討出更真、更深的結果,能把課堂氣氛推向一個小高潮。
其二,要促進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要加強巡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避免“少數人討論,多數人陪襯”的場面。教師要指導學生虛心傾聽同學的發言,特別要認真地去思考與自己的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見,善于吸取其正確的部分,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
五、及時總結—有效討論的提升
討論結束不是問題的終結,教師要使討論的主題有所歸宿,有所提升。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明確表明自己的意見,不僅是要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而且要讓他們知道錯誤的原因,同時把討論時獲得的零碎的、有分歧的、有爭論的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歸納和總結。
例如,在Unit10 Success Starts Early課上,學生討論結束之際,筆者恰到好處地引用了幾句名人名言進行總結,如Charles Chaplin的名言: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美國女詩人Moore的名言: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供學生吟誦,起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這樣,就把原來零碎的、一個平面的知識加以提煉和升華,進入一種“線性”的,或者螺旋式的“生成”中,使討論的效果得以延伸和拓展。因此,討論的結束不是問題的終結,需要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點睛”和轉化。
結語
總之,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討論欲望,研究學生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適時加以引導和挖掘,讓學生的思維發生有效的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有責任讓課堂討論少一點形式,多一點實效。
【參考文獻】
[1]蘇燕華.《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教學,2002(03).
[2]王淑芳.新課程背景下體育教學中師生行為方式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7(30).
[3]周次保,李莉等.體育教師行為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05).
[4]陳正.論新課程實施與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J].體育科研,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