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目前我國大部分財務公司主要從事內部存貸款、內部轉賬結算等基礎業務,經營范圍相對其他金融機構比較有限。受多種客觀因素影響,財務公司自主定價能力較弱,在利率市場化趨勢下,缺乏科學的利率定價機制將對今后財務公司的業務產生影響。
一、財務公司行業利率市場化機遇與挑戰
1.財務公司行業面臨的機遇。
(1)加快公司轉型。大部分財務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以信貸規模、同業存款增長為主要盈利模式,至2013年年底,財務公司全行業利息收入、投資收益、中間業務占比為:85.97%、17.01%、4.23%(行業均值)。
利率市場化后,簡單依賴規模擴張會隨著貸款收益下降、存款成本上升而難以為繼,財務公司將轉變為以價值創造與資金需求來確定負債結構與規模的經營模式,主導業務結構將由單一信貸業務向以信貸業務為基礎,交易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多層級戰略業務的方向前進①。
公司的投資收益、中間業務收入比重將增大,差異化、多元化經營成為主流,且發展空間廣泛。截止2013年年底,全行業投資收益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01%,中間業務收益占營業收入比重為4.23%,其中石油化工、汽車等行業投資收益占營業收入比已高達37.55%、36.23%。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各類融資工具逐步齊全、合理,各項資源得到更有效配置,信息披露充分,貨幣和債券市場高速發展,財務公司資產結構將進一步優化,資金業務收入增加明顯。投資收益、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均將明顯上升。
(2) 公司風險管理由被動型風險管控向積極創造型轉變。伴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財務公司風險管理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是風險管理由事中、事后控制向事前防范轉變。二是單一、分割的業務風險管控,將被涵蓋綜合公司、部門、產品組合基于內外部準確定價的風險限額管理取代,三是風險管理工具日益豐富。利率市場化出現的各種金融衍生品,為財務公司提供的盈利工具的同時,也為財務公司提供了豐富的利率風險對沖和套期風險管理工具。
(3)銀企合作更頻繁、合作業務范圍更廣泛。利率市場化下,財務公司作為集團公司的主體融資平臺,擁有集團公司客戶資源,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財務公司仍是大中型銀行的優先選擇合作對象。大中型銀行向國企、大型企業集團、政府平臺等傾斜的基本原則無法中短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傳統型對大型企業的公司業務等仍將是其業務中的主要選擇。同時,隨著監管政策進一步放開,財務公司與銀行的業務合作將不僅僅局限于同業存款、同業拆借等基礎性業務,合作范圍將進一步拓寬。
2.財務公司行業面臨的挑戰。
(1)存貸利差縮小,單一盈利空間受到擠壓。至2013年年底,財務公司行業資產總計2.55萬億元,其中貸款1.15萬億元,占45%;負債總計2.18萬億元,其中存款1.95萬億元,占90%;2013年,全行業收入總額0.11萬億元,其中貸款利息收入0.06萬億元,占比55.94%,全行業支出總額0.05萬億元,存款利息支出0.03萬億元,占比68%,資產、負債以及收入的利率敏感性強。
從國外經驗看,利率市場化將導致公司貸款利息收入縮水,存款成本上升,存貸息差收窄,生存壓力急劇增加。國企財務公司因利息支出在總支出占比較高,受存款利率上升影響尤其明顯。
(2)導致公司各種風險增加。利率市場化對財務公司風險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其中,利率風險是最基本、直接的沖擊,當利率下降時,借款人有提前還貸的傾向,之后重新以低利率再融資;當利率上升時,存款人也會傾向轉存款。而財務公司自身特點決定其通常較難通過合同約定、征收罰金的方式,作為自身利率損失的補償,從而加劇了利率風險。而流動性風險則是財務公司將面臨的最終的影響,體現在利率波動的情況下,資金流動頻繁且不可預測性大,如果出現存款客戶臨時性大額支取,對外難融資與融資價格高,將最終增加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方面,因客戶的趨利性,加之可選擇的金融機構很多,對財務公司將有一定的沖擊。
(3)成員單位對財務公司的服務要求提高。利率市場化后,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能夠依靠其規模實力為企業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而財務公司在這些方面缺乏經驗,但成員單位對此需求卻越來越大,并有可能以此為籌碼要求財務公司給予更大的利率優惠,從而更加削減公司利潤。
二、財務公司行業應對利率市場化對策
1.調整自身定位和發展戰略。
