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寧夏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 寧夏銀川 750000)
公路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量與生理生化指標變化特點研究①
王文軍
(寧夏體育運動訓練管理中心 寧夏銀川 750000)
該文使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實驗法對青年公路自行車運動員不同訓練周期運動量與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特點進行分析。發現在短周期如每周的訓練中,可以使用血乳酸、心率、肌酸激酶、血尿酸進行評價;在長周期如每階段的訓練中,可以使用血常規類指標和激素類指標進行評價。在使用不同指標進行評價時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綜合評價,不能僅通過一兩項指標的變化就下結論。當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出現波動時,可以使用物理治療的方法和適當服用營養品的方法,促進疲勞類指標恢復和機能類指標提升,這樣可以更高地保持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和完成訓練。
青年 自行車 訓練量 指標 特點
中國在20世紀末作為自行車大國,幾乎全中國人都會騎自行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車運動已經從百姓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演變為健身鍛煉的主要方式。同時,我國的公路自行車運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運動員需要完成的運動量也是逐步增大。大運動量給運動員帶來更好的運動成績的同時,也增加了身體負擔,使疲勞更加容易積累。因此,在大運動量的訓練中,采用生理生化指標進行衡量與評價,成為目前國內各支專業隊的通行方式。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運動量訓練后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如何變化,以及到底如何通過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成為困擾公路自行車教練員的一項難題。該研究立足公路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量與運動員生理生化質變變化特點進行研究,以期找出自行車運動員運動量和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規律,為自行車運動員的科學化訓練提供依據。
表1 青年公路自行車運動員基本情況一覽表
圖1 運動員單周訓練量示意圖
1.1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體工隊青年公路自行車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運動員均具備5年以上訓練經驗,全部為國家1級以上運動員。運動員具體情況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網絡平臺的檢索,以青年公路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量、生理生化指標變化特點等關鍵詞進行檢索,通過檢索查閱出大量國內針對此方面的研究資料,為該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依據。
1.2.2實驗法
對運動員在不同運動量后的生理生化指標進行檢測,以備結合訓練量進行分析。
1.2.3數理統計法
使用Excel2010軟件對此次研究涉及到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以期找出不同訓練量下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特點。
2.1對運動員單周訓練量的生理生化指標分析
運動員的每周訓練中即包含力量、耐力、速度和調整的多個部分,在不同的訓練負荷下,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也會隨之出現變化,以基本期某周訓練計劃為例,具體訓練量安排見圖1。
圖2 運動員準備期訓練量示意圖
通過圖1能夠看出,在基本期單周的訓練量為695km,其中周一和周四為調整課,周二和周五是速度耐力課,周三、周六、周日為耐力課。這些訓練內容對運動員的機體將會產生一定的刺激,例如:速度耐力課運動員機體需要承受較大強度的負荷,機體產生較高的乳酸,通常情況下血乳酸在4~8mmol/L,運動員的心率維持在155~165bpm/min,訓練后運動員的肌酸激酶指標也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在下周一對運動員進行血尿素的測試,通過血尿素指標來判斷運動員訓練量對其的刺激。
由此,能夠看出,在基本期單周訓練中,血乳酸、心率、肌酸激酶、血尿酸是評價運動員訓練負荷對其刺激的敏感指標。
2.2在階段性訓練中訓練量對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變化分析
