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啟明 侯建軍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近年來,校企合作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對于地方性高職院校而言,由于缺乏行業企業背景,校企合作辦學的基礎相對較弱。目前,全國各地的地方性高職學院占有較大比重,鑒于其辦學定位是為當地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主要為當地培養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其校企合作辦學的緊迫性更強,難度也就更大。由于當前國內對地方性高職學院校企合作辦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形成可供推廣的成功經驗或模式,因此開展地方性高職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作為一所由湖南省株洲市政府主辦的地方性高職學院,沒有行業企業背景,但依托其多年的職業教育辦學積淀,積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始終堅持“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互利共進多贏”的辦學理念,在推進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不斷創新機制,深化合作內涵,拓展合作路徑,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為地方性高職院校如何推進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政行企校、四輪驅動”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在落實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的辦學過程中,為了破解地方性高職學院沒有行業企業背景,校企合作動力不足、內涵不深、途徑不暢等難題,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其基本內涵是:以湖南汽車職業教育集團為合作平臺與紐帶,通過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四個方面的優質資源,構建“政行企校、四輪驅動”的校企合作辦學體制,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主體、市場導向”的合作運行機制。通過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類項目驅動,推進“專業設置共議、課程體系共定、師資隊伍共培、人才培養共管、實訓基地共建、教育資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拓展“項目引領、校企七共”的合作內容與途徑,最終形成“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良好局面。其基本架構與流程如圖1所示:
(一)創新載體,實施“四類項目”驅動。學校在當地政府的主導下,聯合汽車行業協會、汽車企業和職業院校,牽頭組建了湖南汽車職業教育集團,集團通過制定章程約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實行理事會領導及理事會、秘書處、專門工作委員會三級管理體制;集團各方相互聯動,協同創新,以“政、行、企、校”四類項目共同推進校企合作辦學的深入開展。
一是“政府項目驅動”。主動借助政府的“統籌力”,建設了國家技能緊缺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湖南省汽車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新能源汽車與車聯網技術省培訓基地等一批政府引導型合作項目,有效驅動校企合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二是“行業項目驅動”。積極引入行業的“標準力”,通過引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工程師專業技術資格認證”體系等行業標準,積極開展職業資格認證培訓,驅動學校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崗位職業標準的有效對接。
三是“企業項目驅動”。緊緊瞄準企業的“內需力”,引入并建設寶馬BEST項目、保時捷PEAP項目、上海通用ASEP項目、北京汽車BSEP項目、上海大眾SCEP項目、長安福特STWP項目等一批典型校企合作項目,驅動校企深度融合。
四是“學校項目驅動”。不斷彰顯學校的“品牌力”,建立了汽車臨床診斷中心、汽車電子技術研究所、中小微企業咨詢服務中心、E龍數碼技術中心等學校主導型項目,不斷增強辦學吸引力,激發企業參與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和熱情。
(二)協同推進,夯實“校企七共”內涵。一是專業設置共議。學校先后與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廣汽菲亞特等企業合作,以湖南汽車職教集團為平臺,共同開發并申報了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汽車定損與評估、汽車整形技術等汽車新專業,將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應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專業調整為汽車方向,以“訂單班”、“定向班”、“現代學徒制班”為載體,細化了汽車運用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等專業方向。
二是課程體系共定。依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將國家行業培訓標準引入專業課程體系;與寶馬、保時捷、上海通用、德國博世合作,引入企業課程標準,共建60余門項目課程資源;為北京汽車開發了機電維修類、銷售類、服務類3個項目訂單培養課程體系,完成了8門機電維修類訂單課程和4門員工培訓課程的開發。
三是師資隊伍共培。按照校企合作“定方案、建基地、輪崗位”的思路,實施“工教結合、校企共培”雙師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新模式,實現校企師資“雙方聯動、雙崗交替、雙向培養”。近年來,學校吸納了50名企業專家進入各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北汽、南車時代電動等合作企業先后派出71位企業專家來校執教;學校有36位教師通過了寶馬、保時捷、大眾、通用等合作企業的培訓師認證;安排教師400多人次到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踐與培訓,師資結構不斷優化,教師實踐能力明顯增強。
