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敏 王菊艷
(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中國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所在,可以分為多種題材,其中的一類就是贈別懷人詩,學習研讀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以及寫作技巧的提升。在贈別懷人這類古詩詞(詞在廣義上也屬于詩歌)中,詩人們采用多種藝術手法,生動地表達離別情緒,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分析和研究的是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贈別懷人詩,針對這11首古詩詞作品(其中有詞兩首),分析其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教學方法,希望有助于中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增強我們作品分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從具體篇目看,出自小學語文教材的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五年級上冊,第140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級下冊,第129頁);初中教材的有《水調歌頭》(七年級上冊,第101頁)、《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七年級上冊,第133頁)、《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七年級上冊,第203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級上冊,第115頁)、《夜雨寄北》(八年級上冊,第117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八年級下冊,第62頁)、《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八年級下冊,第206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九年級上冊,第137頁);高中篇目有《雨霖鈴》(必修四,第67頁)。下面,我們先分析內容。
贈別懷人詩詞的寫作對象大致有三種:親人、戀人和友人。這些詩詞的精妙之處,是透過有限的文字,展現無限的情誼。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1]34如客舍、柳、長亭這類景物,都是離別情緒的象征,傳遞著真摯的情感。
在教材中的這些古代贈別懷人詩里,會經常出現景物描寫,詩人把感情投注在景物之中,以此來渲染離愁別緒與傷感的氛圍,如李白的“楊花落盡子規啼”[2]203,柳絮凋零,杜鵑啼血,暮春時節最易引發哀傷愁側之感;又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3]67,離別之時,楊柳依依,殘月在天,情感亦有缺憾,詩句渲染了離別時孤獨憂傷、凄楚惆悵的氛圍。詩中雨雪紛飛暗示環境惡劣,抑或是心情沉悶,難以排遣。如李商隱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定語“夜”加深了對凄寒悲涼氣氛的烘托。又如岑參的“胡天八月即飛雪”,描寫飛雪,渲染環境的惡劣,奠定悲涼蕭瑟的送別基調。
詩人們在描寫離別情感時,也通過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表達心情,寄托哀愁與思念。如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感念親人的聚少離多,烘托憂愁的氛圍。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將擔憂之心寄托在月亮之上,表現出他對王昌齡的牽掛。除此之外,長亭、蟬等也是憂傷凄涼的代名詞。“長亭”是古代送別之地,象征著分離的無奈與傷感;“蟬”到深秋會出現低鳴或不鳴的現象,適于表達蒼涼氣氛。“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點明抒情主人公在長亭與戀人別離,寒蟬低鳴,凄凄切切,氛圍悲戚,正是離別的憂傷之景。由此可見,以哀景襯哀情,讓人讀之仿若置身其間,心痛不已,分別之感油然而生。
贈別懷人詩中并非均是悲涼的基調,展現寧靜氛圍的詩詞亦有之,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言春色之美,春雨滋潤,青草發芽,渲染了生機勃發的早春氛圍。皇都處處都是柳絮,滿目都是朦朧之美,詩人想要邀請張十八員外一同踏青。又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六月的蓮葉、荷花,向讀者展示出一副絕美的賞荷圖,但是詩人在字里行間也是意有所指,隱晦地表達著對林子方的贊美與不舍之意。
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當時的場景之美,特別是韓愈的詩,讀之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意氣風發,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
贈別懷人詩中飽含真情,匆匆一別,相見無期。詩人們以詩闡述心聲,吐露情思,只為留下一絲眷念,詩詞感情真摯,令人難忘。
首先看深情繾綣的戀人。戀人別離,念之心切,愛之情深,離別難舍難分,無限眷戀傷感。柳永的《雨霖鈴》就是這樣的詞作,抒情主人公與戀人深情告別,船夫匆匆來催,留戀情濃,不覺潸然淚下,詮釋出依依惜別之情,飽含傷感。官途失意,戀人別離,無法再共吟曲調歡歌,千種風情,萬種相思,也無法再一一傾吐。可見,情人對彼此的眷念之深。
其次是同甘共苦的親人。戀人之間的情意無法割舍,手足兄弟,結發妻子,亦心系彼此。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給我們展示的是他與蘇轍的手足深情,感念人生悲歡離合,無法相聚相守,正是生出了這無盡的傷感之意。結發夫妻,舉案齊眉,如今兩地分隔,唯有寫詩以吐露真情。如《夜雨寄北》,歸期未定,綿綿夜雨,唯有心中歸家的期待支撐著詩人,透露著濃濃的羈旅之感。往日的幸福歷歷在目,傷痛無人能懂,詩人心中百轉千回。由此可見,親人無法聚首的遺憾也令人喟嘆。
最后是肝膽相照的友人。朋友之間坦誠相待,離人遠去,諸多不舍。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4]128,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這是“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5]308。 又如“我寄愁心與明月”,李白經常對“一些遭到貶謫的官吏,特別是在罰不當罪的情況下,總是寫詩贈與他,為他鳴不平”[6]68。毫不掩飾地表達出詩人對王昌齡的憂心。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種離別,都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共通的情感。
親友別離,除了深深的眷戀與憂愁外,還有濃濃的祝福。別離是下一段路程的起點,擁有希望,未來也許會更好。