財務公司要提升服務質量和盈利水平,需要超越傳統的資金管理模式,不再把資金保障作為企業的核心內容,而是把資金作為運營要素,追求管理最大化和價值最大化。在管理內容上,不僅注重現金管理,更注重包括現金在內的各類金融資源的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不僅強化賬戶管理,更強化資源管理和風險管理;在管理平臺上,充分利用內部金融機構的專業優勢,實現資源集成、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因此,企業集團要建立大司庫管理制度,財務公司承擔集團司庫的管理職能,司庫管理是集團總部根據發展戰略對所擁有或控制的包括資金在內的各類金融資源的統籌管理。通過司庫體系,企業集團能夠將原來分散獨立的管理內容加以整合規劃,以一體化的資金管理實現全集團資金流、產業鏈和信息流的融合,消除現有資金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創造價值,并為領導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司庫體系分為六個方面,包括資金收支管控、資金流動性管理、債務融資管理、金融市場管理、金融性風險管理和其他管理。
(1) 資金集中管理。實現資金賬戶一級審批制度,即集團下屬所有企業賬戶的開立、變更、撤銷必須經過集團司庫的批準,實現集團賬戶的整合。進入司庫時代后,集團內企業的賬戶數量會大幅減少,方便賬戶管理和資金計劃管理。財務公司在簽約銀行開立總賬戶,集團下屬企業在簽約銀行和財務公司分別開立分賬戶和內部賬戶,通過總分賬戶聯動實時收付。財務公司是資金流動性管理的操作者,簽約銀行是財務公司的配合方和輔助方,集團下屬企業是使用者,最終由集團對財務公司的資金歸集情況進行監管。境外資金的歸集需要財務公司在境外簽約銀行開立資金歸集總賬戶,所屬企業在簽約銀行和財務公司開立實名賬戶和內部賬戶,搭建統一的全球資金池,選擇簽約銀行及歸集地點,確定幣種和賬戶歸集關系。這樣可以將原來無法歸集的境外資金也集中歸集管理,從而大大提高財務公司的資金歸集度。
(2)建立“收支兩條線”體系。大司庫體系確立后,可將集團資金明確劃分收入資金和支出資金兩條線,實行資金有效的集中管理,加速資金周轉。根據預算合理安排支出,并保持企業持續經營所必需的最佳現金余額;建立“收支兩條線”資金管理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將下屬企業原有收支兩條線銀行賬戶與財務公司賬戶直聯,將企業收支全部納入集團統一資金池管理,實現了從日終歸集到實時歸集,銀行逐級歸集到財務公司內部逐級歸集的轉變。另外在結算方面也實現了集中,從原來的企業直接從銀行對外支付向財務公司對外統一支付轉變。
(3)集中融資與集中授信。財務公司爭取成為企業集團外部金融服務聯絡窗口。集團統一確定全球授信額度,發揮集團公司的信譽優勢,籌集低成本資金。例如,財務公司可以推進全集團貸款集中授信,發揮自身貼近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優勢和逐步積累的詢價、議價、定價經驗,提升企業集團整體議價能力。由財務公司將集團內資金需求整合,采取“總對總”談判等方式,與銀行統一簽署協議、以集團的信用評級統一確定授信額度和利率價格,成員單位不再單獨與銀行議價。集團層面統一申請貸款后,再通過財務公司或委托貸款等形式向各家成員單位分配,下屬企業也可利用財務公司可以進行內部資金有償調劑。
(4)對外投資集中管理。大司庫體系建立后,財務公司要將集團資金集中整合起來統一承擔對外投資的職能,集團下屬其他企業不再具有投資金融版塊的職能。但要履行此項職能,財務公司的業務范圍要進一步拓寬、要創新,豐富金融服務品種,解決過去服務品種單一的問題,政策監管也必須進一步放松。在新形勢下,企業集團迫切需要產業鏈融資、保險集中、投資銀行等領域的金融服務,財務公司應持續加強對這些領域的研究投入和人才儲備,爭取盡快為集團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服務品種。
同時,財務公司應積極謀劃、提早準備,爭取成為集團金融股權的管理運作平臺,管理運營好集團的金融板塊。目前國內不少大型企業均已在金融產業布局,如中石油、中海油、中航工業、中糧、華能、寶鋼等大型國企,都已經擁有了規模可觀的金融產業;而另一些企業集團的金融板塊則以財務公司為主,如神華、中廣核等。許多企業集團專注主營業務,缺乏金融板塊的管理經驗,而集團內的財務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金融運作經驗,與金融監管部門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建立了成熟完善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并擁有金融人才和技術儲備優勢,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成為金融股權管理運作平臺的基本條件。
