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一嬸

作為一門失傳已久的古老技藝,香道博大精深。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
聞香、掛畫、斗茶、插花,是古代人怡情養性的四種方式,聽起來如此美妙的生活方式,現在卻難覓蹤跡。胡康壽所做的努力,不過是為了一種精神上的“回歸”。
品香在青島,還是一種新興事物。所以當胡康壽的“香道”開業時,也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大多數人一聽到香,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寺廟用的供香。“其實,香的概念非常廣泛”,胡康壽說道。出身于醫藥世家的他,走到哪里都在做香知識的普及。他最想讓人們知道的,其實并不是自己的香有怎樣的功效,而是那些被遺忘的傳統文化。
“香在中國的歷史有6000多年,因為有清凈身心、靜中成友、塵里偷閑等十德,古人視其為神物。佛教傳入后,香作為一個極其美好的東西,自然而然用來禮佛,”胡康壽說,“香的形態多種多樣,以前中國有香席、香會,古人甚至把家藏花椒的多少作為是否富足的標志。現在人們崇尚日本的香道、歐美的精油,其實更應該做的是重拾中國的傳統。”
我們采訪胡康壽時,有幸在他的指導下參悟了一次“香道”。香文化最早始于春秋時代,自古以來都受到極為尊貴的禮遇。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宮廷皇室、文人士大夫階層及富裕百姓,皆崇尚用沉香制成造像、文房器物、佩飾等。品香一事,也素來與香爐、香器等聯系在一起。這些器皿產物大都代表著時代的最高工藝水準,并因為滲透了文化成分,所以做工考究,樣子精美,單看香器,都是一種藝術享受。
因為香道的手法不一,所以品香工具也有大有小,種類繁多。以裝香灰的器具為例,多數精巧,青色瓷香爐與鎮灰用具十分講究;裝點火工具的容器則稱為香筋建,整套有銀葉挾、香夕、香筷、香針、佛塵、火筷、灰押共7種工具;香木和銀葉的銀器,則稱重香盒;裝香、組香時使用的盤子,稱為試香盤。初入門者,可以先準備基本的焚香工具,練習聞香,待對香的研究慢慢深入以后,再置備這些繁雜的工具不晚。
香道,是以“聞香”為基本的藝道,把玩者可以從香煙繚繞中創造各自心中的景象,以求精神的安寧。品一次香,一般都需要消耗香料一克左右,而好一點的沉香,需要四五千元甚至上萬元一克,所以這也算是一種昂貴的享受吧。在了解了基礎知識后,胡康壽給我們示范了兩種主要的聞香過程:
第一種是常見的香席,它的操作過程在20分鐘左右。先在香爐內鋪上用松針和宣紙煅燒成的灰,之后用鋼刀在香料上切割一片比指甲略大的香,挾入聞香爐內,再埋入一小塊點燃的木炭,用灰押輕輕押出放射狀花紋的“小山”。此時,品香的主客已按禮儀坐定,品香爐按順時針方向傳遞,客人右手接過后,平心靜氣,聞香三次,再用左手傳于下一位。整套儀式古意盎然,令人正襟端坐,濾去雜念,逸興湍飛。一爐香,可傳三至四遍,香氣在傳遞過程中會產生奇妙的變化。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做法叫香拓。在小香爐里裝上專用的香灰粉,用工具理平香灰,之后放入刻有美麗花紋的香篆印,再放入香粉。這個過程中,香道師不停地用香匙背面壓緊香粉,使大部分粉末落入香篆印的圖案處,最后把多余的香粉取走,拿出香印,一個漂亮的花紋就出現在香爐的香灰粉上了。在花紋的起點處點火,火就能沿著香篆的圖案從頭走到尾,讓香粉的氣味在空氣中慢慢彌散。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技法不夠成熟,香篆就會在半途燃斷,所以整個過程不但是藝術享受,還需要耐心、專注與技巧。
作為一門失傳已久的古老技藝,香道博大精深。好香不僅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而且能助人達到沉靜、靈動的境界。所以在每次品香之前,胡康壽都會給香友們發放紙和筆,大家可以在狹長的香箋上寫下品香后的心得。因為香的氣息捉摸不定,再加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香道并不是可以簡單入門的。至于品香的最佳時間,胡康壽推薦在清晨起床之后,借著身體剛剛蘇醒,開始一天的忙碌之前,抽出一小段時間來靜思,讓心情隨著香氣的彌漫而開闊。
“香是輔助人的正氣的,人若正氣足,外邪不可干,”胡康壽說道,“多一個人了解香道,就多一個人受益。如此一來,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就少了一個人把它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