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來
季羨林先生在《談作文》中說:“舊社會許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作文秘訣》之類的書,就是瞄準了學生的錢袋,立章立節,東拼西湊,洋洋灑灑,神乎其神,實際上是一派胡言,誰要想從里面找捷徑、尋秘訣,誰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錢,上了當,‘賠了夫人又折兵。”
然而,放在我面前這本書卻完全不同。
該書立足于作者的專業自信。熊芳芳是一個熱愛寫作、懂得寫作、堅持寫作的老師,一直從事微作文教學與研究,且在作文教學上很有造詣。她輔導學生的作品常常見諸報刊。按照她的話說,學生發表文章那是“批發”,微作文引爆了學生的創造力,他們的創作靈感一發而不可收。另外,援引的學生范文為本書作了最好的注腳,讀其他作文書,看到的頂多是一個個優秀作文的搬運工,而透過此書,你可以親近到一名優秀作文的精神導師,單說選文足以看出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底,如《趟櫳門》中的一段:
街角處,有一花甲老人倚坐在那時光侵蝕得破損不堪的棕紅色趟櫳門旁,細細地吸著手中的水煙,偎依在夕陽的溫暖中享受著人生的黃昏。
雙目不禁上移,通過趟櫳門的縫隙注視著門后的那片空地——天井,那便是我孩提時候的凈土,記載了我的天真與懦弱。但自從十四年前的離去,他們便與那破損的趟櫳門塵封于此。
如果沒有標明小作者的身份,我們難以想象文字居然出自學生的筆下。而這樣的例文,書中俯仰皆是。
當我們困惑于學生懼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時,該書則告訴大家:作文不過如此。這是此書的自信,更是熊芳芳老師的自信。
此外,該書內容極其豐富,形式相當鮮活。全書共分六章,依次包括:微散文,微評論,微小說,微劇本,微詩歌,微應用。
以往讀過的一些作文書,顯得過于功利,應試味道太濃,濃得直嗆人;且分類較單一,僅局限于議論文或記敘文。此書涵蓋了中學生必寫文體,不僅解決了應試之需,更架起了學生通往現實生活的寫作橋梁,因為“微評論”也好,“微應用”也罷,生活中不可或缺。就說“微應用”吧,人們在工作學習、日常運用和社會生活中,處理各種公私事務、傳遞交流、解決實際問題,都離不開應用文寫作。熊芳芳老師教學生寫短信,告訴他們要具有創造性思維,善于運用新穎的形式、別致的話語、巧妙的修辭來表達真實的情感;教學生寫推薦信,告訴他們要注意推薦的對象,要抓住重點、突出優點。作者還教學生寫頒獎辭、解說詞、串聯詞、廣告詞,教學生寫文化標語、新聞導語、編者按,也教學生寫歡送詞、嘉賓介紹詞、開幕詞、閉幕詞、致謝詞、各種啟事。與其說作者教給學生的是作文,不如說她教給學生的是生活。當一位老師把作文延伸到生活,不讓學生在故紙堆里做文章,而在生活中運用作文時,作文自然就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作文教學便自成一種境界,會給學生以終身的影響,善莫大焉。
更令人稱贊的是,書中所講不是作文的技巧,而是探索寫作的門道;不是人云亦云的作文模式,而是深思熟慮的寫作理念。目前,老師們普遍反映作文不會教,作文太難教,而沒有意識到作文教學的癥結在哪里。他們一味強調作文的模式,夸大技巧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思維的開啟,導致學生個性被禁錮、被扼殺。作文是模式嗎?是文字游戲嗎?是技巧的大比拼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微小說”中,她說,微小說的寫作目的并非文字的游戲,也不是想象力的博弈,它需要傳遞意義:愛與美,智慧與真理;在“微評論”中,她說,評論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實和邏輯,只有事實和邏輯構成的有機整體才能真正說服人;在“微散文”中,她說,沒有情感的創作,是無價值的創作,情感既是一種生命力,也是一種吸引力。不難看出,作者的作文教學著眼于思維、情感、智慧與真理,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解讀作文教學的難題,從理性的高度微觀闡述作文的方法,故而書中強調一些方法如自然現象巧譬喻、生命現象喻哲理、日常小事說開去、逆向思考出新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組裝,而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思想的深刻。
作文書是否可以成為經典一直留傳下去?我不敢臆測。但作者靈動的語言、廣博的閱讀、理性的思考、敏銳的洞察、深邃的思想、豐沛的情感、有效的作文教學實踐,讓閱讀本書變成了一趟有趣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