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
摘 要:伴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發展,鄉村社會利益和矛盾增多,如何如理鄉村社會出現的利益、矛盾糾紛建設和諧鄉村成為當今鄉村治理的重大課題。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治理的重中之重,通過鄉村文化建設提升村民素質,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有利于和諧鄉村建設。
關鍵詞:鄉村文化;和諧鄉村;文化產業;文化活動
處在轉型期的中國鄉村社會,選舉、信訪、拆遷引發了一些列的治理問題,部分鄉村選舉的亂象、拆遷的利益糾葛等等導致鄉村社會信訪問題頻發,甚至有學者指出“農村的問題解決了, 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農民信訪問題解決了, 信訪問題同樣也就解決了一大半。”和諧社會的建設,鄉村和諧是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實地的調查訪談對從文化角度對和諧鄉村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針對現狀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訪談中多數基層干部都提到現如今鄉村“人心管理”是大事,人心的穩定、村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是建設和諧鄉村的必由之路。梁漱溟先生早在民國時期就提出的通過改造傳統文化中“鄉規民約”的形式,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重構鄉村精神,實現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梁漱溟先生的鄉村建設理論在當下鄉村治理中更具現實意義,如何通過文化建設實現鄉村人心的重聚、形成共同的價值導向、最終實現鄉村社會的穩定發展是各地區鄉村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為此各個地區都在積極探索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子,呈現了不同的鄉村文化發展模式。
1 鄉村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是以“禮法合一”“德禮為主”“情法互補,情重于法”綜合治理模式。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到的中國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村民“生于斯、長于斯”,重人情在這個熟人社會里是文人處事的重要原則。雖然隨著鄉村集體化的結束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實施,鄉村喪失了共同的價值基礎,但是傳統的“孝道”“仁愛”“禮和”等理念在鄉村人心理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地區在探索鄉村社會文化治理的途徑時,多數基于傳統文化心理,在重建傳統文化之上尋求鄉村社會的文化發展。
1.1 重視“孝道文化”建設
傳統的中國社會重視家庭本位,“孝道”是家庭道德秩序構建的、的根本準則。現如今隨著鄉村社會人口流動的增大和鄉村不穩定因素的增多,“不贍養老人”等現象屢見不鮮,并且隨著鄉村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贍養老人”問題成為當今鄉村社會文化建設的一個基礎問題。所以山東等地區就重提以“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二十四孝,重塑鄉村孝道文化。訪談中隨處可見鄉村社會上張貼的新二十四孝的宣傳圖片,基層干部在孝道文化的重建中也充分發揮雙重角色作用,一方面積極宣傳國家的政策精神,另一方面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積極調解家庭鄰里矛盾,維持鄉村社會的穩定。“家里打架也是找我們……來我們這兒,給他們(村民)講講道理,情緒穩定住,一天聊不行,明天再聊,不辭辛苦。”很多村子每年還會舉辦“好婆婆”“好媳婦”評選大賽,目的也是為了宣傳正能量,鼓勵村民尊老愛幼,形成良好的鄉村風氣。“孝道文化”宣傳與矛盾糾紛的調解聯動,形成鄉村治理的合力。只有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穩定了,和諧鄉村社會的構建才正真有可能實現。
1.2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村民逐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各地充分利用村民的空閑時間,調動村民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的生產生活,使得村民心情愉悅、生活和諧,有力推動和諧鄉村社會建設。“以前村里面都是打麻將的,天天打麻將導致夫妻不和,鄰里不和。后來進行文化疏導,設立太極版,都去打太極了,既鍛煉了身體,家庭也穩定和諧了。”各地紛紛借助一些文化活動,通過一些獎勵措施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一方面增進村民鄰里間的交流、促進人心的凝聚,另一方面活動讓村民靜心養氣、提升自身素質和道德境界,既達到了消遣的目的有實現了村民文化素質的提升。
訪談中還有干部提到“我們還定期舉辦村民講座,每期請各行業有影響力的人來給村民講解法律、養生等知識,村民也都積極來聽。”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大眾傳媒等的迅速發展,鄉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聚居”的封閉社會,很多村民也想通過這種渠道獲取一些法律、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所以很多地區積極利用村民這一點,經常開展一些法律知識、健康知識講座,給村民傳達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對村民的思想產生影響,村民的思想素質也不斷得到提升。還有很多地區每周固定的“文化下鄉”項目----放映電影,通過各種積極向上的電影宣傳,增強感染力,提高村民的思想境界。
1.3 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
農村發展的優勢各異,很多地區鄉村文化發展的比較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帶動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雙豐收。各地鄉村充分挖掘自己的本土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事業,形成本地文化發展優勢。“我國鄉村文化不僅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而且具有多樣化的表現形態,如鄉村的民風民俗、民間典故、民間曲藝、民間手工藝、民間口傳歷史、競技游藝、山寨村野文化、園藝種植、民居建筑藝術、古鎮風貌、祠堂廟宇、風味餐飲、生活智慧等等。”鄉村依托這些文化資源,加以發展利用,推出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傳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收到更多的經濟效益。例如訪談中一個村子吸引來一所傳統文化學校,學校招收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也逐步濡養了整個村子,以前村莊存在的小的問題糾紛也不復存在。
還有一些村子利用本地區的一些傳統的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手工業等產業。例如有些鄉村能人利用傳統的手藝帶領大家發家致富,這不僅得到了經濟上的效益還增加了整個村莊的凝聚力,有利于鄉村社會的穩定發展。還有的鄉村依托上級投資建設的文化站,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給自己的農產品帶來銷量等等都是鄉村文化建設帶來的收益。所以積極的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僅帶來經濟上的發展,還帶來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 鄉村文化建設對策建議
2.1 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
鄉村文化建設既要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增強文化的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要充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特征。作為和諧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應充分尊重鄉村人傳統的文化心理,將一些傳統的鄉村倫理合理部分發揚,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要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傳統固步自封、愚昧落后的文化應徹底摒棄,特別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加快信息在鄉村的傳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發展。
2.2 “人心”管理是重中之重
鄉村社會的最終和諧是以村民鄉風文明,村民生活幸福為最終目標,訪談中很多基層干部都提到“現在鄉村社會人心很散,如何實現鄉村人心再凝聚,最終實現鄉村共同發展是現如今鄉村治理面臨的大課題。”所以增強鄉村的凝聚力,提高鄉村社會的文化素養是和諧鄉村社會建設的長遠之計。法制宣傳、文化教育、道德感化是“人心管理”的重要途徑,政府作為管理者特別是一線的基層干部更應擔負起這份責任,為維護鄉村穩定和實現鄉村發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總之,和諧鄉村建設需要鄉村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提升等各方面的共同進步,但是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不僅涉及鄉村發展更關于鄉土社會的穩定,所以積極的實施各種文化發展的措施,在當今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和諧鄉村社會建設才會最終實現。
注釋
李昌鳳《轉型期農民設法信訪問題探究》,《人大研究》2005年第1期
韓青《我國古代禮法傳統及當代價值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論文
北京市海淀區S鎮J村訪談資料,2014年9月22日
北京市通州區Z鎮B村訪談資料,2013年9月22日
北京市海淀區S鎮J村訪談資料,2014年9月22日
管寧《導入產業意識 激活鄉村文化——關于農村產業發展的一個視角》,《東岳論叢》,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