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祥伍


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優裕了,但對健康的問題卻越來越關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讓都市白領們更加關注吃的健康。90后女孩楊薇薇看到的正是這樣的商機,從家具設計師的崗位上辭職,回到農村老家,創建有機農產品品牌“江南有機農園”,希望將家鄉的農產品賣到大城市,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一份來自大自然的恩惠。
楊薇薇的家鄉是福建寧德的一個小村莊,這里氣候濕潤,自然環境保護完好,是銀耳的理想種植地。自上小學起,楊薇薇就跟著家里人種植銀耳。
2009年夏天,楊薇薇考上浙江理工大學,2013年7月畢業后成為一名家具設計師。在這之前,她還不知道霧霾是個啥東西,但在杭州生活下來后,才發現霧霾有多嚴重,一年中有200天以上都是霧霾天。這對于看慣了青山綠水的鄉村孩子來說,要多壓抑有多壓抑。城市里污濁的環境、灰蒙蒙的天空,讓她時常懷念起家鄉清新的空氣。每次跟遠在鄉村的父母通電話,她抱怨最多的是杭州糟糕的天氣。
有一天,媽媽給她寄來幾包自家種植的銀耳,還特意叮囑說,銀耳有清肺排毒的功效,是對抗霧霾的最佳食品,要她多吃。辦公室的同事看到后,立即被那些像花一樣完整、漂亮的銀耳吸引了。同事小文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銀耳,杭州當地賣的都是碎的,有些聽說還用硫磺熏過。”
楊薇薇隨即把銀耳分給辦公室的同事們品嘗,大家食用過后都說很棒!漸漸地,除了辦公室的同事外,越來越多的朋友找到楊薇薇,叫她帶些銀耳給他們。家鄉隨處可見的銀耳,如此受到同事們的歡迎,是楊薇薇沒有想到的,這同時也引起了她的深思。
工業化日益發達的今天,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活在鋼筋森林里的人們對原生態的東西更加渴求。楊薇薇想,自己能不能將更多自然本真的家鄉好食材分享給追求食品安全和生活質量的人們呢?她找來兩個同在農村長大的校友一合計,三個年輕人決定一起辭職,回到家鄉創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當得知楊薇薇要辭職回家做農產品銷售時,家里人堅決反對。父母親認為好不容易將她培養上大學,為的就是讓她離開“用手刨食”的艱辛,能夠在大城市里有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女孩子怎么能去做農業呢?在父母心中,農業是辛苦的代名詞,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還要看天吃飯,風險很大。楊薇薇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家中種的竹蓀幾乎絕收,賠了很多錢,那段時間爸爸的愁容留給薇薇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性格執拗的楊薇薇卻堅定自己的想法,那段時間,她常常給父母打電話,一打就是兩三個小時,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解釋這個項目的前景。楊薇薇告訴父母,同樣是做農業,卻可以走不同的路,用“互聯網+”的便利讓天然產品講出自己的故事來,并不一定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看到女兒鐵了心,父親除了嘆息一籌莫展,而母親呢,則偷偷地抹著眼淚。

銀耳食譜
在沒有足夠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把家鄉優質的食材分享出去呢?作為一名“互聯網的原住民”,楊薇薇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互聯網,通過淘寶、微店等渠道。經過精心的準備,2014年的春天,楊薇薇在網上開了一家微店,取名“江南有機農園”,專門銷售家鄉地道的農產品。
微店剛開張時,知道的人很少,微店頁面的訪問量不高。怎么辦?做事干練的楊薇薇拎著幾袋銀耳,來到杭州一個熱鬧的十字路口,用手提箱作攤位,因陋就簡地推銷起銀耳來。出乎意料的是,那本真自然的銀耳很快吸引過往行人的目光,不到半天,她帶去的銀耳全部賣完。楊薇薇由此認為,好的東西還是受歡迎的,只是不被人們知道而已。
為了讓更多的都市白領們知道家鄉的好產品,楊薇薇線上線下同時發力。
2014年2月開始,楊薇薇發起了眾籌活動。她寫道:“作為農民的孩子,在大城市里才發現很多食材沒有家鄉的原汁原味,并且大部分的價格通過各種中間商變得昂貴,而農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也因為信息閉塞,供求不平衡,收入甚微,最大受益者是收購農產品的商販。我們希望為家鄉的優質產品打造一個展示平臺,讓更多的朋友享受得到自然本真的好食材,也讓農民得到應該得到的回報。”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食物是怎么來的,楊薇薇認為,每一樣的食材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她別出心裁地將食材從播種到收獲完整的生長過程,通過照片和視頻的故事形式進行展示。去年5月份,為了拍攝舜芋的宣傳照片,楊薇薇背著單反相機,三天兩頭往田里跑,經常弄得渾身上下都是泥巴。周圍的農戶都感到不理解:年年種的芋頭有什么好拍的?這小姑娘是不是閑得沒事做?楊薇薇只好笑著解釋說是為了留個紀念。
楊薇薇“講食材自己的故事”的創意,既展示了家鄉的風土人情,還原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又可以讓網友直觀地了解食物是怎么生長的,溫暖而樸實,很快得到眾多網友的支持和點贊。原本計劃能籌集到8000元就算成功,結果籌集到6萬多元,大大超出了她的預期。很多素不相識的網友覺得90后年輕人做農業,很不容易,就大力支持。
眾籌活動結束后,要給參與者發貨,楊薇薇和伙伴們為此熬了好幾個晚上。看著倉庫里一排排整齊的包裝盒、即將發往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楊薇薇感到萬分欣慰,覺得特別幸運,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也更加堅定了她做優質農產品銷售的信心。
更讓楊薇薇感動的是,當看到眾籌活動成功之后,父母親漸漸開始支持她的事業,不僅利用多年的種植經驗指導她種植農產品,還一起幫忙選貨、理貨。他們終于明白,女兒說的農業也可以走不同的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了,相信女兒能行。
與此同時,楊薇薇利用微信公眾號發布店內產品信息和養生常識,傳達了一種自然至上的生活理念。線下則多次舉辦推介會,讓消費者與原生態的農產品零距離接觸,看到質量真正過硬的產品,從而贏得大眾的認可。

