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醫藥與健康管理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設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基礎上,新增100所左右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這些優秀職業院校的建設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樹立了標桿[1]。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及自身實際,打造文化品牌,塑造學校形象。但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建設周期較短、文化底蘊薄弱、辦學特色不突出,校園文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院校發展步伐,存在定位不明確、缺乏整體規劃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途徑。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2]。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主要指高職院校全體師生圍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培養和健康成長,培養學生良好職業素養,增強實踐動手能力、企業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校園文化具有普通高校校園文化的共性特征。然而,與一般高校不同的是,由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歷史積淀等因素,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特征。
1.職業性
職業性是高職院校和普通院校最明顯的不同,這一特性使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和普通高校各具風格。高職院校主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以學生職業發展為本位,突出職業性,如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市場觀、競爭觀、法制觀、質量觀、效益觀,其次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業操守、職業精神等。這些帶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可以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崗位,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實踐性
高職教育由于更強調實踐教學,而實踐性教學過程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生產性技術和技能,在教學理念上強調多元融合、學做一體。學校對學生實訓課程的安排幾乎占到教學課時的一半,從而使學生實踐操作和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趨于平衡,充分說明實踐性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且貫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高職校園文化形成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工作實踐,同時又指導這種實踐,因而具有實踐性。
3.特色性
高職院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辦出特色,這就要求高職校園文化有突出的特色性。特色性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是高職校園文化的突出特點,這種特點表現為“高職特色、地域特色、行業特色、企業特色”。高職院校要特別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群,依靠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群使學校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帶動其他專業建設,并以此推動學校全面持續發展。
一是自身定位盲目。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過快,不少高職院校是由中職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使得高職院校在發展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對自身定位不明確,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缺失或偏離。有些高職院校一味模仿和照抄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模式,成為普通本科院校的翻版,缺乏職業教育特點。二是認識存在偏差。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缺乏正確認識,只是在公開場合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相關宣傳,而將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下放到學校的學生處、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認為與老師的教學活動沒有直接關系[3]。有些院校的文化建設脫離企業文化熏陶的構想,使校園文化不能與企業文化互融,當學生進入企業后,與企業文化氛圍格格不入。
好多高職院校由于建校時間不長,校園基礎建設、招生就業等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普遍重視硬件建設,而不重視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規劃不科學,定位不準確,目標不明確。盡管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充滿期待,但由于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將校園文化建設擺上議事日程,沒有將其納入學校建設和發展目標中統籌考慮,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目前高職院校的校園精神和價值取向尚未形成,文化的教育、激勵、創新、導向功能不能有效發揮。
有些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僅停留在口頭教育和學生活動層面,校園文化建設過于粗淺化和形式化,籠統地將校園文化等同于學生的課外文娛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存在技術含量低,文化品位不高等現象[4]。不少高職學校只是應付差事,為了搞活動而活動,毫無特色可言,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校園文化活動流于形式。
教育部2010年8號文明確提出,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項目立項院校要發揮其在高職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加強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弘揚繁榮優秀校園文化,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充分發揮骨干高職院校的示范輻射作用。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彰顯職業特色,開展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才是高職院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必經之路。
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千篇一律,沒有體現出自身職教元素。因此,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應結合院系專業特色,成立不同的專業技能類社團,并聘請相關專業教師擔任社團指導老師[5]。專業技能型社團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水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發展專業技能型社團對提升社團文化品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凝練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時,要加強學生專業社團管理,成立由校團委、教務部門、院系三方共同負責的社團管理機構。如可在團委設立學生社團管理中心,負責全校學生社團的創建申請、日常管理 考核評比等工作 教務部門可利用自身優勢 幫助和促進專業技能型社團與校外實踐基地的聯系;各院系應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人員,負責本部門的學生社團管理,從而構成學生社團的分層次管理體系。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要進一步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必須融入區域文化,才可能使學生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社會。
區域文化包括當地的歷史、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等,只要是積極向上的,都可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范疇。譬如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開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課程;通過邀請當地學者名流,開設相關人文講座,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魅力;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街道社區開展技術服務、志愿公益活動等,學生既得到很好的鍛煉機會,又能在實踐中親身接觸地方文化,了解當地社會的社情民意,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睂嵙晫嵱柣?,學生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真正鍛煉和實戰,不斷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高職院校開設的仿真實訓中心包括模擬法庭、模擬招聘、模擬企業經營、仿真軟件實訓室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良好的崗位適應能力[6]。還可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職場環境里體驗職業生活,使學生畢業后較快地適應職業崗位要求。
同時,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應建立一批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學校為企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學生在真正的生產線上會補充和掌握更多的實用性知識和技術,也會直接接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學校應盡量為自己的學生提供最優秀的企業,使學生接受最好的文化和得到最好的鍛煉。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必須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機制體制,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增強辦學活力,努力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平臺,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吸納到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既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又為培養“準企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7-8]。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將企業文化中的競爭意識、責任意識、職業精神、團隊精神等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并滲透到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當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與企業合作舉辦各類技能競賽、崗位技能大比武等活動,由高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擔任評委,完成的競賽作品直接為企業所用,實現研究成果轉化,同時為企業挑選優秀畢業生提供很好的平臺。邀請優秀企業家、優秀校友舉辦校園報告會,既能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就業指導與服務,又能以他們的人生經歷感染學生,進一步促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
高職院校如果想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就必須有與眾不同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這樣才會凸顯與眾不同的校園文化。相反,獨樹一幟的校園文化促進學校辦學特色形成,所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辦學特色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9]。
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在積極探索高職共性文化的同時,應該體現自己的辦學特色,凝練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所高職院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體現于辦學個性化特征。通過品牌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美譽度,塑造國家骨干院校的品牌形象,更好地體現辦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
[1]章揚,安鳳琴,吳曉坤.試論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2):230-231.
[2]吳志立.試析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路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127-128.
[3]張昌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188-191.
[4]侯秉文,邱明靜,楊發嶺.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09(3):67-68.
[5]趙慧.對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幾點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2(11):76-78.
[6]陳旭.高職特色校園文化構建路徑分析——以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4):83-85.
[7]藍星華.職業特色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體現初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5):90.
[8]范后生.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階段劃分的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8):130-131.
[9]田斌.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