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陽
(延邊大學 2013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吉林 延吉 133002)
中日兩國文學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較
孫夢陽
(延邊大學 2013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吉林 延吉 133002)
鬼,這一子虛烏有又無處不在的精神怪物歷久不衰、經世不滅。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鬼”文化源遠流長,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群眾心理、道德、價值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政治斗爭、經濟建設及藝術創作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從遠古至今,我們都沒有脫離“鬼”文化。同時,這一小小的文化因子在大和民族日本是有著獨立發展脈絡和節奏的,但它們同屬于東方文學的一部分,即便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在各自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統一性。本文以中國和日本兩國“鬼”形象的發展為例,對中日兩國文學中的“鬼”形象進行細致形象的比較研究。
中日比較 鬼文化 形象 差異
“鬼”文化與人類社會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從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現代社會的個人信仰,“鬼”日益從一種對自然現象的恐懼發展為一種比較重要的文化符號,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自文化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有“鬼”字。據考證,“鬼”這個字最早出現在“鬼方”這個詞中,關于最初的鬼有兩種解釋:一部分學者認為鬼最初并不表示死者的亡靈,而是一種類人大頭生物,鬼的上半部分像一個大頭,下邊像一個人跪著,從字形來看,其特征是頭大,指大頭的生物。而唐善純在《中國的神秘文化》①中指出,甲骨文中的“鬼”是北方民族的名稱,在突厥語中是太陽的意思。甲骨文的“鬼”上半部分像人頭,下半部分像人的腿,中間有“十”字。因為,圓內一個十字是古代中亞地區太陽崇拜的標志,而商州時期鬼方民族是中元華夏民族的大敵,所以“鬼”應有恐怖之意,“鬼”從以太陽為圖騰崇拜的民族名稱演變而來。
日本鬼文化起源于明治維新時期,也是之前以迷信為起斷,演變后來的鬼傳說。日本的鬼在上古時代已產生,日本最古老的書《古事記》中已有描寫鬼的故事。日本文獻中最早出現的具有真正“鬼”意的“鬼”字是713年開始編撰的《風土記》,在出云國部分中也有關于“一目鬼”的記載。佛教和道教在中古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對日本的鬼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從這時起,日本的鬼逐漸演變成現代的鬼。到了中世時代,此時日本戰爭不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現代人熟知的日本的典型的鬼。
中日兩國的鬼形象差異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鬼的形貌不同
中國的魂鬼同生前人形或不顯形。同生前人形的如在《竇娥冤》第四折中,竇娥之父竇天章某夜審理案件,見油燈忽明忽暗,心中生疑,便去剔燈,孤燈殘影之下,女兒竇娥的鬼魂現身,向父親細細訴說自己的冤情。此中申冤的竇娥的鬼魂樣貌就是竇娥生前樣貌,所以其父才知是女兒來申冤。不顯形的如出現在《搜神記》中的那種不顯形,專門以嚇唬人為樂的喜歡惡作劇的鬼。而魄鬼往往緊緊依附于其實實在在的死尸,以真切的死尸形象立于人的面前,這種強烈的依附性導致魄不像魂那樣具有離體獨存的能力,往往隨著軀體的消失而消失,能夠被燒死。如清代戴蓮芬《鸝砭軒質言》里以真尸形式出現的鬼即魄鬼。
日本則以妖怪形象展現,如在《盂蘭盆節》②中,夜晚大女兒因為思念母親沒能睡熟,不久后她聽見奇怪的聲音就到外屋查看是什么東西,隨著吱吱的叫聲來到酒壇邊,結果在酒壇后邊看見兩只大老鼠,而其中一只是母親的頭、老鼠的身子,這讓大女兒很氣憤,她哭著斥責母親說:“太過分了,媽媽,你對得起爸爸嗎?女兒不可憐嗎?”然后兩只老鼠就逃跑了。大女兒只好躲在墻角嗚嗚地哭著。第二天當小女兒讓把媽媽以前最愛吃的毛豆餅供奉起來時,大女兒卻拿在手中大口嚼著吃了,還讓小女兒和她一起吃,小女兒膽怯地搖頭說:“佛祖會懲罰我們的。”姐姐閉著眼睛邊吃邊說:“要是懲罰,姐姐一定會轉世投胎變成貓。”在這個故事中已死的母親就是以人頭鼠身的妖怪形象出現,而且大女兒記恨母親,要變成貓吃掉已經變成老鼠的母親。
