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家珍 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
背景:
去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明清乾隆御賞‘頭等十六號’月露知音琴”最終以2880萬元落槌價成交,加上傭金共計3312萬元,再一次引發(fā)了收藏市場對古琴的關注。
2003年,古琴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從此走上了喧囂的拍賣場。
同一年的嘉德春拍,唐代“九霄環(huán)佩”琴,以346萬元創(chuàng)下當時拍賣最高紀錄;2010年,蘇州吳門藝術品拍賣夜場,明代晚期的孔府“御書堂”乾隆御用古琴拍出5800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中,一件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銘的“松石間意”琴以1.36億元的天價成交,古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投資北京》:您怎么看待近年來古琴在拍賣市場的搶眼表現(xiàn)?
趙家珍: 古琴其實歷來就不便宜。上世紀80年代買一把古琴就要上萬,那個時候“萬元戶”已經是普通人家的極限了,買一把琴上萬就算很貴了。現(xiàn)在有錢人多了,漲上去也是勢必的事。一把老琴能流傳到現(xiàn)在已經很不容易,再加上古琴數(shù)量稀少,所以肯定會往上漲。
《投資北京》:這幾年古琴的拍賣從幾百萬,到幾千萬,現(xiàn)在到了上億。
趙家珍: 最貴的好像一億三千萬,但這還不是頭。因為它會越來越被人廣知,但它的基數(shù)卻越來越少,所以漲到1億根本不稀奇。
《投資北京》:斫琴也被認為是越來越有價值的技藝。
趙家珍: 技藝也在發(fā)展,據說現(xiàn)在制作的琴,也可以賣到兩、三百萬,因為個人在制琴過程中付出的心血也會得到別人的認可。
《投資北京》:斫琴也是一門學問。
趙家珍: 當然。因為不僅要從形制上去考慮,要把做琴得好看,外形美觀,對于演奏來說,還有聲音是非常重要的,這其中涉及取材、制作工藝,比如天地柱的吻合等等。
三百多年前的小提琴就能賣到幾個億,古琴的制作技藝一點都不比它簡單,一千多年前的古琴賣到1個億,有什么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