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珠
“Hello! I am a robot.”一句一本正經、一板一眼的機器人的開場白立即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眼球:“Hello, robot!”“Nice to meet you!”僵硬的語調搭配上恰如其分的機械的肢體動作,活脫脫的一個機器人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他的行為逗得全班學生哈哈大笑,同時也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這是發生在五年級課堂的一幕,主角是一個成績平平,專門調皮搗蛋的小家伙。雖然,在這節課中,其他同學也繪聲繪色地表演,但誰也不會想到他會根據實際情況把一些學過的知識運用到今天的對話表演中,也不會想到他會自己制作道具來裝扮自己,更不會想到他的動作會做得這么逼真滑稽,太多的“沒想到”,太多的意外……不要說什么“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今天學生的表現,讓我感受到了即使“士別一日”,我也當對他們刮目相看了。在“他”的身上,我不僅看到了“他”的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也看到了“他”的努力和“他”的幽默風趣,看到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試問,在班級里又有多少這樣的學生被我們所忽視呢?雖然,很多時候他們的變化或者是進步很微弱,甚至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來,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用發展的態度去挖掘他們優秀的另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憑著自己已有的認知去評判一個人或是一件事,殊不知其中包含了多少的個人主觀色彩;而我們又很容易自信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客觀的、正確的,其實那中間通常存在太多的偏頗和曲解。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永恒的事情,萬事萬物每天都在變化,都在發展。偉大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講過:“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非常經典地說明了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任何事物都有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這是事物內部不斷產生、發展的過程。學生也一樣,昨天的學生,今天的學生,還有明天的學生,他們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認知在不斷地增加,他們的心理在不斷地變化,他們對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時間都有著不同的看法。也許今天的“他”不能很好地達到我們的要求,那么明天呢?后天呢?甚至是以后呢?誰都無法預料!因為別人的不理解或是誤解,曾被認為是“傻子”是“智障”的孩子,經過后天的努力卻變成了了不起的發明家,科學家的例子耳熟能詳,數不勝數。作為一名培養人的工作者,處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