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峰 韓倩倩(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4)張文韜 (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機構知識庫權益平衡機制探析*
楊峰韓倩倩(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張文韜(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福建廈門361000)
學術成果的作者、出版機構和機構知識庫建設方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機構知識庫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機構知識庫的建設需要在如下方面平衡機構知識庫建設的各方權益:推進政策體系建設,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制定合理版權協議,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提供切實保障;運用先進存取技術,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撐。
機構知識庫利益相關者利益沖突權益平衡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絡的普及為學術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同時科研人員也希望能借助于新的技術力量帶動學術成果的保存、傳播及提高可持續性利用效率。然而,傳統的學術出版機構以知識產權為名,限制學術成果的傳播和交流,極大阻礙了學術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利用。學術界和圖書館界開始探索一個有利于學術成果交流,有助于知識共享創新的新模式,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運動應運而生,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放存取運動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重視并發展起來。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簡稱IR)是開放存取運動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信息資源存儲、傳播與獲取方式,近年來成為學界和業界的研究熱點和工作重點,與OA期刊并稱為開放存取運動的“綠色之路”和“金色之路”。機構知識庫是科研教育機構保存知識資產、展示知識能力、推動知識成果廣泛傳播和應用的重要機制[1]。2002年DSpace的問世可以作為機構知識庫起源的標志[2],國內近年來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機構知識庫、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清華大學機構知識庫為代表的機構知識庫得到迅猛發展。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截止到2014年9 月30日,以“機構知識庫”為主題檢索到的論文已達1 100余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機構知識庫理論研究,包括機構知識庫的興起背景、含義、特點、功能等;機構知識庫服務建設研究,主要包括資源建設、技術需求、服務模式、管理維護等;機構知識庫的政策和運行問題等。其中,涉及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要求,尤其是產權問題是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已有研究較多從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和出版機構的二元視角探討權益沖突問題,本文以學術成果信息生產傳播過程為邏輯,基于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分析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利益沖突關系,討論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平衡機制。
就機構知識庫而言,利益相關者是指為機構知識庫建設投入了勞動、成果、資金、設備設施等有價值的東西,或是利益受其影響的個人或群體[3]。本文中的機構知識庫多方利益相關者主要指為機構知識庫中的學術成果信息投入有價值的東西,或是利益受影響的主體。從學術成果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來看,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可以劃分為:(1)為學術成果的生產提供物質或精神等幫助的資助者,是學術成果產生的推動力之一;(2)創造學術成果的個人或組織,是學術成果信息的直接生產者;(3)出版、傳播學術成果的出版機構,是學術成果信息的交流渠道;(4)建設機構知識庫的組織機構,是保存學術成果、展示知識資產的信息傳播者;(5)利用機構知識庫中學術成果信息的社會公眾,是信息的使用者。由資助者、作者、出版機構、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和公眾用戶共同構成的機構知識庫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具體關系如圖1所示[4]。

圖1 基于信息生產傳播過程的機構知識庫多方利益相關者關系圖
公共資金資助科學研究,是社會創造知識、共享知識、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由此也賦予了資助者能夠強加于學術研究者履行相應義務的資助條件。作為資助方,資助者一般會規定作者研究成果的發布方式,如是否必須在OA期刊發表或者存儲在機構知識庫,或者在一定時間內存儲[5]。隨著機構知識庫在國內的研究和發展已從理論走向實踐,一些科研機構和基金會出臺了相應的開放存取政策,以促進機構知識庫的快速建設和規范發展。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表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部或部分資助的科研項目投稿并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的作者應在論文發表時,將同行評議后錄用的最終審定稿,存儲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知識庫,不晚于發表后12個月開放獲取”[6];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明確提出,“我院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以我院所屬機構名義承擔的各類公共資助科研項目,自本政策發布之日起投稿并在學術期刊上所發表的研究論文,作者應在論文發表時把同行評議后錄用的最終審定稿存儲到所屬機構的知識庫,并于發表后12個月內開放獲取。我院鼓勵作者把本政策發布之前發表的論文以同樣方式通過所屬機構的知識庫開放獲取。”[7]因此,從學術研究成果的資助角度來看,受資助的學術研究者應按照資助條件要求決定是否將學術成果自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
