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蘇日娜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關于“乞丐入館案”討論的分析和思考*
張靖蘇日娜(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一場關于“乞丐入館案”的討論自2011年展開。以84篇相關文獻為對象,該案討論參與者分析研究發現:對于該案關注程度最高的群體,并非出自圖書館界,一方面反映了界內的冷漠,另一方面卻也顯示出圖書館權利的社會過程之跨越單純學術探討的趨勢。該案相關文獻的論及方式、論述角度、所持觀點及資料引證的分析表明:資料引證要把握引證的字面準確性和引證邏輯的合理性。
圖書館權利乞丐入館案弱勢群體學術引證
2008年10月,杭州圖書館新館面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2008年11月25日,《文匯報》記者萬潤龍撰文《豪華圖書館的平民取向》對之進行報道:“也正因為是對所有的讀者免費開放,因此便有了乞丐和拾荒者進門閱覽。圖書館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凈再閱讀。如此豪華的圖書館居然允許乞丐或拾荒者進門讀書讀報,有讀者無法接受,找到褚樹青館長,說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圖書館,這就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褚樹青回答這位讀者說: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利選擇換個區域。”[1]這篇報道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2011年1月18日,該報道被一位叫“賀蘭泰”的網友轉載到新浪微博上并評論:“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1],引起關注和熱議,一時間“乞丐入館案”成為熱詞,許多普通民眾在微博的轉發、瀏覽和評論中,第一次知道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等專業術語[1]。而圖書館界雖然仍顯“冷漠”[2]卻也有所發聲。一場關于“乞丐入館案”的討論由此展開,“開啟了全社會傳播圖書館權利思想的新時代”[2]。
本文擬對這一場討論本身進行研究。筆者于2014年6月,選用中國知網及幾個主要搜索引擎作為檢索工具,采用“圖書館”并含“乞丐”、“圖書館”并含“弱勢群體”、“杭州圖書館”、“褚樹青”等檢索詞檢索,收集到相關文獻84篇,其中,圖情檔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論文17篇,其他學科領域的學術期刊論文14篇,大眾報刊文獻40篇,網絡文獻13篇。筆者分別從該案討論的參與者、論及該案的文獻等角度觀察“乞丐入館案”這場討論。
筆者通過相關文獻的責任者及文獻中所引討論言論的發表者的職業身份分析來觀察討論參與者的情況,具體如下頁表1所示。
以參與討論次數衡量,對于該案關注程度最高的是在討論中未體現職業身份的社會公眾,而非圖書館學人、圖書館從業人員或是圖書館相關組織,也不是由上述三者所共同構成的圖書館界。這一情況同時給出了負面和正面的信息。首先(負面),表1印證了程煥文教授在博客中所寫的“在去年9月的‘差教授進圖書館案’中,圖書館界曾經出現過莫名其妙的自虐冷血現象。在這次的‘乞丐入館案’中,圖書館界同樣出現了不可思議的自虐冷漠狀況”[2]。其次(正面),有學者在分析中國圖書館權利的社會過程時指出,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圖書館權利的社會過程中,主角并不是民眾這一圖書館權利的主體,也不是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圖書館協會/學會、相關政府部門或是相關法規這些維護民眾圖書館權利之義務的承擔者,而是包括學人、刊物等在內的圖書館學群體,也因此,這一階段的中國圖書館權利社會過程更多是以學術探討的面貌呈現;而其他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新“形式”的公民權利的社會過程通常由三個領域所構成:權利實踐、政治活動及學術探討,兩相對照,突顯了中國圖書館權利社會過程缺乏權利實踐和政治活動的片面性。而表1對于“乞丐入館案”討論參與者身份的分析,則反映出在一些具體的圖書館權利事件中,已經有了跨越單純學術探討的趨勢。社會公眾對于該案的關注,有助于喚醒更多圖書館權利主體的權利意識,并進一步轉化為有效的權利訴求行為。

表1 討論參與者身份分析
3.1論及方式
相關文獻主要以三種方式論及該案。第一種是以之作為專題,進行專門的討論,如陶鋼的《公平——“天堂”里特有的模式——論“杭州圖書館不拒絕乞丐入館”》;第二種是將之作為案例,引用以說明公共圖書館權利實踐情況,如馮繼強等人的《流浪未成年人公共圖書館權利初探——以杭州圖書館和杭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知識關懷實踐為例》;第三種則是在行文中偶有帶過,如吳慶珍的《探索公共圖書館均等化服務的實踐》。
3.2論述角度、所持觀點及資料引證
論及該案的文獻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引用國際圖書館界的政策法規、報告著述,以其中所反映的國際圖書館理念支持文獻責任者的觀點;此外,有些文獻還引用了國際圖書館界的類似案例,與該案作對比分析。筆者在對相關文獻論及該案的角度以及所反映的作者觀點進行分析和匯總的基礎上,梳理了相關文獻對于國外資料的引證情況(見下頁表2)。
