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超群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國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及其傳承策略
馮超群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現代游戲和民間游戲是兒童游戲的兩種主要形式。通過比較兩者在教育價值方面的差異,突出民間游戲在兒童自主性、社會性、語言能力及積極情感發展等方面具有的獨特價值。提出以政策為前提,家長觀念改變為基礎,教師的嘗試、創新為保障,旅游開發為新動力的策略傳承民間游戲。
民間游戲 教育價值 傳承策略
自有人類以來,游戲便與之密不可分。游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古老而深遠的文化現象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存在于人民日常生活之中與其密切相關的民間游戲已經逐漸被承載著眾多科技含量的現代游戲所代替。民間游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積累,蘊涵了豐富的優秀文化和教育資源,是現代游戲無法比擬的。本文旨在通過比較民間游戲和現代游戲體現的教育價值,凸顯民間游戲在兒童教育價值上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關策略將其順利傳承下去。
民間游戲迄今為止并未有統一規定的定義。被人們廣泛認可的是烏丙安先生在《中國民俗學》一書中提到的,民間游戲是“流傳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語稱“玩耍”。游戲是游藝民俗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最有趣味的娛樂活動。主要流行在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人娛樂節目之中”[1]。如“跳皮筋”、“老鷹捉小雞”、“騎竹馬”等很多人小時候玩過的游戲。民間游戲形成的純粹,玩耍過程更是以游戲者為中心,沒有種種限制和固定規則,真正體現游戲的本質與自由。
現代游戲是相對于民間游戲而言,普遍存在于現代傳媒時代背景下的兒童娛樂方式。現代游戲主要是指“基于計算機技術,以娛樂人們身心為目的的一種游戲活動,包括網絡游戲,也包括依托游戲機、個人電腦等工具而不需要上網使用的各類電子游戲”[2]。現代游戲在內容和形式上較為復雜,蘊涵著極大的經濟價值,具有有償性、商業性的特點。和民間游戲相比,現代游戲對兒童的生活造成的影響和非議都較為深刻。
由于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民間游戲和現代游戲有著很大的差異:游戲媒介的不同,前者側重生活中常見易得的材料,后者則通過相關設備實現;游戲場所、參與形式的不同,前者多是在自然空間中多人共同完成,后者則是在固定空間中個人與機器的合作;游戲體驗的不同,前者是游戲者直接體驗游戲過程的樂趣,投入積極的情感,后者則是間接參與游戲,多為負面情感的宣泄;游戲本質屬性的不同,前者具有穩定的民俗和文化屬性,后者則更多表現為大眾化的屬性。盡管有著諸多不同,但兩者對兒童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本文著重論述民間游戲具有的獨特教育價值。
(一)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自主性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3]。它具有獨立性、果斷性兩大特征。自主性游戲是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基本形式,強調幼兒對游戲活動的自主支配、控制的權利和能力,包括游戲活動的決定權和參與權兩個方面。《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 (試行)》提出,教師要“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滿足”。《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提到“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鼓勵他們認真完成”。
現代兒童游戲多以手機、電腦、游戲機等為載體的單機小游戲。游戲形式萬變不離其宗,游戲規則也是被設計者提前規定好的,游戲者只能被動地跟隨游戲的提示一步一步地完成,如果在游戲過程中游戲者沒有完全遵守已定的游戲規則,游戲便會結束。這種強制的規則性對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幫助,但對兒童的自主發展卻是百害而無利,因其整個游戲過程是提前設計好的,兒童的自主意識在其間無用武之地。
民間游戲是由廣大民眾自發創作、發展形成,與兒童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民間游戲的發生大多是在自然條件之下,游戲過程、規則、形式等是隨著參與游戲主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游戲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與游戲,場地的選擇可以與其他游戲者共同商討,游戲內容、形式及規則的制定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這種民主性游戲氛圍較為充分地展現了兒童游戲過程中自主性的發展,為兒童以后生活中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基礎。
(二)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
“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兒童心理、行為有著重大影響”[4]。游戲是兒童最易接受、最喜愛的活動方式,是培養兒童良好情緒情感的重要渠道和動力之一。情感發展可分為積極情感培養和消極情感宣泄,兩者的恰當發展和融合對幼兒健康成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兒童積極情感的發展對其性格、能力的形成有很大意義。
現代游戲多為程序式設計,游戲過程沒有創造性和能動性,游戲體驗全為被動的視聽效果,游戲內容遠離兒童的實際生活,如此種種造成兒童在游戲中的情感體驗變為被動的宣泄和釋放。在高科技支撐下的電子游戲、手機小游戲等現代游戲不僅使兒童在情感體驗上受到壓抑,而且在兒童娛樂后造成很大身心疲勞感。
