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明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指出:“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 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教育方針,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 綱》在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中又指出:“小學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培養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我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以來取得了很多成績,面對成績,我感到高興。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我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下面我就多媒體技術在美術教學中的作用,談一談自己一點粗淺的認識。
1 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學習效果
實驗心理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百分之八十三來自視覺,百分之十一來自聽覺,百分之三來自嗅覺,百分之一來自觸覺,百分之一來自味覺。也就是說通過對眼、耳、手等多種感官的刺激而獲取的信息量,比單純從老師講課中獲取的信息量要多得多,強得多。另一個關于記憶持久性的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百分之十,聽到的內容的百分之二十,看到的內容的百分之三十。聽到的看到的內容共百分之五十,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的內容的百分之七十。這就是說,如果讓學生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持久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
由于多媒體教學系統提供的圖像、聲音、語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創造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能對學生產生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使學生通過各種靈活多變的交互界面來操縱控制學習,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習效果。
2 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使課堂教學更直觀
美術課中需要運用大量直觀的形象進行輔助教學,而由于教學設施尤其是教學資料的嚴重缺乏,使美術課曾不得不象上語文數學那樣以教師講、學生聽,也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來進行備課和教學。這種現象曾較大地阻礙了美術課的教學改革,因為美術課僅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夠的,它要求教師“寫好教案”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些什么樣的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能給學生提供哪些審美對象,如何更好地進行啟發和引導等。信息技術的參與和應用于備課正好滿足了這一需要,美術課由于其審美性的特點,要求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各種欣賞與審美資料,教師的演示過程又要讓學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風景與現場環境還要求能給學生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學生的作品能較全面地展示在每個學生的面前,這些要求是傳統的備課方法幾乎無法完成的,而信息技術的參與能較好地完成這一項項特殊任務。這些量大、涉及面廣的教學材料能通過網絡搜索以及計算機技術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過多種視、聽為主的設備讓學生體驗線條、色彩、形體、音樂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情感、體驗創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3 營造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
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小學生有著極其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喜歡異想天開。在日常的美術活動中,我經常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美術作品,并留出一定的空白,讓學生們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去填補,給孩子們的想象插上高飛的翅膀。或者是以一個完整的故事貫穿于整個美術教學活動中,是學生成為故事的主人,帶著豐富的感情色彩參與整個故事的情境,感受喜怒哀樂,品味美的意蘊。在這種興趣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引導幼兒欣賞一些經典名畫。因為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些美術作品的內容包括了題材內容的創新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在美術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樂德的名著《鮮艷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鮮艷,認識顏色的種類。另外通過觀察大師的杰作,使幼兒感受美,從而大膽想象創作。也可將教師創作的作品、優秀兒童作品張貼在小畫廊里,用滲透式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大師的作品。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組織活動,是一種極有效的教育方法,促進了老師教育活動過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兒“學”的積極性,特別是對幼兒注意力、觀察力。合理科學地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并能擴大教學信息量,拓寬幼兒知識面,有利于幼兒感知、理解新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多媒體讓我在教學中嘗到了甜頭,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仍會一如既往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