學術著述的作者為闡述或證明自己的觀點,常常需要引用前人或他處的著述或案例等資料作為證據。資料的引證有兩個基本要求。其一,對于所引資料,應反復核實,以確保引文及出處無誤,引證的字面應準確;其二,所引資料應確實能夠佐證所提出的觀點,引證的邏輯應合理。筆者從這兩個方面,對“乞丐入館案”相關文獻資料引證情況進行分析。
4.1引證的字面準確性
如表2所示,《公共圖書館宣言》(IFLA/UNESCO,1994,以下簡稱《宣言》)一文是被相關文獻引用最多的資料,此處且以之為例。筆者梳理了引用《宣言》的相關文獻原文,并將引文與《宣言》原文進行比照后發現,對于《宣言》的引用,存在多句整句引用、單句整句引用、跨句斷句引用和意會引用幾種方式。除意會引用外,其他幾種方式的引用的字面準確性較高。當然,所引條款的集中性也較高,平等服務②和特殊服務③兩句可以說是中國圖書館界最熟悉的《宣言》內容,特別是在中國圖書館界于21世紀初開始艱難重建[3]現代圖書館理念十年后,大家對于《宣言》的理解已經從將“well-informed citizens”認作“智者”[4]的階段,發展到了能夠用“住院人員或被監禁人員”對應“people in hospital or prison”的階段。因此,引用的字面準確性在情理之中。
4.2引證的邏輯合理性
所引資料能否佐證所提出的觀點,需要回答以下問題:第一,資料是否與觀點相關聯;第二,資料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與觀點提出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如果是,此差異是否會影響到資料的引用有效性。表2中的主要引證文獻包括《公共圖書館的起源與管理》(The Organization & Management of PublicLibraries)(Poole,1876)、《英國公共圖書館系統:現狀及戰后重組建議報告》(The Public Library System of Great Britain: A Report on Its Present Condition with Proposals for Post-War Reorganization)(McColvin,1942)、《公共圖書館宣言》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IFLA/ UNESCO,1994)、《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IFLA/UNESCO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IFLA/UNESCO,2002)、《圖書館與衰落的美國社區》(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Preer,2001)、《未來框架:新十年的公共圖書館、學習和信息》(Framework for the Future: Libraries, Learning &Information in the Next Decade)(DCMS,2003)、《大規模增進減貧成效概念框架》 (Concept Framework of Large Scale Poverty Reduction)(世界銀行,2004)、《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Mult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IFLA/UNESCO,2006)8種。

表2 相關文獻論及“乞丐入館案”時的觀點及國外資料引證情況
那么,首先,所引資料是否與所提出的觀點相關聯?
如表2所示,論及“乞丐入館案”時,相關文獻主要通過引證國外資料來佐證其從圖書館權利、圖書館理念和圖書館社會職能三個角度所提出的觀點。上述8種主要引證文獻中,《宣言》《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和《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這3份國際圖書館政策,雖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均體現和強調了現代圖書館利用和服務的平等原則。《公共圖書館的起源與管理》④《英國公共圖書館系統:現狀及戰后重組建議報告》⑤《圖書館與衰落的美國社區》⑥和《未來框架:新十年的公共圖書館、學習和信息》⑦與美國或英國特定時期的具體圖書館實踐緊密相聯,將之用于對中國當下的圖書館事件的評論,自然應考慮資料形成之背景與應用之背景的差異,但四者卻也都是在現代圖書館事業“理性和成熟發展階段”[5]的產物,或為理論經典,或為職能反思,或為戰略規劃,均昭示和強調著圖書館平等原則。“乞丐入館案”所反映的圖書館權利、圖書館理念和圖書館社會職能的關鍵問題,就是案中主角“乞丐”這一特殊群體能否與其他群體一樣平等地利用圖書館及其服務。《大規模增進減貧成效概念框架》雖非業內文獻,但其以“減貧”為核心概念,“乞丐”作為相當貧困的群體,自然是適用于這一框架的。因此,上述引證文獻應該說均與所提出的觀點相關聯。
其次,資料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與觀點提出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如果是,此差異是否會影響到資料的引用有效性?
