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斌
關鍵詞:游戲;提高;運球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8-0079-02
籃球運球教學中,筆者觀察發現學生存在著以下幾個不易掌握的關鍵環節:(1)節奏感不強;(2)多數學生運球時低頭看球;(3)不會用手臂或身體保護球;(4)遇到一定的干擾就雙手抱球。除此之外,運球技術內容簡單,往往被學生“嗤之以鼻”,練習時間少、興趣點不高等因素是制約學生掌握籃球運球技能的瓶頸。通過游戲,按照“游戲——示范指正——再游戲”的教學方法,提高技術質量;在游戲中引入不易掌握動作的評價標準改進運球中的錯誤動作,鞏固和提高籃球運球技術。
節奏運球
目的:培養學生的運球節奏感。
方法:學生四列橫隊站立,老師通過擊鼓或拍掌的形式擊打出音樂的節奏,學生跟著教師節奏運球。節奏形式可多變。
建議:(1)游戲前進行簡單徒手節奏練習;(2)停頓時可雙手持球,熟練之后過渡到連續運球;(3)以鼓槌抬起或雙手握拳代表一個節拍結束。
游龍戲“珠”
目的:發展學生控制球的節奏,鞏固控制球的能力。
方法:在場地中間間隔3~4米放十條小方凳,學生成一路縱隊站在起點線處,共四組。游戲開始,學生運球前進,碰到凳子在凳子上運球一次,然后繼續前進,直到運到對面為止,看哪一組完成的最快。
建議:(1)游戲前進行單獨練習,掌握急停與按拍部位轉換的節奏;(2)排隊學生低蹲雙跳運球;(3)失球后返回失球的最近凳子處運球;(4)凳子摔倒要扶好。
開火車
目的:發展學生的運球節奏感和團結精神。
方法:10人一組,成縱隊,后人左手搭在前一人肩上,形成一列火車。游戲開始,學生右手運球,以排尾過終點線為準。
建議:(1)游戲前先進行人數少的練習;(2)加強節奏與運球落地點的引導;(3)設兩個評價標準,先是走得整齊,另一個是走得快。
蹲跳運球比賽
目的:體會跳與運球的節奏感,發展學生的運球控制能力和腿部力量。
方法:在場地中畫間隔10米左右的平行線(依學生素質適當調整),學生成四列橫隊站立,排頭學生每人一球。游戲開始,全體學生下蹲,排頭學生以全蹲的姿勢雙跳運球,返回終點將球雙手交給下一位同學,直到比賽結束。
建議:(1)學生、教師一起探討起跳與運球的最佳時機;(2)強調全蹲。
形影不離
目的:鞏固學生的運球能力,提醒學生注意抬頭看人。
方法:兩人一組,一人運球為A,一人運球B始終要運球在A的左側(身體或動作也相似)。通過各種手段改變A的方位(A學老師或聽老師口令)。
建議:(1)教師的動作需要多種變化,走、跑、跳等;(2)運球連續,避免停頓時間過長。
運球“點”影子
目的:發展學生控球能力和躲閃能力。
方法:規定場地范圍,兩人一組。邊運球邊用球去點另一人影子的頭部,并積極躲閃。在2分鐘內看誰點中的頭部影子多。
建議:(1)雙手持球點影子不算個數;(2)相互之間注意安全;(3)保證運球人的影子在場地內。
躲避滾石
目的:發展學生的運球能力,抬頭觀察球的來向。
方法:在場地內畫兩條間隔7~10米的平行線,學生在場地內運球。其余四名學生在線外兩兩站立,通過地滾球的方式向對方傳球。碰到球的學生與滾球者互換。
建議:(1)地滾球不宜太快;(2)注意抬頭保證安全。
運球奪“子”
目的:發展學生的控球能力。
方法:在四分之一大小的籃球場地撒上一盒軍旗,盡量分散,并在兩端放一收集盒。把全班學生分為相等的兩隊,一隊為黑隊,一隊為白隊。游戲開始,學生邊運球邊撿棋子,一次限一枚。結束完看哪個隊收集的棋子多。
建議:(1)不可手持球翻牌;(2)注意安全,避免碰撞;(3)棋子之間間隔要適當,不可用球砸棋子。
石頭剪刀布運球
目的:發展學生的控球能力,視線轉移到人上。
方法:學生兩兩一組,邊運球邊石頭剪刀布決勝負,輸者兩個持球蹲起。
建議:(1)強調不可雙手持球,否則判為輸;(2)失球后可撿起繼續。
名牌爭奪戰
目的:發展學生的控球能力,養成手臂或身體保護球的習慣。
方法:每位學生在后背貼一名牌,兩人一組。學生在運球的同時去撕對方后背的名牌。
建議:(1)撕名牌時必須運球;(2)可用便宜的彩膠代替名牌;(3)可多人一組。
捕魚游戲
目的:發展學生的控球能力,養成身體保護球的習慣。
方法:學生在教師協助下準備一根長桿子(桿頭用布包裹),桿頭系一軟式排球,作為魚竿。學生在場地內運球,躲避教師的魚竿。碰到學生的球或運球手即為抓到,學生做完一個俯臥撐即復活。
建議:(1)可安排多位捕魚者;(2)以消極捕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