江南農園好食材線下推廣活動
隨著宣傳推廣的深入,關注“江南有機農園”微店的人越來越多。有一天,一位網友用“江南有機農園”的食材做出菜肴后,把照片拍下發了過來。楊薇薇心里一動,一個主意在她心里萌發。她想,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一地一個味,同一種食材,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吃法。傳統的吃法固然需要,但她希望有更多創新的吃法,來豐富食材的內涵。
楊薇薇開始征集用“江南有機農園”的食材做出菜肴的菜譜,讓大家一起參與進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收到上百張菜肴顏值圖片和菜的具體做法,楊薇薇精心地把它們收集起來,集成了一本菜譜。特別有意思的是,一位貴州的網友,用猴頭菇為原料做出了幾道特色菜,邀請楊薇薇前去品嘗。
此后,楊薇薇每寄出一種食材,都會附帶上一份電子菜譜,教會大家如何做出營養健康的菜肴。特別是遇到節日的時候,她就會精心給網友推薦系列食材。今年的中秋節,江南農園特別推出“六個中秋禮盒”,分別是秋季養生系列“猴頭菇+竹蓀+銀耳”、銀耳滋補系列“銀耳+蓮子+枸杞+百合+紅棗”、秋季養元系列“銀耳+茶樹菇+香菇”、秋季水嫩系列“銀耳+枸杞”、秋季養胃系列“猴頭菇+枸杞”、秋季降脂系列“竹蓀+枸杞”。很多網友反饋說,江南農園的食材不僅吃出了健康,而且還吃出了家鄉的味道。
當然,江南農園對食材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自己種植時令果蔬外,他們有著固定的供貨基地,分別是楊薇薇和另一位合伙人的老家。平時,楊薇薇不停地奔走在兩個基地之間,指導農戶播種,施用有機肥、綠肥來代替化肥。到了收獲的季節,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賣相,對消費者負責,楊薇薇和她的團隊堅持手工挑選貨物,并且親自到場。挑選食材是挺有講究的一件事,比如香菇,菇朵分大中小,要選中才是最好的,并且傘面要厚實,根蒂要短。又比如紅菇有真假之分,真正的紅菇傘褶中間深紅顏色不均勻,桿子掰進去為灰色,假紅茹有刺激的氣味等。
給“江南農園”供貨的都是家鄉的父老鄉親。記得第一次去收貨時,楊薇薇與一位大叔溝通不順利,對方認為她太過挑剔,從來沒有像她那樣挑選的,一氣之下不愿意賣了,而且還把楊薇薇趕了出來。那位大叔認為,既然是“本鄉本土”的人,差不多就行了,可是楊薇薇不僅不給面子,反而比其他收購商還要較真。
吃了閉門羮的楊薇薇并沒有氣餒,多次登門拜訪那位大叔,一遍遍地向他解釋這么做的用意,終于使他接受了自己的做法,樂意把貨物賣給她。
雖然楊薇薇很“挑剔”,但農戶們都愿意跟她合作,因為她能出比其他批發商更高的價格,最高的可高出其他批發商的40%。又因為是原產地直銷,減少了中間層層批發,不僅方便,而且可以給他們更多利潤回饋。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從村里走出去又回來的大學生,楊薇薇深受鄉親們的信任,“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回來的孩子有知識,會‘倒騰’,所以非常支持”。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經營,如今楊薇薇的小店已經像模像樣,年收入達到了30多萬元。但是,由于手工挑選的模式,再加上農產品的季節性,楊薇薇并不打算做大規模的銷售。在她看來,傳統的大型企業更容易為利潤而放棄對品質的追求,容易造成食品安全問題,而地域化的小品牌可以離消費者更近、更注重品質。“吃的東西,吃到肚里就挖不出來了。”因此,她更愿意專注于農產品品質,提升用戶體驗,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手工匠人”,專注小而美。
楊薇薇認為,認真生活、健康生活是一種態度,她表示,她將繼續堅持食材的有機無添加,倡導不一樣的有機健康生活,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一份來自大自然的恩惠。

1.楊薇薇在江南農園

2.江南農園的種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