(5)金融風險監測與管理。利率市場化以后,財務公司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等各種風險,并將會以各種形式傳導至實體經濟。大司庫體系后,財務公司作為集團資金的綜合管理平臺,要做好金融市場風險監測與管理工作,發揮好自身金融專業優勢。財務公司事先制定風險預警應急方案,在日常運營中保持對風險事件的高度敏感,定期編制《金融市場風險監測報告》,一旦發現風險事件立即上報集團。由集團根據風險事件的重要性水平,決定是否啟動應急方案。事后定期評估風險預警應急方案的效果,并提出改進建議。
2.建立科學有效的定價方法。
目前多數財務公司執行的資金定價和集團的戰略導向、考核要素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貸款定價為例,成員單位的違約風險較低,貸款定價中的利潤導向和風險溢價因素占比相對較少,僅根據借款人實際的經營狀況、是否有抵押擔保等因素,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風險溢價。利率市場化以后,財務公司應建立和完善客戶評級系統,并根據測評結果對不同的客戶(客戶群)進行差別定價。對集團下屬企業授信,對評級較高的優質客戶給予利率優惠和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對評級較低的客戶給予一定懲罰的差別化定價。
完善客戶信息。財務公司應積極完善整理客戶資料,沒有完善的客戶資料,差別定價缺失了基礎。客戶的基本分析首先要提供客戶的全面資料,即能反映客戶在財務公司的所有信息,并能從各種評價指標衡量客戶的基本狀況,以協助業務和決策人員全面理解和掌握客戶的基本信息。
建立綜合客戶綜合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客戶信息、評價系統、審批流程、匯總統計。
(1)客戶信用評級(30%)。客戶信用評級,是金融機構準確評估客戶資信水平,測算客戶違約概率,把握授信風險,并以此作為客戶存款定價的依據,從源頭上提高授信資產質量的有效途徑。
(2)客戶貢獻度評價(30%)。客戶貢獻度,是指客戶對公司的利潤貢獻程度。在考慮客戶的利潤貢獻度時,不能僅僅考慮目前的貢獻程度,更需要考慮該客戶的潛在利潤貢獻程度。

(3)資金歸集度測算(20%)。資金歸集度是指將集團公司中所有下屬公司指定賬戶上的資金歸集到財務公司的集中程度。
資金歸集比率=財務公司存款/(貨幣資金總量-不可歸集資金)
(4)客戶重要性排名(10%)。是指客戶在財務公司的日均存款占公司吸收存款總額比例的排名。
(5)其他考量因素(10%):此項為加分項(每項分值各1分),主要包括集團戰略地位、客戶對集團的利潤貢獻度、預算執行準確率、資金計劃填報、工作配合度等因素。
(6) 形成綜合評價得分。根據以上幾項進行匯總,得出每家客戶的總分,根據總分給予相應的利率浮動比率和其他優惠服務。
財務公司貸款定價模型設想
貸款利率=基礎利率(對應期限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稅收成本+風險撥備)+客戶綜合評價調整+市場風險溢價項目
市場風險溢價項目:市場嚴重緊張時,上浮5%-10%;市場較為緊張時,上浮3%-5%;市場輕度緊張時,上浮1%-3%。模型各項參數每季度/年度調整一次。
3.加強金融創新打造金融產業平臺。
(1)為成員單位設計理財產品,滿足投資理財的需要利率市場化后,財務公司可以自己設計多款適合不同類型客戶的理財產品,部分替代傳統的存款模式來滿足成員單位對理財需求的不斷上升。財務公司也可以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將公司貸款和投資資產作為標的物,向成員企業發行特定理財產品,可以通過結構化設計滿足不同期限的投資需求。
(2)積極拓展金融衍生品業務,加強金融創新服務。利率市場化后,金融衍生品市場將加速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新的機遇。一方面,在債務及金融資產投資風險管理方面,財務公司應提升在利率、匯率等衍生工具市場的操作能力幫助集團管理債務和金融資產收益波動風險;另一方面,財務公司也可以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的投融資和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3)強化中間業務,為集團提供專業化金融咨詢服務。中間業務是體現財務公司專業化服務,提升服務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現。財務公司掌握著大量的金融信息和專業化的金融人才,可以為成員單位提供融資財務咨詢、投資咨詢、稅務咨詢、債券承銷、風險管控等系列服務,為成員單位提供及時的金融信息。
三、結語
財務公司作為以加強企業資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率市場化無疑將對財務公司的盈利模式產生沖擊。本文通過利率市場化概述以及分析其對財務公司的影響,探討了財務公司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對策,提出了財務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和管理模式改進的方向,以期為推動財務公司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