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察

《法制日報》:時下,群眾要辦點事,難不難?可能有人會說,中央政府一直在強調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應該是不難了。可是,往往是政策規定可以辦理范疇之內的民生事宜,現實中卻是難上加難。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是本屆中央政府一直在反復強調的大事,然而,這些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政策紅利,執行力和落地率還有待進一步強化。有關部門在制定惠民政策時,要力求政策制定的精細化、銜接度,絕不能在一些細節的規定上人為設置壁壘,使百姓辦事屢屢碰壁,使惠民政策成為一紙空文。
《南京日報》:農村實現現代化,環境整潔有序是基本要求,也是亟待攻克的普遍難題。環境問題往往具有系統性特征。地表環境出了問題,往往也會導致地下、天空的環境出問題;此地環境出了問題,相鄰地區乃至更大區域也常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城鄉一體、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的今天,開展農村地區環境連片整治、綜合治理,不僅事關農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樣也關系到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
《學習時報》: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由于公務員辭職意愿增加,一些企業甚至開始托獵頭尋找離職公務員。伸出橄欖枝最多的,并不是制造企業、商貿企業等實體經濟,而是房地產、金融和互聯網等虛擬經濟。而企業如此鐘情于并不懂得企業管理的公務員,可能存在一些不太正常的現象。其中,政商關系仍處于一種不清不白的格局,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任憑這樣的現象存在,不僅企業很難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政府職能轉變也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腐工作將面臨許多新的考驗。
《光明日報》:這些年來,我們沒少在倡導“文明旅游”“呵護風景”上下力氣,有關部門也往往會采取一些整治行動,卻見效甚緩。尤其讓人焦慮的是,隨著國人足跡的漸行漸遠,這種不文明現象似有蔓延到國外的跡象。難道中國游客果然是素質有問題嗎?其實,與其說是素質,不如說是習慣。面對“不文明旅游”的現象,有必要從公眾自身以及社會政策的公眾參與程度兩方面求解。說到底,小到一個人在公共場合扔不扔垃圾,大到一個國家國民公共意識的養成,都能折射出特定社會的發展階段、成熟程度、群己關系和社會生態。
《北京日報》:毫無疑問,網絡已是當下最熱門的新聞傳播媒介之一。飛速發展的技術,讓即時、便捷的傳播成為可能;但同時,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爆炸,也滋生乃至放大了諸多亂象。針對網絡空間中的種種亂象,要加強管理,及時更新、完善相關法規并從嚴執行,真正讓互聯網上沒有法外之地。
《吉林工人報》:實行職業資格許可認定制度,本意是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促進勞動者提高職業技能和專業化水平。但過多過濫的職業資格認定已經成了人才自由流動的障礙,也滋生了考試、培訓、辦證的利益鏈條,成了一些政府部門或行業組織的重要財源。推進這項重要工作的落實,不能僅靠媒體曝光一個取消一個地“擠牙膏”。對此,應進行清單式管理,除法律規定需要實行準入的之外,不得進行新的職業資格認證。只有這樣,職業資格認證清單才能真正“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