四是人才培養共管。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共同制訂了合作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和教學管理標準,以此規范合作專業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同時,采用標準化的開發流程、課程大綱、教學指導書、課程指導書和教材等,確保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目標全面達成。學院與上海通用汽車合作開辦的ASEP班、與寶馬合作開辦的BEST班、與保時捷合作開辦的PEAP班及與其他企業開辦的訂單班,學生的選拔、培養、考核與評價均由校企雙方共同實施、全程管理。
五是實訓基地共建。近年來,學院與上海通用合作投入500余萬元在校內共建上海通用(湖南)教學中心;與德國博世合作投入200萬元在校內共建博世汽車檢測與診斷中心;與北汽集團合作投入300萬元共建國內首家培養培訓中心;與寶馬合作投入1200萬元共建寶馬BEST項目教學中心;與長安福特合作投入近150萬元共建福特汽車STWP培養培訓基地等。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現代化的實習實訓基地。
六是教育資源共享。校企合作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品牌、實訓、師資、課程、培訓、研發等資源的共享。上海通用、保時捷、寶馬、北京汽車為學校提供全套最新的汽車維修手冊和技術資料,學校則為合作企業提供員工培訓和學生培養服務;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創建之初,學校主動為其開發了員工培訓標準和資源,并為其培訓了所有的新員工,學校運動場館每年為北汽等企業職工運動會的舉行提供免費服務,而這些合作企業則成為學校教師實踐與學生實習的基地。
七是校企文化共融。學校充分發揮校企合作資源,將現代企業“6S”管理理念及企業文化引入學校專業建設、師資建設、基地建設和德育工作等方面,全面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近年來,學校以“6S”管理制度建設為核心,以實訓基地、教室、辦公室、寢室的“6S”管理為突破,建立現代職業院校管理模式。在校企制度文化對接方面,學校通過實施“三元學分制”,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每年與北汽、湖南申湘等企業聯合舉辦“校園汽車文化節”,推進了校企文化的互動和融合。
一是促進了學校內涵提升與轉型發展。近年來,學校按照“立足汽車行業、服務汽車產業、培養汽車人才、打造汽車品牌”的辦學定位,主動對接汽車產業,加大與汽車行業協會、汽車企業的合作力度,校企合作辦學取得顯著成效。“十二五”期間,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成功申報汽車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汽車示范性特色專業、汽車重點實習實訓基地等9個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立項數名列全省前茅。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初步實現了 “從勞務輸出到服務地方”、“從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從綜合辦學到特色發展”的“三個轉型”,走出了一條地方高職學院的特色發展和轉型發展之路。
二是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品質。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推動企業出資金、出設備、出技術、出人才,廣泛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十二五”期間,學校學生在技能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17項,獲省級一等獎46項、二等獎48項、三等獎40項;2011—2012年連續兩年獲得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團體一等獎;在省、市級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8項;學校學生參加湖南省專業技能抽考合格率均為100%,優秀率名列前茅。近三年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平均達92.2%,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5%以上。
三是擴大了學校辦學影響和社會聲譽。通過與大型知名汽車企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行業組織的深度合作,學校辦學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逐步提升。學校先后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范校”、“全國職業院校魅力校園”、“全國先進社科組織”、“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等30多項省級以上榮譽;承辦了省級以上會議或競賽25次,在各類會議上作校企合作典型發言和經驗推介32次;黃河水利職院、江西九江職院等80多所職業院校來校交流校企合作辦學經驗。
[1]侯建軍,陳忠林.“五位一體”職教辦學模式的構想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14):10-12.
[2]溫世燕.高職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J].職教通訊,2015(2):34-36.
[3]侯建軍.地方性高職院校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0(26):229-231.
[4]易啟明.加強協同創新推進校企共贏——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實踐與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4(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