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姝瑜
[摘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結,在社會主義價值觀中處于統領地位。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墨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很高的契合度,可以深入理解與貫穿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墨子“兼愛”、“非攻”思想對于現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天為法則”思想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形成具有推動作用,其“義利統一”思想很好的解決了我國倫理學上對義利問題的爭論。可以說,墨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如何讓這一文化瑰寶促進現代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向前發展,是目前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關鍵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墨子;兼愛
“世之顯學,儒墨也”,墨學是先秦時期與儒家并稱為“顯學”的著名學派,其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其主體思想“兼愛”、“非攻”等核心內容不僅從當時世界思想史上來看具有明顯的超前性與先進性,而且也更加適合當今世界的發展,正如英國墨學學者湯因所說:“把普通的愛當作義務的墨子學說,對現代世界來說,更是恰當的主張”。[1]但是,“自秦漢至清初兩千年間,漫漫長夜,除韓昌黎的《讀墨子》外,研究墨學而可考的只有晉朝的魯勝與唐朝的樂臺二人而已,魯勝的《墨辯注》早已不在,樂臺的《墨子注》也久絕流傳。”[2]這不能不說一種遺憾。但在今日,我們倡導“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墨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思想,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
一 、從“兼愛”看“和諧”
《墨子》中的《兼愛》上、中、下三篇專講“兼愛”,“兼愛”思想貫穿于墨子的全部學說,在墨子的其他文章或文獻中經常論及,是墨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墨家提出的一種救世之法。墨子在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天下之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3]墨子找到了社會的病根,即把社會混亂的根源歸結于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主張以“兼愛”代替“別愛”,使社會由亂到治。這種兼愛思想的本質是“交相利”,即通過愛所有人來互利,如果所有人都“視人若己”就可以互相得到利益。墨家所堅持的不分血緣與貴賤的無區別的“兼愛”與儒家強調“愛有等差”的“別愛”形成了明顯的反差。但對于我國古代以家為單位構建的社會體系來說儒家更適應當時的“國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相反,墨子的這種“平等之愛”的思想在今天這個更加強調個人權利和“以人為本”的社會更能發揮它的作用。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政治轉型的特殊時期,社會矛盾突出,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功利化,人與生態之間沒有找到共同發展的途徑,加以一些體制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良,導致了社會不安定不和諧因素逐年增多,成為達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整體目標的最大障礙之一。墨子的兼愛思想提倡的正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不差等”的愛的關系,像自己家人一樣的愛別人,像愛自己家環境那樣去愛護自然環境,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而這種和諧之愛反過來又會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這種思想與我國要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不謀而合,是超越時代的社會和諧觀。由于墨子的兼愛思想并不以犧牲利為條件,而是為了“互利”,就像習總書記對待中美關系曾說過:“廣大的太平洋足夠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就是要爭取把兩國關系建設成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這使得“兼愛”思想更容易讓目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我國國民所接受與加以實踐,從而使得兼愛思想發揮穩定社會化解沖突的作用。
二、從“非攻”看“文明”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源泉。墨子反對一切侵略戰爭,并在其學說中凸顯出關心民生與反戰的觀點。這里可以將他的非攻思想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反對一切“不義之戰”。他認為:一般來說,“戰爭是虧人而自利”,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應該本著“兼愛互利”的思想來原則處理關系,以達到社會的安定,從而使得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他將大國攻打小國、強國攻打弱國稱為“攻”,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對此,墨子身體力行,只身一人游說強國,“止楚伐宋”和“止齊伐魯”的事跡被后世傳為佳話。二是支持討伐暴虐害民的暴君的戰爭。墨子認為,如果一國的國君為暴君,荼毒百姓,則任何其他國家都可以討伐他,并將這種討伐成為“誅”。故墨子非功思想的基礎為兼愛,其首要之義在明“義”與“ 不義”。[4]