首先看推心置腹的親人。親人之間,即使自己身處逆境,也會真誠地祝福與寬慰對方,如《水調歌頭》中蘇軾因仕途原因,與蘇轍難以相聚,但是他理性豁達,高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詞人情感的升華,表達出對弟弟的祝愿之意,也慰藉了眾多飽嘗分離之苦的人們,成為詞中名句。
其次是情深義重的友人。朋友相識相知,情深意重,但是總有諸多波折,導致離合無常。不管道路多么艱難,都要笑對明天。劉禹錫雖然長期被貶,宦海浮沉,卻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精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勸慰自己,也在鼓勵友人,世態變遷,人事全非,可是枯木依舊可以逢春,不正是最好的詮釋嗎?詩詞中描繪生機盎然的景物時,意蘊豐富,祝愿之意娓娓道來。又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極言早春景色之美,想要觸動張籍的游春興致,同時也是作者對友人的祝愿。春雨、春草,處處散發著向上的朝氣,希望對方能擁有如此的心態,以及早春一般的生命力,誠摯的祝愿溢于言表。
教材中的贈別懷人詩內容豐富,意蘊深厚,通過景物渲染氛圍,表達出的不同情感,今天讀來,仍然值得細細品味。
教材中的這類詩歌藝術手法多樣,多以現實主義為主,表現了高妙的藝術技巧,值得作為寫作時的借鑒,下面,從幾個方面試做分析。
一是借景抒情與白描手法。詩人常借用景物的獨特意蘊,以此抒發情感,如“楊花落盡子規啼”,這些景物暗含悲傷,表達詩人低沉的情緒。又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借助早春的美景,抒發韓愈的樂觀心態。白描手法在古詩詞中的使用也較多,作者直接地對人和事物進行描繪,不采用任何修飾,表達清晰,一目了然。李白“在形象上善用白描,幾筆勾出一個畫面,幾句話便創造一個性格”[7]96。如“故人西辭黃鶴樓”兩句,將孟浩然在黃鶴樓告別的場面開門見山地表述出來,話語直接,敘述眼前離別。如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直接描寫了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與蜀州的具體環境風貌,點名題意。可見,景物描寫和白描手法常被詩人們使用。
二是想象聯想與對比手法。詩人常通過想象聯想,將虛幻的事物描繪出來,表達真摯的情感。如蘇軾“幻想瓊樓玉宇的‘高處不勝寒’”[8]64,借幻境寫現實的感受,表達出世與入世思想的矛盾;如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表達出他的放蕩不羈,擁有雄心壯志,期望功成名就;《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清潤有力的筆勾勒出一幅鮮明的畫面,喚起人們的想象。”[9]410想象今夜的孤獨寂寥,烘托出抒情主人公與戀人離別后的幽怨。對比手法是通過對兩種事物進行比較,強化感情的表達,加深印象。如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將六月的風光與平時的景觀對比,襯托出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加深讀者的印象。
三是卒章顯志與心理描寫。卒章顯志是在詩歌結尾處,詩人將心愿、胸懷自然地呈現出來,給人鼓舞,如劉禹錫的“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以此表達詩人希望振作,展現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心理描寫多是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展現,如《雨霖鈴》中的“念去去”,是詞人設想別后的相思,含蓄婉約;又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心理描寫,表達作者內心最美好的希冀,體現了超然物外的心境。
由于文學修養深厚,作者們會采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加深情感的表達。學習這些寫作技巧,能提高學生們的修辭運用能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升。
首先是比喻與夸張。在詩詞的寫作中,為了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詩人常使用比喻的修辭,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例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把春雨比作酥油,表現了春雨的綿細柔美。詩詞中也常出現夸張的修辭技巧,為了表現的需要,擴大或強化事物的某些特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岑參的“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氣勢磅礴地勾畫出寒冷、壯闊的邊塞雪景。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接天”夸張地寫湖面蓮葉之多,烘托其綿延之美,給人無限遐想。比喻與夸張同時采用的時候,更能加深表達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雪花比作梨花,生動地表現了雪花的潔白與密集,描寫了環境的寒冷,卻又透出喜人的春意。
其次是設問與疑問。詩人和詞人在寫作時,提問已知的問題,引起讀者的思索,然后進行闡述,作出解答,這就是設問的修辭。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自問自答,表達了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之情。而疑問是對未知的事情尋求解答的過程。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詞人對著青天發問,卻無人告知他答案,與親人的相聚只怕是遙遙無期,表達了抒情主人公的憂愁與無奈之情。
最后是對偶與用典。“對偶是將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或相近,內容相對稱、相關或相反的一對句子(或詞組)成雙作對地排列起來,互相映襯,互相補充的一種修辭方式。”[10]393對偶在律詩中廣泛運用,因為律詩中間的兩聯要求對仗,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律詩詩句整齊,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平仄相對,體現了詩人的文采。在古詩詞中,也常引用典故,通過描述過去的人事物,加深所要表達的情感,使詩句顯得含蓄,意境豐富,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引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很好地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悵惘之情。
在中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與現代文寫作能力。
