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秋
2012年出臺的《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福建省將84個縣(市、區)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4個類別。其中,22個縣(市)屬農產品主產區,12個縣(市)屬重點生態功能區,這兩者均為限制開發區域。
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福建省決定對這34個列為限制開發區域的縣(市),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取消對其地區生產總值的考核。通知還明確要求,各設區市對本地區制定的2014年績效管理工作方案進行修訂,調整對縣(市、區)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及時取消對限制開發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34個縣(市)中,屬農產品主產區的22個縣(市)分別為:福州閩清縣,漳州長泰縣、南靖縣、平和縣,三明寧化縣、尤溪縣、將樂縣、明溪縣、建寧縣、清流縣,龍巖漳平市、長汀縣、上杭縣、武平縣、連城縣,南平建甌市、順昌縣、浦城縣、松溪縣、光澤縣、政和縣,寧德古田縣。
屬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2個縣(市)分別為:福州永泰縣,漳州華安縣,泉州安溪縣、德化縣、永春縣,三明泰寧縣、大田縣,南平武夷山市,寧德屏南縣、壽寧縣、周寧縣、柘榮縣。
各縣發展模式:
連城:鄉鎮分類考核差異發展;
柘榮:挖潛綠色GDP;
武夷山:做強三產、做巧二產、做精一產;
南靖:調整工業求平衡;
平和:精耕農產品產業鏈;
德化:用足政策調整的時間和空間;
大田:告別資源型粗放發展模式;
建甌:做強現代農業的引擎。
第一,考核并未松綁,壓力反而增加
取消GDP考核,發展要求更高,不能簡單地“以GDP論英雄”,以生態和民生的考核導向取而代之,看起來像是在做“減法”,給縣域經濟“松綁”,實質上是在做“加法”。取消考核GDP,不是不要GDP,而是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對發展的質量、效益的標準和要求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取消GDP考核后,縣里面壓力并沒有減輕:一方面經濟上肯定要持續發展,工業還是要長抓不懈,取消考核,意味著生態保護要更好,環保理念要更強,需要在項目選擇上把得更嚴。”閩南山區縣一名官員說。大田縣有關人士也表示,取消GDP考核,不是不要發展,反而是更嚴苛的考核,實質上對GDP的質量和含金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生態建設得好,項目把關要到位。隨著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政績觀的調整,項目轉入門檻提高了。工業沒有污染不可能,需要更加科學的規劃布局,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同時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第二,與GDP相關的指標仍在考核
決策落到實處,需要時間緩沖,長久以來的“唯GDP論”,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關鍵,在任期間,地方官員總想做出點什么、留下點什么、得到些什么。用什么來衡量呢?GDP當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走訪中,不少縣級統計局官員反映,取消GDP考核對部門的工作影響不大,GDP雖然不考核,但是支撐GDP的所有指標都在考核。
“雖說縣里取消GDP,但是市里還是照樣要GDP,市里的GDP還是需要各個縣里來貢獻。”閩南山區縣統計部門相關人士說,關鍵是配套細則沒出來。如果GDP不考核,相關的指標也不應考核。據了解,目前,部分市一級對縣一級的考核,工業指標沒有減少或減少不多,增幅方面也沒下調或略調,幅度不明顯。
上級下達與GDP有關的指標任務時,需切實落實到位,幾個關鍵指標任務,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增長4個主要指標,增幅應切實降低,與GDP對應的指標增幅,也應切實降低,否則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有些指標應適當減少增幅,區別對待。”某縣一地方官員說,跟生態有關的指標和產業要加大考核的權重,促進單項考評,比如側重特色優質農業、鄉村旅游業、富美鄉村的單項考核等。將取消GDP的良性效應真正落實到位。“區別對待、分類考核,促進單項考核”,是不少地方官員的心聲。
第三,生態補償機制還未完善
福建省取消GDP考核的34縣(市)多為山區縣,大多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與沿海縣(市)相比,顯然優勢沒那么多,本就經濟不發達,項目要求上還增加了關卡。不少地方主政官表示憂慮,雖然當地經濟發展不上去,政績考核也不會受影響,但對地方仍是損失。對此,應完善配套政策給予扶持。
一個地方要保護生態,主導產業只能選現代農業、旅游業等,但同工業項目相比,都不能馬上產生大效益,對縣市的長期發展,讓地方官員不禁擔憂。盡快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的要求,已成為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
福建省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始于1993年,經過多年的實踐,目前,主要包括生態公益林生態補償、重要水源地生態補償、礦產開采生態補償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全國較早開展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的省份。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生態補償還存在幾大軟肋:生態補償標準偏低、生態效益補償籌資來源少、生態補償立法滯后、生態補償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客體認識不一致等問題,調動不了流域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從長期看,生態補償機制是否科學,是否能切實解決縣市及當地居民的切實問題,是取消GDP考核后,實現市縣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第四,生態區縣財政運轉無保障
不少地方官員提到希望國家政策層面,能給予傾斜,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生態補償力度。地方經濟主要來源于稅收,不考核GDP之后,市縣會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工業項目進來的門檻提高,對于一些貧困縣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勒緊褲腰帶抓生態,與政策的初衷是背離的,如果有一套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來保障這些縣的正常運轉,可以讓他們安心保護好生態。“不考核GDP意味著,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水源保護的功能,成市縣的首要任務。”
由于招商引資和稅收的減少,財政支出不僅沒有減少,財政渠道拿到的補助很少,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和投入反而會更大,之間的資金缺口與日俱增,從長遠看,這一問題會越來越明顯。
第五,招商引資流程需變革
以前考核GDP,農業占比大的縣市,一般都會拼命發展工業,由于本身基礎設施不完善、區位優勢不明顯,出現了饑不擇食現象,引進一些粗放型、資源消耗型的工業企業。一方面貢獻效益不高,一方面又造成土地浪費、環境破壞等。
長泰縣招商局一官員告訴記者,現在招商,新引進的項目集中到工業區落戶,要符合各個工業園區的產業布局規劃,要符合國家、省、市相關的環保要求,禁止新建擴建造紙、制革、電鍍、漂染、化工行業,和以排入氨氮、總磷等為主要污染物的工業項目。
“現在外出招商,環保局長也要一起跟去看項目,之前則比較少跟。”長泰縣招商局局長湯清杰說:“為了促進項目質量,我們現在實行3掛鉤制度:第一、地價與稅收掛鉤;第二,建設速度與辦證速度掛鉤;第三,工地面積與投資強度掛鉤。目前已經形成機制,具體執行單位是各鄉鎮,縣里工業辦跟蹤、把關,還有縣里有項目聯審制度,一個項目能否落地,需經過十幾個部門研究通過。”
對照新的政策要求,重新梳理并改進招商引資流程,形成制度保證,是這類縣共同的任務。
調查中,從市縣反映的情況看,相關政策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短時期內可能與決策的初衷有一定差距,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配套,擴大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