學術成果的作者、出版機構和機構知識庫建設方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機構知識庫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核心和關鍵問題。一般情況下,作為學術成果信息的生產者,作者要想出版和傳播學術成果,需要讓渡部分著作權給出版機構,并簽訂版權轉讓協議或出版協議。出版機構作為信息傳播的中介,負責出版作者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公眾傳播,并從中獲利。機構知識庫作為新的信息傳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出版模式,社會公眾用戶既可以從出版機構獲得學術成果信息,也可以從機構知識庫那里獲得,必然會影響到出版機構的既得利益。從資源內容上看,機構知識庫主要包括機構成員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研究報告及實驗數據等,其中期刊學術論文占較大份額[8]。這些資源內容的版權又主要歸屬于作者、作者所屬機構及出版機構,對于前兩者擁有版權的學術成果,將其納入機構知識庫的資源范圍內目前尚未構成嚴重的版權風險。而由出版機構擁有版權的學術成果,無論是通過作者的自存儲,還是機構實施的強制性自存儲、協議性代存儲[9],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作者與出版機構、作者所屬機構與出版機構之間的版權糾紛問題,即便是作者通過預印本、后印本等方式,仍然會被出版機構以版權協議為由將很大一部分學術成果擋在機構知識庫之外。因此,在學術成果的作者、出版機構和機構知識庫建設方之間的利益沖突未能合理有效協調之前,機構知識庫的資源獲取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學術成果信息生產傳播的過程中,用戶是整個過程的終點,也是開放存取運動和機構知識庫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傳統出版模式下,用戶通過購買、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方式,獲取出版機構所發布的學術成果信息,既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用戶的信息獲取權利,又保護了版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當然,在版權主體為作者的前提基礎上,作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方式直接發布學術成果,也可以通過OA期刊、機構知識庫等方式的開放內容許可向用戶授權,尋求知識共享。但在作者已經轉讓版權之后的機構知識庫自存儲學術成果,往往在實現知識開放和共享過程中滿足了公眾用戶的信息需求,但卻在對版權所有人的利益補償上有所缺位,使得利益沖突更為顯性化。
當然,在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多方利益相關者利益沖突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并非完全對立,相互之間存在合作互利、互惠共贏的共同利益。機構知識庫在彰顯組織機構和作者個人學術影響力的同時,對于傳播出版機構社會知名度、為公眾用戶提供集成學術信息服務,都有著重要作用,并可最終實現社會公共利益。而且學術成果信息只有被公眾用戶廣泛地使用,才有實現版權作品的作者與傳播者財產權利益的現實可能[4]。因此,充分認識多方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利益沖突及共同利益,構建權益平衡機制,是機構知識庫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
機構知識庫的建設作為一個以數字資源保存為源動力、以知識共享創新為牽引力的開放存取運動中的復雜過程[10],涉及到機構知識庫的建設主體、資源內容、服務對象等多維體系和多方利益相關者,需要在相應的政策體系、版權協議及技術規范等方面,平衡機構知識庫建設的各方權益。
3.1推進政策體系建設,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中,《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一些涉及到知識產權的法律,都能為機構知識庫建設中出現的版權問題提供一些法律依據。例如,《著作權法》第11條和第16條中關于法人作品和職務作品的規定,第22條關于合理使用規定的第6種即是“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11]。同時,各國政府也在努力制定相應政策以促進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益平衡,部分國家通過采取強制性的開放存取政策試圖打破出版機構對學術成果信息的壟斷[12],如美國從最初的NIH開放存取政策到CURES法案、FRPAA法案及后來的NIH后期修訂版政策。我國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學術成果的開放存取,如教育部提出關于“學術論文開放存取出版”的倡議。一些科研資助機構也將作者向機構知識庫或者其他開放存取機構提交研究成果的預印本或后印本作為其接受資助的一項前提條件,如我國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已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
3.2制定合理版權協議,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提供切實保障。
機構知識庫建設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較多,且各自的權利義務比較復雜,因而版權協議成為明確多方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關系的關鍵。從版權的個體管理角度上看,目前大家比較認同的做法是通過協議處理學術成果的作者、出版機構、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公眾用戶之間的關系。一是通過存儲許可協議形成學術研究者與其所屬機構之間的版權授權,以此賦予機構知識庫在簽署儲存許可協議后對作者的數字信息資源進行保存和傳播的權利[13]。二是作者和出版機構簽訂版權轉讓協議,以此確定作者是否必須征得出版機構同意才能向機構知識庫提交學術成果信息,以及是否明確規定預印本、后印本的提交問題。三是機構知識庫為公眾用戶提供數字信息資源時需要獲得版權所有人授權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以此滿足數字信息資源提供者可以采用不同授權組合的需求[14],確保數字信息資源在何種條件下被公眾用戶使用。四是允許作者保留某些權利的版權補遺協議,這是為了在現行的出版模式中爭取作者的權利而設立的[15],作者可以保留復制權、再用權、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公開展示其作品權等[16],該協議為作者的自存儲行為提供更大的空間。從版權的集體管理角度上,機構知識庫建設可以嘗試通過集體管理的方式進行版權協議的對話和商定,如通過機構知識庫聯盟、期刊采編聯盟等集體組織,集體行使權利人的相關權利,以集體之間的名義解決利益沖突問題,減少機構知識庫建設中過多的“交易成本”,降低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版權侵犯風險,更好協調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關系。
3.3運用先進存取技術,為權益平衡機制的構建提供技術支撐。
應用合適的存取技術措施可以方便機構知識庫運行,明確版權歸屬,緩和學術研究者、出版機構、機構知識庫建設機構之間的利益矛盾,以及簡化圖書館機構知識庫管理員在處理學術成果信息的審查流程。首先,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可以通過運用一定技術進一步明確版權歸屬和版權使用范圍,規范版權管理,如改進作品提交系統,提交者在提交學術成果信息時,機構知識庫會提供一份許可協議,版權人可以自主選擇許可信息,明確授權公眾用戶在何種權限范圍內可以使用此學術成果信息[4],在作品提交和審核的過程中實現版權管理。其次,機構知識庫在展示知識成果時通過改進資源內容的顯示方式協調出版商和機構知識庫之間的矛盾,如將論文元數據與期刊元數據結合以揭示版權特征[17],并開放元數據給搜索引擎促進學術成果信息的知識發現,提供論文和出版機構主頁的URL鏈接[18],這種改進方式使用戶明確資源內容的原始出處,擴大期刊影響力,在資源開放獲取的同時保護期刊出版商的利益。另外,機構知識庫建設方還可以通過增加相關政策及協議鏈接,方便用戶解讀,如提供出版機構政策、發表論文時作者保留權利條款的范本、維權說明、投訴渠道等鏈接[18]。這些靈活可行的技術手段,可以更加人性化地協調好作者、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出版機構、社會公眾等之間的利益關系。
