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鴻宇
南線:走向太行深處探訪抗戰遺址
文/張鴻宇
涉縣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紅色圣地。1940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八路軍129師進駐涉縣,在這里戰斗生活達6年之久,晉冀魯豫邊區政府、129師司令部等110多個黨政軍機關駐扎涉縣。

采訪團在抗大陳列館前合影
8月18日早晨,我們采訪團沿著太行山區蜿蜒的山路向邯鄲涉縣赤岸村的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行程,采訪團到達了129師司令部舊址。走進革命先烈當年戰斗和生活的地方,看到整潔樸素的小四合院,簡單陳舊的桌椅,心中升騰起的是一份莊嚴,一份對革命前輩們的敬仰之情。在陳列館里,采訪團一行人瞻仰了承載著革命先烈英勇奮戰光輝歷史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深切地感受到當今和諧、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129師司令部舊址
隨后,來到了左權將軍墓。在這里,義務守護左權墓70余載的87歲老人楊愛公為我們講到,“1942年,左權將軍擔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在十字嶺不幸被炮彈擊中,英年早逝,那一年他才36歲。安葬的時候我也在場,那時我13歲,只是一個兒童團團員,目睹了整個安葬儀式,現場5000多名八路軍戰士為將軍送行,隊伍一直排到了山腳下。雖然后來將軍的忠骨移到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但原墓區仍完好保存。”也就是從13歲起,楊愛公義務承擔起守護左權將軍墓的任務。拔除雜草,掃掃周圍的落葉和雜物,這一堅持就是70余載。去年2月份,大兒子因病去世,老人身心備受打擊。這時,老人的兒媳婦主動站出來,接過了守護接力棒?!拔覍⒆觽冋f,等我百年之后,你們也要像我一樣把左權將軍的英雄事跡傳頌下去,講給后人們聽?!崩先说脑捔钊藙尤荨?/p>
來到縣城西北索堡鎮彈音村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大家看到當年簡陋的房屋、辦公用品等,紛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老一輩革命家為榜樣,充分發揚革命老區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做到愛崗敬業、履職盡責。
8月19日,采訪團來到了涉縣西戌鎮沙河村新華廣播電臺舊址。在采訪中了解到,1946年9月1日,邯鄲新華廣播電臺在這里開始了第一次播音,在節目中播送了中共中央的聲明、晉冀魯豫中央局的號召等內容。1947年3月國民黨進犯延安時,陜北新華廣播電臺暫停播音,撤離延安,并決定從7月30日起由邯鄲新華廣播電臺接替播音。邯鄲電臺順利完成了任務,準確地把解放戰爭的勝利喜訊傳播到國內外,成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第一個接力站。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瓦解敵軍、鼓舞解放區軍民的巨大作用。

南線采訪團在梁溝兵工廠遺址采訪
離開涉縣,我們來到位于武安市西北部的梁溝村兵工廠舊址。這里四面環山,懸崖陡峭,山上森林茂密荊棘叢生,地勢十分險峰要。村支部書記介紹說,1937年初夏,八路軍供部兵工廠從高吧溝遷此建成廠,當時有軍工300多人,以修理工檢為主。1938年,工人和機器全并到梁溝兵工廠,工人增加到1080多人,廠內設有發電、鑄鐵、鉗工、裝配等車間,能夠生產步槍、手榴彈、機關槍、盒子槍、擲彈筒等武器,大大地增強了我軍的軍事裝備能力。巍巍太行山是座碑,永遠銘刻著英雄的名字,記載著梁溝兵工廠的歷史。
8月20日,采訪團來到位于邢臺縣前南峪的抗大陳列館。在這里,采訪團了解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所大學,有一群優秀的青年,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事業,義無反顧地集合在一起。他們背負民族的希望,肩挑抗日救國的重擔,千里迢迢,風塵仆仆從陜北轉戰來到邢臺縣前南峪,在這里學習、勞動、戰斗,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篇章。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被譽為中國共產黨的“黃埔軍?!?,中國共產黨軍政干部的“搖籃”。她的光榮與夢想早已深深地扎根于前南峪這片充滿激情的土地。采訪團走進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這是新中國第一所抗大校史陳列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陳列館內珍藏著革命者使用過的實物和珍貴的歷史圖片,向人們訴說著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采訪團由衷地感慨道,歲月可以改變山河,時間可以沖淡記憶,但永不能忘懷的是那“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抗大精神!隨著歲月的流逝,抗大離開太行山已經半個多世紀。然而,抗大的革命精神卻長期鼓舞、啟發和教育著太行山的子孫后代。幾十年來,英雄的太行兒女,繼承發揚抗大的優良傳統,治山治水,改天換地,使革命老區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過去的前南峪非常貧困,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郭成志為黨組織書記的一班人繼承和發揚抗大精神,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創業,硬是將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今日的“太行明珠”。從前南峪這個山溝里,走出了千千萬萬名抗日勇士和中國革命者?!翱勾蟆绷粝碌膶氋F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激勵著我們去創造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感謝涉縣政協、武安市政協、邢臺縣政協對本次采訪活動的大力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