相對于現代游戲,民間游戲在兒童積極情感的培養上則大為有利。民間游戲來源于廣大民眾、貼切兒童的實際生活,有著很大的開放性和創造性,使兒童在努力融入游戲的過程中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投入。民間游戲內容多反映現實生活,兒童對游戲中角色的把握來自于自我感知,游戲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伙伴的合作及彼此情感交流。因而這種能動的、普遍的精神愉悅有利于兒童積極情感發展。
(三)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社會性發展已成為當今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之一,是兒童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親社會行為、性別角色認同及攻擊性行為的發展。在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過程中親子和同伴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
現代游戲體現的是“人—機”關系,在游戲過程中并沒有合作、同情等親社會行為的體驗,也沒有幫助、協作等同伴的交往。在現代游戲中追求的只是步步為營的最終成功,且伴隨著各種虛假的獎勵,對尚處于發展中的兒童而言,對其正確社會性的形成十分不利。
民間游戲則與其相反,它是一種“人與人”的活動關系,且多為兩人以上的共同游戲。無論是親人之間還是同齡兒童之間,從游戲選擇開始便是游戲者一起決定,到游戲規則的統一、確立,游戲活動的開展至游戲完滿結束,兒童都必須有配合、有協作才可以順利玩耍,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社會性得到良好發展。
(四)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語言是人類和動物相區別的標志,是人類特有的功能。幼兒期是兒童語言發展敏感期,兒童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及表達能力習得為日后語言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現代游戲中展現的 “語言”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一方面,因其是在特定情境需要下被程序員設計而成的為游戲增添一定的效果,是被動且不可更改的。另一方面,現代游戲中的語言生硬無生命力,只是表達游戲結果,并不能與游戲者進行交流。這樣虛假的語言對兒童的發展是無益的。
民間游戲活動過程往往伴隨著朗朗上口的民謠或童謠。民謠或童謠多為方言唱誦,蘊涵著豐富的生活常識、節氣習俗等,既豐富兒童的認知又促進口語、語言發展。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很多帶有迷信色彩、內容不佳的民謠、童謠都經過了一定的改變,使之更符合現代社會及兒童的接受水平。
(一)政策保障是民間游戲傳承的前提[5]
民間游戲是廣大勞動人民自發創作而成,并未形成系統的發展,因此將其作為教育資源利用時便會遭到一定的阻礙。相關政府人員應充分發揮其能力,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或發布相關文件對民間游戲進行保護,將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游戲納入非文化遺產,確定民間游戲在社會中的地位,以便得到人們的認識和認可。
(二)家長觀念的改變是民間游戲傳承的基礎
家庭是幼兒接觸民間游戲的第一場所,也是傳承民間游戲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就實效性而言,“玩耍”是幼兒傳承民間游戲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任何游戲最終都要落實到游戲者身上,游戲者不僅是接受者,更是實踐者,同時是可能的傳承者”[6]。家長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民間游戲在兒童生活中的活躍度及兒童對民間游戲的認知和接受度。因此,家長應理智地判斷、選擇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民間游戲,并努力為其營造輕松的玩耍空間,既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又可達到良好傳承效果。
(三)教師的勇于嘗試是民間游戲傳承的保障
幼兒園教育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傳承民間游戲最為有效、最為經濟便捷的途徑。將民間游戲納入學前教育之中既符合現行教育理念,又有利于將民間游戲傳承下去,使其得到創新發展。教師作為幼兒園的主力成員,肩負著最為光榮的責任。至今為止,民間游戲并未形成系統的教學材料,在實際教學過程應用中有著相當的難度,因此,教師勇于嘗試、敢于創新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對民間游戲這一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其順利傳承的保障。
(四)開展相關旅游項目是民間游戲傳承的新動力
隨著現代生活腳步加快,旅游成了人們放松心情的最佳方式。對兒童而言,旅游也是豐富知識、認識不同地區、文化的最便捷、高效的途徑。“從旅游角度提出對傳統民間游戲進行有效利用,既是對傳統民間游戲、民俗資源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價值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良性探索,又是其現代化的一種表現”[7]。民間游戲反映的是最本土化的生活方式,蘊含著最質樸、最醇厚的文化。開發相關旅游項目,可以讓來自各地的人們親自參與、親身體驗,感悟傳統的魅力,傳承經典。
[1]烏丙安.中國民俗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343.
[2]高金燕.中國民間游戲和電子游戲的社會功能差異.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01):286-288.
[3]邱學青.關于兒童的自主性游戲.學前教育研究,2001,(06):36-37.
[4]羅家英.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92.
[5]龍正印.我國民間游戲傳承策略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18-120.
[6]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兒童民間游戲的幼兒園游戲課程開發[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4.
[7]王蔚.傳統民間游戲開發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