機構知識庫作為一種知識儲存、知識展示、知識共享與創新的機制,迅速成為數字科研環境的重要基礎設施,并有著支持非文本信息存儲利用、教育科研、機構知識管理等服務功能的未來發展趨勢[19],但不容忽視且有待解決的問題是機構知識庫建設中彼此相嵌的利益相關者關系結構及其之間的利益沖突,需要更深刻思考機構知識庫的建構目標是什么,不同利益主體的期待是什么,以及如何平衡主體之間的利益等問題。機構知識庫建設是一個由資助者、作者、機構知識庫建設方、出版機構及公眾用戶多個利益行動者構成的政策生物鏈,每個行動者都在實現學術成果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中努力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我們不科學理性、客觀開放地站在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立場上思考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利益沖突問題,則會使得機構知識庫發展面臨更多難以處理的多變格局,阻礙機構知識庫的科研社會服務功能。
[1]顧立平. 2013中國機構知識庫學術研討會綜述[EB/OL]. [2014-08-30]. http://2013chinair.csp.escience.cn/dct/page/1.
[2]袁順波, 董文鴛. 機構庫的起源、影響及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情報資料工作, 2006(2):44-46,61.
[3]王光文, 仲富蘭. 基于利益相關者分析的開放獲取研究[J]. 圖書情報知識, 2011(5):109-114.
[4]王宇紅, 倪玉莎. 自存儲機構庫運行中的版權利益平衡機制研究[J]. 情報科學, 2012(5):665-669.
[5]鄧君. 機構知識庫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動力模型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08(5):44-47.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EB/OL].[2014-11-18].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4471.htm.
[7]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EB/OL].[2014-11-18].http://www.cas. cn/xw/yxdt/201405/P020140516559414259606.pdf.
[8]李晨英, 楊國棟, 臧琳,等. 機構知識庫收錄期刊論文涉及著作權問題的解決途徑探討[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0(1):74-79.
[9]郭清蓉. 我國知識庫自存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圖書館,2010(4):85-86.
[10]張玲玲. 機構知識庫建設中的產權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 圖書館雜志, 2011(12):26-30.
[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EB/ OL].[2014-09-25]. http://www.gov.cn/flfg/2010-02/26/ content_1544458.htm.
[12]馮曉紅. 國外解決機構知識庫版權問題的實踐與啟示[J]. 圖書館建設, 2009(12):4-7,11.
[13]相麗玲,劉紅麗.云時代數字資源開放存取的法律關系與問責機制[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4(7):28-32.
[14]劉志芳, 齊峰. 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在高校機構知識庫著作權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11(18):99-101.
[15]肖可以, 龍朝陽. 機構知識庫建設及其法律問題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08(11):39-41.
[16]李忠霞. 加拿大采納SPARC的作者版權協議補遺[J]. 圖書情報工作動態, 2007(9):21.
[17]谷秀潔. 開放型機構知識庫著作權管理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225.
[18]張曉林, 張冬榮, 李麟,等. 機構知識庫內容保存與傳播權利管理[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12(4):46-54.
[19]張曉林. 機構知識庫的發展趨勢與挑戰[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4(2):1-7.
楊峰1980年生,博士,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資源管理。
韓倩倩1989年生,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圖書館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信息資源管理。張文韜1987年生,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學。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terest Balance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uthor, the publisher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gency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is the core and the key issue of multi-stakehold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eeds to balance the interest of multi-stakeholders as follow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cy system to lay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est banlance mechanism, formulating the reasonable copyright agreement 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est banlance mechanism , using the advanced access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 technology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est banlance mechanism.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takeholders; Interest conflict; Interest balance
G250.74
B
*本文系四川省哲社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學術成果分析與應用研究中心”開放課題 “社會科學數據開放機制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CAA14B17
2014-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