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雪
張震懷抱著一把古琴在春晚表演《江山如畫》之后,古琴火了,或者準確地說,更火了。與此同時,各類古琴班也火了——家長愿意在孩子身上投資一項“非遺”技能,社會人士則追求古遠風雅,有專業認真的古琴培訓,但大多是歪七扭八的業余教學,這場讓很多業內人士驚呼“看不懂”的古琴熱,究竟怎么回事?
“早就古琴熱了”。
在北京西四北三條胡同一個鬧中取靜的四合院里,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對記者表示,古琴熱是“意料之中的事。”
書載古琴藝術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是除書畫有實物傳承之外,唯一一條無法用藝術作品傳承、僅僅能通過琴譜和文稿承載的藝術線。所謂“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現代為了避免和其他樂器混淆,才加了一個“古”字。古琴的聲音特別松沉曠遠,沉靜中正,是古時君子修身養性的一種文人音樂。也正因此,相對于從古時普羅大眾就更知曉并偏愛的古箏和琵琶,古琴是被趙家珍形容為“在歷史上就很‘高冷’”的音樂。
這種在某種程度上始終不溫不火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現代。在上世紀70年代,趙家珍學琴的時候,全國彈這個冷門樂器的人數都不到200,而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她透露,早前古琴專業“三、四年都招不到人,可能幾年的時間也只有一個人報考”,可見這門樂器的普及程度之低。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為改觀——每年4個招生名額、10多人報考,從人數的變化上,就能看到古琴正在為人們熟知和普及。
趙家珍把這種變化解讀為“人民富裕,文化復興”,古琴熱首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之外,2003年古琴藝術被認定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關注度漸漸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這之后,各種電影、電視劇就開始頻繁使用古琴當背景音樂,或者作道具出現——且不說擺放與彈奏方式是否正確,卻也的確對古琴藝術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伴隨著“紙卷軸”的打開,唐琴“太古遺音”的彈撥演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更成為古琴復興的一個契機。
古琴火了,各種古琴“同修”、琴館開始層出不窮。
記者從文藝青年聚集的“豆瓣網”上看到,在3月的北京同城活動中,各種琴曲班、體驗課不計其數,一課時價格最低的只有每人30元。
“現在外面各種古琴培訓班真的是魚龍混雜,不夸張地說,有的人來我們中心學兩天就開班了,然后一邊在這里學,一邊在外面教。”
趙家珍也開辦有從事古琴教學的“趙家珍古琴藝術中心”——也就是在這個采訪進行的所在地,300平米的四合院,除了教學之外,平時還有雅集、演出等諸多活動。
在2009年,她覺得古琴藝術的普及和專業教學的狀況都差強人意,創建了這個藝術中心,在去年,整合了教學資源,把自己曾教過的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優秀畢業生和在校生匯集到此,一下讓這個有點“隱于市”感覺的小院,成了現在堪稱全國面向社會從事古琴教學最專業的地方。
而根據她的觀察,伴隨著這十年來古琴關注度猛增,現今有意學習古琴的大多可以分為兩類人。一類社會人士,希望學習傳統文化,生活中能常撫撫琴,增加個人魅力。還有一類是家長讓小孩學琴,就在前不久,北京市發布中小學入學特長生招生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的政策,也推動了古琴的少兒教學,趙家珍把它歸結為家長的“一種投資意識”。
不過,據藝術中心負責人陳子初介紹,現在社會上的培訓班大多停留在“業余教業余”的程度,甚至由于古琴所帶有的歷史色彩,出現了諸如“學琴前要沐浴,或者洗手,交了兩萬塊錢學費只學會跟古琴同呼吸”等“神神鬼鬼”的情況。
“一下子熱了,勢必會魚龍混雜。”對此,趙家珍相信,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以前人們甚至不認識古琴,一說古琴——‘哦,古箏啊’,琴箏不分。現在人們不但認識,而且欣賞能力也在提升,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

在中國,古琴這門樂器的專業人才本身就少得可憐,網絡視頻教學未嘗不是一條推廣古琴藝術的捷徑
不過即便前景向好,擺在古琴面前,仍有不少現實問題。
考慮到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地琴友在學琴之外,每次往返、住宿都要花上一大筆遠超學費的費用,再加上看好廣泛的市場和受眾,趙家珍的團隊曾經打造古琴的網絡教學平臺,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最優的專業師資能夠得到最大化利用,推廣正宗的古琴藝術。
但結果卻是,團隊在“開了8條網絡線,平臺、APP都做好了,因為沒有后續資金支持,兩個月之后只能關了。”
事實上,音樂在線教育在鋼琴等西洋樂器領域已經得到實現。在中國,古琴這門樂器的專業人才本身就少得可憐,網絡視頻教學未嘗不是一條推廣古琴藝術的捷徑,“中國的小孩通過網絡,可以跟著國際鋼琴大師學習,如果我們做視頻教學,面向的同樣是全世界。并且古琴做起來之后,還可以再做二胡、古箏等等,這個市場其實是很大的。”
趙家珍的團隊曾想申請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但北京市500萬注冊資金的門檻讓這個想法無法得以成形,這涉及扶持資金偏重“扶優扶強”的特點,對象并不包括小微企業。
得不到資金扶持,投資人也未必愿意把錢投在這樣一個文化項目上,趙家珍說,“大多數人覺得你就是一個小微企業,全國彈古琴的能有多少人?都來學,你的網站能怎么樣?”
除此之外,擺在現實中的還有成本問題。“老師帶課帶得非常辛苦,可我們扛房租已經扛得快要崩潰了。”陳子初告訴記者,她們最怕的就是,如果“哪天我們扛房租抗不下去了的時候,中國就少了一個真正專業教授古琴的地方,一些培訓班只會把古琴越玩越歪,越玩越斜,造成對古琴藝術真正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