教無定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應當“把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的學上;把培養、訓練學生的能力當成重點”[11]21。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學習他人有效的方法教學,又要有所改革來完成教學任務。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于贈別懷人詩,教師已經積累了很多不同的教學方法。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并且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情況,歸納了幾種常見的方法。
首先是誦讀法與講述法。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能夠感悟到它的感情基調,詩詞的韻律美、情感美、意蘊美都會一一呈現出來。誦讀有:教師示范讀、學生個人讀、齊讀等,如誦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師先要讀出音韻美,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班級齊讀,感悟詩人情懷。講述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較為常用的方法,可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授課,將古詩詞的內容、寫作手法和情感都講述清楚。詩詞的拓展延伸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
其次是戲劇表演法與練習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較重的階段,應該關注學生的想法,根據其現實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戲劇表演是中小學生較為喜歡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將詩人離別的過程通過表演詮釋出來,印象更為深刻。讓學生通過劇情中的視覺、聽覺等元素,進一步感悟到朋友離別之時難舍難分的情懷,體會綿長深遠的友誼。在課堂時間充裕的情況下,這是一個較好的互動式的方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精神,提高他們的上課效率。還有練習法,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鞏固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新的提煉。可以提出要求:結合《雨霖鈴》的上課情況,“鑒賞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風格。按照詞的一般常識鑒賞另一位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12]15。 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加深印象,而且能夠在比較中學到新的知識。練習法是較為普遍的鞏固型教學方法,適合中小學生。
教無定法,筆者認為適合學生的、能夠提高學習熱情,拓寬他們知識面的方法便是恰當的教學方法。下面,我們提出古代贈別懷人詩的其他教學方法。
一是創設情境法。教師通過創設當時的環境,讓學生再借助想象,與詩人當時的心境產生共鳴,以便真實地分享詩人的喜怒哀怨,便于詩詞的解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制作幻燈片,將詩人、詞人的圖片、生活背景、寫詩之時的場景、離別之后的愁緒,結合音樂效應,盡可能地通過聽覺、嗅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營造環境,以展開課堂教學。
二是想象訓練法。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通過對詩詞中場景的想象,理解詩詞的內涵意義、領會分析情景等。如在《雨霖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述整個離別過程,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感悟作者的情感。中小學生對于畫面有較強的記憶性,誦讀詩詞的時候,腦海中會呈現出自己熟悉的風景,然后對應詩詞內容,填充腦海中的畫面,使之飽滿豐富。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感悟情景,然后通過簡單的圖畫來呈現,并鼓勵學生用語言描繪出相關的畫面,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
三是復述故事法。古詩詞種類較多,有詠物詩、邊塞詩、田園詩、贈別詩,等等。雖然復述法在很多詩詞的教學中都可以使用,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在贈別懷人詩的授課過程中效果更佳。筆者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建議教師在本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口語復述送別的情節故事,將李白與孟浩然別離時的動作、語言、心理、神態描寫等都講述出來,可以加進自己的理解,編成帶有情節的故事,也可設計出具體的對話,每一首贈別懷人詩都是一個小故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贈別懷人詩展現出了人性之美,運用了豐富的藝術手法,研究這類詩詞,能夠感悟古典文學的人文情懷,學習詩人們的寫作技巧。教師們可以根據語文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思考古詩文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這對于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洪宗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丁帆,楊九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張慶,朱家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文中引用的教材里的詩詞均見于這三本書中,不再一一標注.
[5]俞平伯,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6][7]安旗.李白縱橫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8]游國恩,蕭滌非,等.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9]蓋國梁.論柳永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0]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
[11]王延慶,王耀珍.構建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改革的里程碑[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12]郭熠.《雨霖鈴》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