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月
摘 ? ?要: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多涉筆于人民疾苦、社會動蕩等方面,成為中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的頂峰。本文從杜甫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入手,對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內涵和具體體現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杜甫 ? ?現實主義 ? ?內涵表現
一、杜甫詩歌創作歷史背景分析
杜甫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被世人稱為“詩圣”。他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在經歷了唐朝安史之亂后,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和舉目瘡瘓的國家,杜甫背井離鄉,到處避難,在這種社會形勢下,他以一種悲天憫人的姿態憐憫這個社會,通過詩歌的形式展現了自己的所觀所感、所想所說,使讀者看到詩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經受的精神上的斗爭,杜甫試圖通過自己的詩歌警醒當朝為官的豪紳們,期望執掌朝政的官員能夠為廣大勞苦大眾謀取福利,從而促進國家的繁榮昌盛。因此,創作出了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詩歌。時至今日,這一系列的現實主義詩歌至今都被人們廣為傳誦。人們再次讀到這些詩歌時,依然可以感受到詩歌創作時的現實之態。因此,杜甫也被譽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典范,他的詩歌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瑰麗的珍寶,對我們研究和學習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特點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和重大意義。
二、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展現的內涵
(一)儒學
追溯儒家創始人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大體上是這樣的。孔子曾經這樣講到“禮”“樂”:“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乎,樂乎,鐘鼓云乎哉!”孔子認為“禮”“樂”的本質并不在于“玉帛”“鐘鼓”這些物質形式,而應該在于感情的真摯。對于“仁”,孔子則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究竟是什么呢?孔子直截了當地回答,就是“愛人”。可以說“仁”的核心內涵就是一個“愛”字,即對他人給予更多的關懷,它也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從儒家創始人孔子對其所倡導哲學及其基本概念的闡釋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把儒家的哲學視作感情的哲學。
(二)仁愛
1.對“妻子”的仁愛
杜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中所體現的仁愛精神,杜甫將仁愛滲透其作品的各個方面,而且表達得十分完美,能給讀者以長久的感動,因此,梁啟超贊美杜甫是“情圣”。
在杜詩刻畫的眾多的人物形象中,讀者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的“老妻”了,其作品中寫道妻子的篇章格外動人,例如“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詠懷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懷的惦念。字里行間,洋溢著杜甫對妻子的一往情深。
2.對朋友的仁愛
杜詩中描寫友情的作品亦非常動人。杜甫一生交游甚廣,開元、天寶時期,諸多有成就的文人才士與他相交深厚,這在杜詩中都有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文友就是李白。正如聞一多所說:“李杜的交往,仿佛人間的日月走到了一起,世間要看作祥瑞,頂禮膜拜的。”在杜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李杜兩個知音之間那最美好的情誼。
3.對世人的仁愛
對于在生活中遇到的普通人,杜甫是如何妥善地對待的呢?本著儒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杜甫妥善地處理好與偶然相逢的人們的關系。在杜甫晚年,戰亂造成人們居無定所、事事維艱。逃避戰亂、漂泊湖湘的杜甫深感“亂世少恩惠”,但是,杜甫依然“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不因為個人的苦難而減少對他人的同情,顯示出詩人博大的仁愛胸懷。
三、現實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
(一)及時地記錄重大的歷史事件
自從35歲進入長安,杜甫一生未曾稍離時亂。他心憂天下,時刻以敏銳深刻的眼光關注著當時社會狀況的發展,當時所發生的較為重大的事件,杜甫在詩中都一一體現,作了真實而生動的記錄。例如,記錄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關事件的詩作:“去年潼關破”“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等;“陰風西北來,慘淡隨回綸、其土愿助順,其俗善馳突”則真實地記錄了借兵回紇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反映了至德元年冬兵敗陳陶事;“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自人骨”反映了兵敗青坂事;《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記錄了至德二載(757)九月李椒統率唐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共十五萬人進至長安城西,準備與叛軍決戰的事件;后來唐軍克復長安,進而攻克洛陽,肅宗回到長安,杜甫得知消息后作《收京三首》;再后來,聽說官軍收復長安、洛陽,安慶緒率殘軍退守鄴城,到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史思明歸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寫下了《洗兵馬》;乾元二年,郭子儀等九節度使鄴城兵敗,為了補充兵員守衛洛陽,竟然連未成年的少年和自發蒼蒼的老婦也被強迫入伍,杜甫深哀人民之痛,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作“三吏”、“三別”,充分證明杜詩“詩史”的不可逾越的文史地位。杜甫詩歌記錄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為后人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二)真摯地道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呼聲
杜甫的詩不單單停留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表面上,還經常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設身處地地為貧苦百姓著想,說出他們的心聲。詩人知道給人民帶來災難的莫過于戰爭,所以他堅決反對,尤其是反對安史之亂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在詩中多次提出抗議和控訴。在安史之亂中,他也多次反對統治者濫征民夫,并盼望戰爭早日結束,他在《洗兵馬》中就開始祈禱:“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共同心理和強烈愿望。
(三)抒發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青年時期的杜甫就有著不同于常人的遠大志向,國家命運的盛衰時刻影響著他的喜怒哀樂。當國家處于危難的時刻,對著三春的花鳥,他會心痛流淚,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當聞聽大亂初定的消息時,他又會因狂喜而流淚,歸心似箭,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除了抒發自身的愛國情感以外,杜甫的一些詩也反映和歌頌了廣大人民的愛國精神,例如:“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別》不僅是人民的呼聲,也是時代的呼聲,更是詩人通過新娘之口發出的愛國號召。這種愛國情懷在文學史上,在文化傳承上起著積極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其后的愛國詩人陸游、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詩人顧炎武等都曾受杜詩的教育和影響。
(四)創建新題
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并沒有沿襲樂府古題,而是“緣事而發”或“因事命題”,如《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都是如此,指引后代詩人走詩歌要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生活的創作道路。甚至清末詩人的創作也受其影響,可見杜甫的創作思想影響之深遠。
金開誠《詩圣杜甫與現實主義詩歌》說:杜甫的詩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的詩歌的思想性表現在人民性很強,有大量的詩作描述當時社會和人民的生活,反映封建統治階級和叛軍的殘暴。他大膽抨擊朝廷,揭露當時現實的黑暗,無情地諷刺和批判魚肉人民的貪官污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對當時社會現實最真切的寫照。因此,他的詩歌就是當時社會的一面鏡子。杜甫時時關心人民百姓的疾苦,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他追求的目標。因此,從詩作中不難看出杜甫具有偉大的現實主義精神。
(五)通俗寫實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杜甫注意學習民歌運用對話和口語等形式,生動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極大地提高了詩歌的表現力,使詩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眾。例如《新婚別》中新娘獨白:“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白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新婚大喜之日竟然成了生離死別之時,新娘矜持的態度,羞澀的言語,都極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因為杜甫詩歌采用通俗寫實的手法,能夠逼真地刻畫人物,因此,其詩能夠讓人讀來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王起.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第16版.
[2]邱建輝.中國古代文學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
[3]杭州大學.唐詩研究[M].杭州:浙江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