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就是從野蠻的戰爭到用談判等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過程。我國是文明古國,有反侵略和愛好和平的優秀傳統。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層面上的要求,如何貫徹與深入人心,反戰是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墨子的非攻思想貫徹我國這一核心價值觀以及對我國處理國際政治局勢都有著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一方面,對于侵略戰爭我國應當持堅定的反對態度。但對于某些國家內的獨裁者的反人類罪行或從事恐怖活動的罪行,我國則不能再以“不干涉內政”為由而置之不理。中國應該體現出與其政治與經濟地位相適當的大國責任,為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從“以天為法”看“民主法治”
墨子的“尊天”思想并不是墨子首創的,其實是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其實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宗教和哲學都是在探求宇宙之本源。墨子號召“以法為天”,強調“天志”是以“相交互利”為內容的,即使天子的權力也要受到“天義”的限制。[5]墨子所說的天是指“天道”即天地自然規律,是一種原始形態的法,具有自然法的基本特征。因此,墨子也是我國法律思想史中第一個提出“法治”思想的思想家。不僅如此,墨子這種以“天”來維護平民權益和限制統治者權力的天為法則”還進一步演變出“尚賢、尚同”思想。墨子的尚賢思想即認為:國家是否富強,民眾是否安居樂業,都取決于是否賢者在位。國家的治理應當讓賢而不讓親,官吏沒有永遠的富貴,百姓也不是自始的貧賤,有才能的人被百姓選任,無才能的人就使其居于下位。這使得墨子成為我國思想史中第一位明確提出讓平民參與政治管理的思想家,帶有明顯的民主政治思想的雛形。
民主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內容之一,也對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有上千年的人治歷史,律法一直作為人治的工具來適用。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運用法律來消除剝削,來實現共同富裕。目前我國正處于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階段,在此期間應當著重強調法律的“神圣”地位與權威,樹立起民眾對法律而非領導的敬畏之心,要將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最低標尺來衡量,從而使得社會發展沿著法治軌道有序進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墨子的“天為法則”思想可提高我國民眾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尚賢思想則鼓勵民眾去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尚同思想則影響民眾將憲法與法律作為自己行為是否適當的最低標準來適用,鼓勵民眾去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從“義利之辯”看“富強”
義利問題的爭論在我國延續兩千年而不衰,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更是爭論的重點。儒家的“先義后利”,法家的“重利賤義”,墨家的“義利并重”,還有道家的“超脫義利”。這其中,儒家的“先義后利”在我國思想史中占據主導位置,而墨家的“義利并重”思想則是一種反傳統的另類思想。墨子并不否認“利”的重要性,認為義利并非是矛盾互斥的,而是可以互相促進的。與儒家正好相反,墨子認為 “利”應為目的,而義則是利的手段。這里的的“利”并非指個人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義利觀并沒有陷入“唯利是圖”的泥潭,而是建立了一種以“義”為驅動進行利的導向的模式。墨子認為只有符合“天下人民之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的行為和原則才是“義”,從這一點看墨子認為義利是統一并重的,具有濃烈的辯證色彩。他鼓勵百姓積極的去追究利,但應當把“萬民之利”作為自己逐利行為的最低要求對待。
“富強”具有指標性與目的性兩大特征,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衡量與體現。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解決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公益至上的弊端,只有讓市場來分配利益的歸屬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效率,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因此,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的“富強”,就必須維護公眾的整體利益,即整體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防止其個人私利損害公共利益,從而到達到社會平等、社會和諧,最終達到國富民強之終極價值。由此可見,墨子的義利并舉,義利統一的思想在目前我國民眾重利思想普遍的大環境下,可以成為向民眾宣傳維護社會公利的切入點,從而使民眾更容易接受和受到感召,提高公眾心中對于“維護公益”的道德水準與意識,維護社會整體秩序,最終實現國家富強。
五、結語
綜上所述,墨家的“兼愛”、“非攻”、“以天為法”、“義利之辯”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與深入人心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些歷久彌新的哲思,對構建社會主義法治、民主、和諧型的社會都有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和充斥的現代社會,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既要批判性地繼承,又要創新性地轉化與發展,只有給傳統文化打上時代的烙印,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427).
[2]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M]. 北京:九州出版,2011(243).
[3]李小龍譯注.墨子[M]. 北京:中華書局,2007(97頁).
[4]郭智勇.墨子“非攻”思想倫理釋義[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第 27卷第 3期, 2010(5).
[5]宋穎.墨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J]. 人民論壇,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