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模范自治區”,在長期的國家發展建設過程中堅定不移的踐行著黨中央的少數民族政策,民族團結工作開展的十分成功,為國家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文就內蒙古民族團結的現狀淺析內蒙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還有相對的解決方案,從而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積極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才能實現內蒙古自治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建立最早的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下,內蒙古各族人民艱苦奮戰,從貧窮落后走到富裕文明,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多年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廣大干部和群眾,始終未曾辜負周恩來總理給予的“模范自治區”贊譽。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內蒙古視察時,都對內蒙古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而團結進步工作的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進行團結進步教育,團結進步教育對構建和諧內蒙古,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有著重大的意義。
1 內蒙古民族團結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各民族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列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可見民族團結教育對我國社會穩定和諧、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其身份的特殊要求他們更應該自覺地履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神圣義務,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是促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大舉措。因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開展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2 內蒙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現狀
民族關系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的團結、各民族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影響自治區政權鞏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與統一的重大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之所以保持了政治穩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成為“模范自治區”,就是因為民族大團結這種良好的局面。自治區非常重視民族理論教育工作,而作為有承上啟下作用的大學生更要將民族團結的觀念牢記心中,并時刻體現在行為中,對此,我區的具體做法包括:
1、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將民族團結工作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常抓不懈,將民族基本知識、民族法律知識、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教育作為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確立民族團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引導各族學生樹立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歷史的認識,增強各族學生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責任感。按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制定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內蒙古把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到思想品德、政治理論課程中,除此之外,在學校的文藝活動、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班會等活動中,也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進去。比如內蒙古大學舉辦的民族團結教育專題形勢政策報告會,通過解讀政策、講述歷史、展示民族發展的成就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使民族團結的觀念深入心中,而進行的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題活動,如進行征文活動、講座、書法、美術、攝影等項目來增進各民族師生的情感,在整個校園內都營造一種各民族團結的和諧氣氛。
2、自治區各高校非常重視對各族青少年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自治區各高校是塑造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基地,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的骨干和中堅力量,為此,內蒙古各大中專院校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就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等相關內容傳授給各族大學生,使自治區內各高校大學生一入學就樹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掌握了國家的民族政策,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
3 內蒙古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應政策
1、宗教對內蒙古高校的影響增加,提高了民族團結工作的難度。許多大學生從出生起就受到宗教的濡染,生活在宗教的氛圍中,宗教的教義已經成為其行為和道德的準則,他們篤信本民族的宗教,甚至會忽略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同化。同時在當今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社會心理中的非理性成分在增加,貪欲、嫉妒、煩惱、憤恨、挫折等引起的浮躁情緒和社會不穩定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學生把宗教當作擺脫心靈煩惱的有效途徑,因此民族地區大學生信教比例反而呈上升趨勢。內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區,有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六種宗教。據2008年度相關統計全區現有依法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共887處2480萬人口中有信教群眾近200余萬人總體比例非常之高。內蒙古自治區共有高校38所在校生40余萬:少數民族學生1.08萬占27%。據2012年在包頭地區6所高校7.1萬學生中抽樣調查全體學生中信教比例為5.37%,民族學生信教比例高達1.476%,在民族預科班或民族班更是高達27.3%。其中,以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為主信仰佛教學生占38.6%,信仰伊斯蘭教學生占26.7%信仰基督教學生占25.9%。這就需要學校和各地宗教部門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能加強對在校大學生宗教知識的傳輸,讓其不受邪教等不正統宗教的侵害,并且能寬容對待不信教和信仰其他宗教的學生,用宗教中積極的部分來激勵自己的成長。
2、民族分裂活動的破壞和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高校作為知識的交匯地和現代信息傳播地,對大學生培養思維、形成觀念、塑造人格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西方民族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和分裂勢力的破壞活動已經開始把注意力放到高校上,將高校作為進行其意識形態破壞和滲透的突破口,將高校大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主義思想甚至極端分裂思想的重點宣傳對象。這就需要學校和社會從根本上有效遏制這種思潮,從正面引導學生加深對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的理解,需要整個社會的重視,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來觀察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更需要社會能塑造一種和諧的氣氛來使大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有不必要的坎坷、留下不能磨滅的悔恨。
3、國家頂層制度保障不足。民族團結教育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事業、貫徹執行民族政策所開展的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高校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了各類活動,但由于國家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體、內容與方式、保障與監督、權利與義務等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致使實踐中高校執行效果不一樣、重視程度也不一樣。高校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陣地,更加需要國家建立制度來保障,來確保民族團結工作的實效。
傳統的民族團結工作必須順應時代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校,更應該在民族團結工作新的調整布局中擔負起探路者和先鋒隊的角色,只有把完善民族團結教育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重要途徑,扎實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積極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堅持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才能實現內蒙古自治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炳鎬.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創新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2]金炳鎬.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族理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 楊勝才.發展民族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的戰略決策[J].民族研究. 2002.
[4] 吳仕民.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