2.鬼出現的時間不同
中國的鬼基本在夜晚出現。如《搜神記》卷十六中記載,漢代有位談生,四十還沒有結婚,一天半夜,來了一個十五六歲的美貌女子,與其結為夫婦。后來談生發現他的妻子腰部以上有肉,而腰部以下只有枯骨。這才發現自己的妻子原來是鬼非人,把談生嚇得不輕。
日本的鬼是隨時出現的,如《腹中語》③是講述者的大伯父,大伯父說他在十一歲夏天割麥冬時腹中突然發出聲音說:“危險,卯之助,住手。”卯之助問:“你是誰?”腹中回答:“我是你姐姐,沒能生出來。”在這個故事中卯之助的姐姐就是在他白天割麥冬時出現的,而且是在人不經意之間出現的,所以與中國的鬼在晚上出現的時間是不同的。
無論是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時期,還是后來人治、神治分離階段,鬼文化盛行都極大影響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在上古神治、人治合一時期,“鬼”凌駕于一切政治之上,鬼神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政治行為上。在人治、神治分離時期,雖然對社會政治影響不再具有直接性、決定性的特點,但它仍然從思想、精神上間接發揮影響作用,有效鉗制下屬勞動者思想,起到維護封建基層政權的作用。
由于日本政治發展較晚,直到平安時代鬼怪文化才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日本京都遭受天災人禍,人心惶惶,鬼怪之說甚囂塵上,由單純的傳說轉變為一種信仰。作于平安末期的《今昔物語集》反映了當時平安時代外表文治,內部充滿骯臟貴族權力斗爭的社會。而江戶時代的作品《御伽婢子》、《百鬼夜行》則折射出當時商業手工業的繁榮、都市化的發展、社會意識的轉變。《怪談》則很好地體現出明治維新在政治方面引起的大變革—社會風氣開放,更多外國政客文人進入日本,作者小泉八云統共輯錄了50個短篇故事,敘述方式和語境相當開放化,字里行間充溢著政治改革后的新氣息。
“鬼”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仍然是一個無以論證其是否真實存在的事物,但鬼文化卻普遍客觀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對人類文化進步和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中國與日本在文化上有許多相似和差異,對鬼的信仰民俗存在一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一方面說明中日兩國文化有著淵源關系,另一方面說明中日兩國文化都是本國人民自己創造的。在鬼文化方面,中國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而日本對來自中國的鬼文化,則容納、消化,改造,逐漸使中國的鬼文化在日本扎根,并使之成為有著日本特色的鬼文化。日本鬼文化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豐富深邃的內涵,同時,在日本本土產生的各種鬼文化與來自中國的鬼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水乳難分的狀態,顯示日本鬼文化的獨特色彩。
因此,通過梳理中日“鬼”文化的起源,讓我們了解中日兩國的鬼是如何產生及這個形象的發展歷程,而論述中日兩國的“鬼”形象的基本特性,能讓我們對鬼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有利于我們了解中日兩國鬼形象背后體現的兩國深厚的文化意蘊,進而有利于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注釋:
①唐善純.《中國的神秘文化》.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②(日)杉浦日向子著繪《百物語》-《盂蘭盆節》.南海出版公司,2008.5,第1版.
③(日)杉浦日向子著繪《百物語》-《腹中語》.南海出版公司,2008.5,第1版.
[1]干寶,著.馬銀琴,譯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1,第1版.
[2]蒲松齡,著.朱其鎧,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9,第1版.
[3][日]杉浦日向子,著繪.劉瑋,譯.《百物語》.南海出版公司,2008.5.
[4][日]上田秋成,著.王新禧,譯.[日]桂宗信繪.雨月物語·春雨物語(插圖本).新世界出版社,2010.3,第1版.
[5]覃晶,王秀銀.《對中日兩國鬼文化的對比和分析》.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9(3).
[6]李雙.中日兩國“鬼”的起源與“鬼”形象的變遷”.金田期刊,2012(11).
[7]王鑫.中日兩國鬼文化差異之探尋.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