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鳴
【關鍵詞】高中語文;起始課;激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6-0077-01
談到怎樣上好高中語文起始課,很多教師都會想到這樣的內容:為何要學習語文?語文學習有哪些重要性?認識初高中語文學習的區別,調整語文學習的方法;提出語文學習的要求等等。這些慣常的內容大多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而且一次提出這么多方法與要求,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這樣的高中語文起始課就是隔靴搔癢,流于形式。因此,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直接進入了教材的講解,這就使得高中語文教學缺乏一個好的開端。學生會認為,高中語文課只不過是初中語文課的機械性的延續。大部分學生認為語文學習的全部內容就是課本,學語文就是讀讀、背背。語文學習一切照舊。
基于上述現象,我認為高中語文起始課的首要任務是轉變學生思想,改變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狹隘的認識,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應著眼生活,向生活開放,要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轉變語文學習的方法。下面,我列舉幾個實例。
示例一——介紹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讓學生欣賞羅大佑改編的歌曲《鄉愁四韻》,仔細品味文學與音樂之間的密切聯系。然后再安排學生活動:欣賞周杰倫的歌曲《東風破》,將方文山作的歌詞改成一首詩,盡量保留其原有意境。
示例二——介紹李煜的詞《虞美人》。讓學生欣賞一幅豐子愷根據《虞美人》的內容創作的漫畫,讓學生感受雖然“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但卻“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感受繪畫與文學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感受語文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安排學生活動:欣賞一幅國畫,請用你記憶中的某首詩詞來詮釋其意境。
示例三——展示幾部經典電影(《簡·愛》《哈姆萊特》《安娜·卡列尼娜》等)片段,讓學生品味經典的電影對白,感受名著的語言魅力,感受影視與文學之間的完美融合。
示例四——介紹兩副對聯:(1)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2)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斬白蛇入漢關,高祖姓劉。讓學生討論其妙處。
展示幾把美麗的中國折扇佳品,讓學生感受到一把折扇集工藝、書畫、詩詞于一身,積淀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
讓學生欣賞、感受印章的文學與藝術水準,感受文人的文化層次與藝術趣味。
無論是對聯、折扇還是印章,它們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文人雅玩的工具,這便將文學與游戲聯系在了一起,充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
以上案例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開始對生活中一切與語言文字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聽歌時,不再僅僅關注它是否時尚、流行,而是注意琢磨歌詞中的語言魅力;看電影時,也不僅僅留意電影的情節或是演員的名字,而是留意臺詞的語言風格與魅力,并常常在周記中點評歌曲與影視作品。特別令人興奮的是:學生不再把課本單純地定位在學習的工具上,而是把它作為文學書籍來認真品讀,這樣,學習興趣有了,學習成效明顯提升,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節起始課,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語文學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轉變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用眼看“語文”,用耳聽“語文”,用口說“語文”,用心感悟“語文”,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