運動員的階段性訓練分為準備期、強化期和賽前訓練期,在不同的階段中所解決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準備期主要幫助運動員解決心肺功能、在強化期主要幫助運動員解決專項耐力水平、在賽前訓練期主要幫助運動員培養最佳競技狀態。因此,在不同階段中評價訓練量,對運動員機體刺激程度的生理生化指標也不相同。以準備期為例:運動員共進行了為期8周的長距離有氧耐力訓練,在這8周的訓練中運動員的具體訓練量安排如圖2。
通過圖2能夠看出,在為期8周的訓練中,共分為兩個階段,前4周為第一階段,能夠明顯看出每周的訓練量都強于前一周。在第5周的時候進行了減量調整,在之后的3周中繼續提升訓練量。在整個準備期的訓練中可以通過以下的指標對訓練量進行評價。第一是血紅蛋白,長期大運動量的訓練會加速血紅蛋白的破損,使原本120d的存活期縮短為60d,這樣勢必會影響運動員的血紅蛋白水平,進而影響訓練。通常情況下男子運動員的血紅蛋白水平為155~165g/L為宜,該指標每1~2周測試一次即可。運動員的血清睪酮水平,在長期大運動量的訓練中也會受到影響,男子運動員通常不會低于500ng/dl。如果運動員低于此標準,就可以歸納為睪酮水平偏低,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該測試每2~3周測試一次即可。而且,在判斷運動員身體機能和疲勞程度時,應該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不能根據某一單一指標就下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好或出現疲勞的定論。
2.3生理生化指標變化下的應對措施
在不同的訓練量刺激下,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有些情況下是對運動員運動量的反應,有些則是對運動強度的反應。如果不能夠及時地重視運動量對運動員機體造成的刺激,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來幫助運動員恢復疲勞,將會影響到整個訓練計劃的實施。長此以往勢必出現過度訓練和過度疲勞,那么選擇何種方法幫助運動員恢復疲勞呢?該研究列舉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方式幫助運動員緩解疲勞。
在大強度訓練后運動員的肌酸激酶、血乳酸等指標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化,刺激的強度越大,運動員指標變化幅度越大。因此,可以使用的方法有:第一是物理恢復法,首先在運動員完成此次課的訓練后,及時使用泡沫軸幫助運動員放松腿部肌肉進行筋膜放松,這個方法能夠快速幫助運動員使腿部肌肉松弛,同時也能夠使筋膜放松。然后,進行下肢肌群的靜力拉伸,幫助肌纖維恢復彈性。最后是使用冷熱水交替的方法,在冷熱水交替下能夠有效促進肌肉中的血液回流,幫助機體進行乳酸代謝,消除乳酸造成的肌肉僵硬。還可以使用一定的營養品,主要是幫助肌纖維進行修復受損細胞,一定量的單糖、果糖的攝入能夠有效促使肌纖維快速修復,減少肌酸激酶的釋放。
在大運動量的訓練后,通常出現快速變化的是運動員的血尿素、尿蛋白等,同樣也可以通過合理的恢復手段幫助運動員快速恢復。首先,可以使用與短距離大強度訓練相同的物理康復手段。其次,幫助運動員補充氨基酸、谷氨酰胺、支鏈氨基酸、蛋白粉等營養品,促進細胞修復。通過這些手段能夠幫助運動員在大運動量和大強度訓練后,盡快恢復身體機能,促使運動員能夠在短時間內盡快恢復身體機能,投入到下一次的訓練中。
3.1結論
(1)通過生理生化指標對運動員的訓練量進行評價過程中,應該結合不同生理生化指標的功能和變化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選用和評價。
(2)對運動量進行評價時,應該將運動員的訓練分為較短周期如每周或者較長周期如每階段的訓練,在不同的周期中使用不同的生理生化指標進行評價。
(3)通過物理康復手段能夠幫助運動員在短期內盡快降低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水平,促進運動員能夠以更加優秀的水平參與訓練。
3.2建議
(1)在短周期的每周訓練中,可以使用肌酸激酶、血尿酸、心率、乳酸等作為評價手段。
(2)在長周期的階段性訓練中,可以使用血紅蛋白等血常規、血清睪酮等激素類指標進行評價。
(3)在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出現較大幅度變化時,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營養品幫助運動員進行恢復。
[1]張文祥,王松.女子公路自行車運動員大運動量訓練期間某些生化指標的變化[J].遼寧體育科技,2001(3):28.
[2]趙紅賓,陳濤.男子場地自行車運動員冬訓期間某些生化指標的變化與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2(3):13.
[3]李家旺.自行車短距離項目男子運動員四周HiHiLo訓練中血液生化指標變化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8-42.
[4]邵慧秋,嚴政,梁效忠.自行車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后CK、LDH的動態變化及評定[J].體育與科學,2000(6):33-35.
[5]李之俊,茍波,高炳宏,等.優秀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特征研究[J].體育科學,2005(12):28-31.
G872.3
A
2095-2813(2015)12(a)-005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4.051
①王文軍(1971,9—),男,漢,寧夏銀川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