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0)
現代化發展,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每個學校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都十分重視。對于高中的語文教學來講,更應融入人文性的教學,以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品位。在課堂中,老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人文性教學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文性教學是指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格的提升。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是人文性教學的核心內容。
通常來講,人文性是一個外來物,人格主義、人本主義都是人文性的基本思想,人文性主張以人為中心。當代教育中的“人文性”實際是指和“功利性”相對的“精神性”,《課程標準》突出了這方面的教育觀念:教師理性與感性的相統一、老師學生與課本互動的相統一、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相統一、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相統一。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都將成為語文課程的新理念。以老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還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中心?以主動學習為主,還是以被動學習為主?這些都是區別新舊教學觀念的分水嶺。
語文教學人文性中的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理念都是新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文”體現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新課程中的工具性體現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所以,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相結合的過程,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生命力的一個過程,是實現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學生與老師雙向生命運動的一個過程。
人文性教學的廣泛性含義是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培養。另外,人文性教學還注重尊重人性,對于人本身的自由與尊嚴要尊重。在學校階段,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課本知識,更需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語文老師最為關鍵,其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因此,語文教學成為高中課堂不可缺少的一門課,不僅能夠溝通學生的心靈、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還能夠推動整個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由于社會的復雜性,以及社會競爭力的激烈,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人類變得越來越復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們之間的戒備心越來越重,一些人受某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喪失了人類最基本的良知。加強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教學可以幫助人類重新認識良知,避免越來越多的人失去良知的現象。只有將我國的語文教育不斷發揚光大,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性教育,才能強化整個社會的人文教育效果,使社會更加和諧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校學生可以通過很多途徑了解不同文化容易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由于學生還在校園,沒有真正進入社會,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識,辨別能力不強,對某些外來文化頗感興趣,比如:當今國外的洋節日在我國越來越受歡迎,甚至已經超過我國的傳統節日。圣誕節、感恩節幾乎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在這些洋節日到來之間,學生會借此舉辦一些盛大的活動。相反,我國傳統的節日越來越受到冷淡,在除夕的晚上一家人歡聚看春節聯歡晚會的現象越來越少了,這已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高中是一個學生的關鍵時刻,很多學生進入了成人期,雖已不像小學初中時那樣天真無知,但還不能夠準確地辨別是非。這一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活態度的關鍵時期,高中的語文課程在這時應起到重要的作用,著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人文性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
我國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利用試卷形式來了解學生對課本的掌握情況。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常常會存在學生作弊的現象,同時還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會失去公平性,從而不能全方面地了解每位學生。對于人文性的教學來講,需要徹底改變這種傳統的考核方法,學生素質的培養是人文性教學的重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能因為學生成績較差而受到別樣對待,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阻礙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還會嚴重影響人文教育的順利進行。
傳統教學中,高中語文老師一般采用“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需要在課堂認真聽老師所講的內容,同時課后還需要背誦很多課本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大大減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即使學生考試時都取得優異的成績,也不符合人文性教學的要求,達不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得不到鍛煉,甚至會嚴重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人文性的教學模式中,老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增強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加強學生的人文性教育,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語文這門課程。因此,在人文性教學模式中,老師應采用發現與探索模式進行教學,授課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予同學更多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互相討論,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本精神是人文性教學的本質,人本精神主要來源于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生所學習的大部分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因此,在人本性教學中,老師需要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和教學的內容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另外,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學習新的知識,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克服厭學情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老師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更加感興趣,并從中有所啟發,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究人文精神。
在我國,教育制度對教育發展的方向有著最直接的影響,而教育制度是由教育管理者制定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發展中是最核心的人物。教育管理人員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必須認識到人文性教學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必須很清楚地了解學校的性質,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場所,這是教育最本質的內容,不能將學校只是作為一個具有政治性的教育機構。教育管理者需要依據教育的方向,同時結合學校的教育情況制定出一個合理性、人文性的教育政策。這樣才能發揮人文性教學對學生的作用,使學生不僅學到課本知識,還培養人文素質。
老師就是教育的實施者,老師的言談舉止、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三觀。因此,老師應該做好學生的榜樣,在教學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育觀念是否正確,直接體現在教學效果的強弱上。要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就應該樹立先進的教學觀念。每一位優秀的老師都應具備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作為教學的首要目的,同時還需要根據教學進度,不斷優化教學的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堅持實施人文性教學[2]。
在新的教育觀念中,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老師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形成合理、科學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學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價值最大化。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對于高中學生來講,不僅僅應該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講授,更應該重視學生內心的發展,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積極的情感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今,社會競爭如此激烈,不少課堂教學充滿了功利性,一些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因而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1]溫志剛.高中語文數學中的人文性教學初探[J].創新教育,2015(31):121-121.
[2]劉曉霞.論高中語文數學中的任性教學[J].教育教學,2014(3):2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