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渭南師范學院 傳媒工程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傳統元素在動畫角色造型中的運用
李 浩
(渭南師范學院 傳媒工程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隨著時代發展,角色造型藝術已經不是簡單的加工設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運用傳統元素對角色造型進行加工和整合,尋找傳統元素與角色造型藝術的結合點,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而中國地方傳統元素中的皮影、年畫、剪紙、戲曲、方言等這些共同組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獨特的民族特性為角色造型藝術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鑒和運用的空間,為創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角色造型提供了可能。
角色造型 地方傳統元素 運用
什么是傳統元素?似乎很難一言以蔽之,說小了就是:“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宮腔、秦腔中高低錯落的曲調;是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的花紋樣式?!闭f大了就是:“水墨山水畫畫的意境,傳統民間色彩“青、赤、黃、白、黑”的五行觀……”尋找傳統藝術文化元素與動畫在創作中的融合點,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想象力以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對傳統藝術進行改造和加工,以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更符合時代特色和民族個性,似乎是動畫創作者的共識。
傳統造型元素作為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從不同歷史階段的傳統藝術造型表現出來的共同特性看,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始終保持著相對傳承性和獨立性。這種傳承是一個衍生發展的過程,主要特征體現在形、意、神三個方面。中國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就有各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如染織繡類:傳統民間印染、扎染;剪刻類:剪紙、皮影;繪畫類:彩畫、年畫;編織類和扎糊類:紙扎、彩燈等。作為傳統造型元素,不僅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審美意識,更是中華文化內涵的具體表現。其中巨大而豐富的傳統造型元素,合理運用到動畫造型中,將是取之不竭的素材。
(一)在動畫造型中運用傳統造型元素的“形”特征
中國傳統造型元素中“形”在動畫中即裝飾化的造型特征,中國動畫具有傳統元素中裝飾化的造型特點[1]。無論是以陜西明快的皮影造型,還是以山西的剪紙藝術為基礎設計的動畫片《漁童》中的漁童,其鏤空的造型和圖案都具有很濃的裝飾元素;以神話改變借鑒傳統戲曲人物臉譜元素的《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其角色設計靈感就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年畫、壁畫,以及京劇角色造型,其裝飾化味道更濃;而齊天大圣的造型設計,借鑒了清代蘇州年畫《大鬧天宮》中的齊天大圣造型;而玉帝及王母則是借鑒了元代永樂宮中壁畫的造型和裝飾元素……這些都來源于傳統文化取材于傳統元素[2]。在角色設計上大量運用傳統元素,從而設計出具有明顯傳統意味的角色造型來。
(二)在動畫造型中運用傳統造型元素的“意”特征
中國傳統造型元素中“意”在動畫中即意境,而水墨動畫則是這種意境文化的最好體現,其中《山水情》中曲高和寡的畫面意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給觀眾營造出一個空濛靈秀、詩意盎然的意境;在內容思想上更是升華到清新淡雅、淡泊名利的高尚意境之中,這種思想和文化就是傳統造型元素的內在體現。其中水墨式的角色造型,把傳統水墨畫的意境和質感表現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古代的山水文人畫的造型元素,還是具有傳統內涵書法的造型藝術,其中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思想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由此想到萬氏兄弟跟隨世界動畫發展方向,提出了中國動畫制作的發展方向:“在中國電影界中,應該以中國動畫的傳統和故事為基礎創作……還要有教育意義[3]?!倍@種教育意義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過程。影片《小蝌蚪找媽媽》對大自然的關系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水墨式的角色造型顯得清新、飄逸,顯示出超凡脫俗的禪意。中國的表現形式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所以要力求“以意寫形”,把傳統意境表現在角色造型中。
(三)在動畫造型中運用傳統造型元素的“神”特征
