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個人成才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本文通過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切實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更好的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分析;對策
1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表現
(一)教育者方面
1.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缺乏層次性、針對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被不斷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內容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最終確立和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為指導,樹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現在,“教育界出現的理想教育順序倒置的怪現象,即對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理想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衛生習慣教育、紀律教育、孝順教育、愛心教育……”[1]
2.理想信念教育忽略個人理想,缺乏情感性
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實施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內化為大學生頭腦中高度認可的意識態度,進而才是通過外化的途徑使大學生自覺的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努力奮斗。大部分高校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忽視對大學生個人情感的分析感化,而是生硬直觀的以社會理想代替個人理想,進行社會理想教育。
3.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單一,缺乏實效性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運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論灌輸法。革命導師列寧曾經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2]不可否認,理論灌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重要性,過去對工人階級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理論灌輸必不可少,而今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依然很重要。
(二)大學生個人方面
1.崇尚個人理想,社會理想趨弱
大學階段是每個人走向社會之前一次系統性的社會化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就是為以后步入社會做知識、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準備。這是為了讓我們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快的融入社會,進而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當前許多大學生在此時期更多的是關注個人今后的工作、婚姻、家庭……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政治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被動傾向,易受來自外界的暗示,缺乏主動精神和深入持久的興趣。”、“大學生對家庭和未來的婚姻帶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向往傾向
2.個人理想趨于功利化,缺乏遠大理想
理想信念人人都有,但是未必每個人的理想都能夠達到為國家、為社會,舍身忘己般高大;未必有歷經滄桑,持之以恒,永不褪色的堅定信念。當前大學生的個人理想愈發務實,有相當一部分人的理想都是帶有功利性色彩的,急功近利而缺乏遠大的志向,更不要說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了。
2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時代多元文化沖擊對大學生的影響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社會,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國內外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各種西方的文化意識通過影視、新聞、書籍……等作為載體從各方面對國內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行者,在學習生活中總是能夠較快的接受新鮮事物,但是也因而最容易受到各種西方價值文化的影響。
(二)國內改革發展變革期導致的社會負效應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可以說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社會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在輝煌的業績背后也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影響。經濟社會的變革,對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社會意識呈現多元化,“作為社會意識多元化具體體現的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爭奇斗艷,甚至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不免摻雜著正確與錯誤、進步與落后、積極與消極的思想傾向。”[4]
(三)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當代大學生表現出:“主體意識很強,但集體意識缺乏”、“民主意識很強,但享樂主義盛行”、“創新意識很強,但抗挫折能力較弱”[5]等特點。大學生的個性意識增強必然導致對缺乏個性色彩的社會理想的心理抵觸;同時受享樂主義的思想引誘必然導致其產生庸俗的社會理想;另外抗挫能力較弱進而會導致其缺乏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這些個性特點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必然產生很多阻力和負面影響。
3 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的對策
(一)明確教育目標,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層次性、針對性
第一,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至關重要的是要明確教育目標。這個目標也就是我們要求大學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理想信念?什么樣的理想信念才是科學的?新時期國家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樹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因此,在對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深刻領會教育目標,對理論的高度認可才能更加明確的將教育內容傳播到學生中去。
第二,注意對受教育者的分層,有針對性的教育。每個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都不相同,有的人連最基本的個人理想都沒有正確樹立,談何讓他們樹立遠大崇高的社會理想。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來實施,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積極推進社會理想教育,重視大學生個人理想教育
社會理想指引著個人理想的基本方向,只有樹立了科學的、崇高的社會理想,才能使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和諧一致,才能更加順利地實現個人理想。不可否認社會理想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積極推進社會理想教育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但是也不能忽視個人理想的重要作用,對個人理想的正確教育可以作為社會理想教育的低層次鋪墊,越貼近于大學生生活實際越有助于大學生接受和認同。因此,要注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個人理想教育對社會理想的促進作用。
(三)堅持主渠道教育,注重創新教育方法
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各科理論要點。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教育,使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高度認同,進而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共產黨黨史教育、國情教育,使大學生在學習黨史國情的過程中,更加堅定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心。總之,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自優勢,“通過優化組合,從整體上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6]
參考文獻
[1]蔣建其.論理想教育層次性及其在大學生理想教育中的應用[J].嘉興學院學報,2010(1):135-138.
[2]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王易,宋友文.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4):57-60.
[4]馬永春,李潔.“80后”、“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5):76-78.
[5]黃亞玲,宮維明.關于近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現狀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35-38.
作者簡介
熊靜雯,女(1989—),陜西漢中人,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