“乞丐入館案”是圖書館權利話題下的一個現實案例。圖書館權利涉及法定權利和道德權利,主要是法定權利[6]。由于國內目前沒有圖書館專門法,圖書館界對于圖書館法定權利的淵源追溯通常圍繞公民權利進行。采用相當概括的方式,公民權利的理論可以歸納為四種:①自由主義公民權(包括傳統自由主義、現代自由主義/多元主義);②共識秩序(包括社群主義、公民共和主義) ;③參與共和主義(包括新共和主義、擴展民主論) ;④溫和的后現代多元主義(包括激進多元主義、文化多元主義)[7]。不同理論,是對于公民權的幾種不同構想和制度化。前述8種主要引證資料(包括3份圖書館政策),大多是以英美的圖書館實踐為基礎所形成的。而英美在公民權制度上,均屬于自由民主制國家[6]。在這些國家,無家可歸者問題是公民自由與政府管制、社會秩序相博弈的常見領域[8],因此,對于無家可歸者問題的討論相當豐富,觀點也常有對立。具體到無家可歸者與公共圖書館的案例,也呈現出不同的情狀。在對美國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專題報道中,白巖松特別關注了無家可歸者對于圖書館的使用,并用公共服務部主任的原話“是的,圖書館歡迎每一個人,不管你是長是幼,是貧是富,不管是美國公民,還是他國移民,或是游客,圖書館歡迎所有人”和“他們是社會的一部分,有人對這社會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會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應受到歡迎,我們都要學會共存,學會如何與他人融洽相處”[9]以體現圖書館的自由、平等與包容。而英國人彭曼因體味問題而被禁止使用萊斯特郡(Leicestershire)任何圖書館[10]及美國休斯敦公共圖書館(Houston Public Library)實施“訪問者禮儀標準”[10]是側重于對公共場合秩序的維護。而對于具體案例的探討,往往也不只停留于圖書館業界或學界。例如,有學者從“由于公民自由權以及其他受法院保護的制度化的價值觀,想要禁止個人以大多數人所反感的方式使用公園、地鐵、圖書館以及其他公共場所也很困難”[11]的角度,對自由主義公民權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職業理念和倫理固然是影響職業行動抉擇的重要因素,但職業理論和倫理背后往往還有更為深刻的、刻錄著社會歷史文化基因的制度和價值觀,從學術邏輯和嚴謹性上考慮,學者在引證文獻或案例時,都不應忽略對于基因和背景的考量。
注釋:
① 同一被引材料在不同文獻中可能使用不同譯名,此處統一采用常用譯名。
② The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y are provide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of access for all, regardless of age, race, sex, religion, nationality,language or social status.
③ Specific services and materials must be provided for those users who cannot, for whatever reason, use the regular services and materials,for example linguistic minoritie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or people in hospital or prison.
④ 形成于美國公共圖書館理性和成熟發展階段。
⑤ 形成于英國公共圖書館戰后重組時期。
⑥ 以美國社會資本流失、公民參與失落為背景。
⑦產生于英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暗淡、中央政府試圖強化其對地方圖書館事業控制力度的背景下。
[1]郭曉敏. 我國公民圖書館權利普及現狀:從“乞丐入館案”說起[J]. 圖書館建設, 2011(8):20-25.
[2]程煥文“.乞丐入館案”是圖書館權利思想傳播的里程碑[EB/OL].[2014-06-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17 gp5.html.
[3]范并思. 現代圖書館理念的艱難重建:寫在《圖書館服務宣言》發布之際[J].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8(6):6-11.
[4]吳慰慈, 董焱. 圖書館學基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附錄.
[5]鄭永田. 美國公共圖書館史文獻評述[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 (7): 29-37.
[6]程煥文, 潘燕桃, 張靖. 圖書館權利研究[M]. 北京: 學習出版社, 2011:36-37.
[7]IFLA. IFLA/UNESCO Mult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EB/OL].[2014-10-23]. http://www.ifla.org/ifla-unesco-multiculturallibrary-manifesto.
[8]張千帆. 實現自由與秩序的良性平衡:對流浪乞討問題的憲法學分析[J]. 中國法學, 2004(4):55-65.
[9]白巖松. 巖松看美國:體驗美國公共圖書館[EB/OL].[2014-10-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3c3b00100d4a3.html.
[10]馮佳. 英國:有體味者禁入圖書館惹爭議[J]. 公共圖書館, 2011 (1): 95-96.
[11]Ellickson. Controlling Chronic Misconduct in City Spaces: Of Panhandlers, Skid Rows, and Public Space Zoning[J]. Yale Law Journal, 1996(105):1165.
張靖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副教授。
蘇日娜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se of ''Homeless People Accessing Hangzhou Public Library''
A discussion on the case of homeless people accessing Hangzhou Public Library has been launched since 2011.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tributors of the discussion in the related 84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ose who paid most attention to this case were not from libraries, which by one hand reflected the libraries' indifference, by the other hand showed the trend of the discussion crossing the border of the pure academic discussing in the social process of Chinese library righ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how they discussed the case, what their viewpoints were, and how they cited references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teral accuracy and the logic rationality in the academic should be valued.
Llibrary right; Case of homeless people accessing Hangzhou Public Library; Vulnerable group; Academic citation
G250.1
B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民權視域的社會弱勢群體公共信息服務權益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CTQ011。
20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