中國傳統造型元素中“神”在角色造型中即民族生理特征,人物形象的生理特征是決定民族化性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主體形象的生理特征符合人們心目中傳統的對中華民族生理特征的界定方式。無論是傳統的浙江一帶民間年畫的角色造型素材還是陜西地方傳統皮影和剪紙角色造型藝術,都符合中國人的形象特征。如《天書奇譚》一片中,借鑒民間年畫的素材,創造出的玉皇大帝和天庭眾神的角色造型,就是通過對中國人鼻子寬高中,面部扁平,嘴唇不厚不薄等生理特征的藝術加工,創造出符合大眾對中華民族的生理特征的界定方式的角色造型,使本片更具親和力。而在《大鬧天宮》中玉皇大帝的鼻子和眼睛就參考了《芥子園畫譜》中的五官設計口訣,借鑒和運用傳統人物畫對人物生理特性概括和總結的技法特點等,具有極強的民族性,識別率很高,認可度也高。所以要在“神”上下工夫,創造出符合自己的角色造型藝術。
在我國傳統造型中,秦腔戲曲中臉譜造型、面花中花紋造型及皮影造型中的色彩運用等,深受我國傳統色彩體系的影響。由于我國傳統色彩體系是通過千百年來人們的經驗和習慣形成的,并沒有科學理論作為基礎,深受宗教、文化、傳統、風俗習慣、道德倫理和經濟觀念的影響,所以傳統色彩是最具有識別性的民族符號[4]。
(一)傳統色彩元素分析
我國傳統色彩深受傳統文化“五行”觀的影響。土、木、水、火、金為五行,與此關聯的五色就是青、赤、黃、白、黑,在色彩和五行中體現中華獨特的文化觀[5],“五行”表達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情感,也是我國傳統色彩審美觀念的基礎。如青色給人清涼或冷靜的感覺;赤色給人溫暖或熱鬧的感覺……在傳統色彩上以“青、赤、黃、白、黑”五色為主色,注重固有色的運用,體現色彩的裝飾意味,現代人普遍稱之為“俗色”。其中中國早期動畫作品中,以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大量運用傳統色彩進行顏色搭配,使其充滿中國韻味,至今我們稱顏色豐富仍為“五彩繽紛”、“五色斑斕”[6]。同時五行色也形成了民間美術的基本觀,在民間社火、戲曲、儺戲面具、大型祭祀中,五色成為身份性格品質的象征。有“紅色忠勇白為奸……”等口訣。民間木版年畫大多用五色套印,強烈的色彩并置效果,響亮明確。民間刺繡、泥塑也多用五色。如由古典小說《封神演義》的部分章節改編的《哪吒鬧?!分?,人物造型在設計中汲取了中國門神畫、傳統壁畫里的相關素材和色彩,采用裝飾風格和簡練的線條手法,同時配以民間傳統顏色常見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從而設計出了哪吒這一討人喜愛的角色。再如《驕傲的將軍》的角色同樣來自中國古代藝術,和諧溫潤,主要人物用較鮮明的顏色,但并不扎眼,沉著厚重;次要人物只用青、白、黑、赭四色,從而突出主人公傲慢的性格;百官官服處理得沉著干練,比較出主人公的昏庸無能。
(二)傳統色彩元素在角色造型中的運用
隨著時代發展和觀眾審美不斷提高,早期動畫片的任務造型風格已經很難被廣大觀眾所認可,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藝術水平。要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以傳統顏色為基礎顯現民族風格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所以要在傳統顏色的基礎上,以現代色彩理論為指導進行創作,這樣的作品更能順應潮流并被大眾接受。
動畫片《功夫熊貓》中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味道,面條、筷子、煙花、太極、轎子、亭閣樓臺……滿眼都是中國傳統元素。整體氣氛以中國傳統顏色為基礎設計的街道場景和人物服飾,并不顯得“俗氣”和突兀,反而把氣氛把握得恰到好處。把中國民間那種淳樸的、直觀的色彩審美觀念,運用在片中,并且隨著故事展開、情節發展,導演調用冷暖色調強烈對比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色彩節奏。在具體色相、明度、純度對比上達到一個較高對比值,其中就運用科學的現代色彩理論;運用暖色為主要基調色強調和平谷的祥和與寧靜,其間賦予較少的冷色暗示祥和中暗藏著危機,其中就運用了色彩心理學。在進行色彩設計時,運用了大量科學的現代色彩理論和色彩心理學作為指導進行設計,符合觀眾們的心理期望,從而為整體把握全篇氣氛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現代色彩理論的基礎是英國科學家牛頓,讓光通過棱鏡片發現了一條七色的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的順序組成的光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不斷提出三原色、補色、間色、對比色等色彩理論,從而不斷完善現代色彩理論體系。
從傳統文化元素中找出自身獨特角色造型元素,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也不是簡單地運用皮影、剪紙等傳統元素的過程,而是像中國處世哲學那樣,把傳統的東西不顯山不漏水地融入其中展現在觀眾面前,既說出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又從根本上使傳統東西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所以角色造型藝術要想獲得人們的認可,必須有定力和勇于突破只簡單運用傳統元素的思維模式,用更大膽的手法表現角色造型。
[1]張賽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百家,2010(7).
[2]李鐵,張海力.動畫角色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隋津云.動畫概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4]余思慧.陳文利.色彩[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鴻洋.中國傳統文化圖鑒系列[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6]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7.
課題項目:渭南師范學院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基于渭南民間文化的動畫創作研究”(編號:2014XK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