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冠
加強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推動我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文/李 冠
重點項目建設是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載體,是促發展、保投資、穩增長的有力支撐,是增稅收、擴就業、惠民生、促和諧的有效抓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打好“四大攻堅戰”,都必須以重點項目為支撐。加大重點項目建設對于積累經濟發展后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全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要堅持緊貼國家新的投資導向,瞄準我們河北重點產業發展領域,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服務業發展、優勢產能“走出去”等,盡快謀劃實施一批引領性、帶動性、示范性強的重大項目,力爭早日把項目變成就業崗位,把項目變成GDP,把項目變成財政收入,給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強保障。一是要瞄準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一對一地搞好對接,通過相互并購、聯合重組、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把龍頭企業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先進人才、先進設備、先進管理經驗引進來;二是要瞄準成長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認真落實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落實河北“科技10條”,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加速成長;三是要瞄準國家政策鼓勵的領域,加強統籌謀劃,爭取一批項目列入國家盤子,并引進各方面投資者搞好開發建設;四是要瞄準能夠提升產業水平的企業、技術和人才,重視引進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產業升級;五是要大力引進科研院所和創新團隊,創辦多種形式的技術聯盟,使每個產業、每個企業都有堅強的科技后盾和人才支撐。

當前,河北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是要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的重大契機,從北京、天津多引項目、多引技術、多引人才,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全面對接,深化合作,爭取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河北。同時,要順應南資北移、臺資北移、港資北移的大趨勢,主動作為,把港澳臺地區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客商引進來,甚至大手筆地搞省別園、區別園,使好企業、大企業扎堆聚集,形成一個個新的產業群,使更多的優質生產要素參與到京津冀一體化中來;還要把眼光放長遠,可以通過跨國聯姻,把更多國際人才、技術、企業引進來,提升河北的產業層次。另外,要切實按照“建成投產一批、開工在建一批、前期推進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要求,建立完善儲備庫,實行分級負責、資源共享、動態調整,保證重點建設項目不斷檔。
發展環境是影響項目引進的重要力量。河北是東部省份,卻是中部水平,產業結構偏重,生態環境容量有限;京津冀一體化,河北是短板,功能設施不完備、產業結構不合理、政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還比較突出。所有這些省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加快發展軟硬環境建設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強河北腹地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載力,才能為筑巢引鳳、留住人才、落地生根創新良好的基礎條件;二是要加大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落實促進園區發展的政策體系,創新園區管理機制,強化服務職能,優化園區軟環境,吸引大項目到園區落戶;三是要加強政策支持,各級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給予項目建設大力支持,并不斷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為重點建設項目創建綠色服務通道,形成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的整體合力;四是要創新重點建設項目服務方式,加強“貼近式”“保姆式”服務,積極推動項目代辦制和建設過程的警務制,實現政務提速、服務提質等,培育軟環境,努力營造全社會和諧、共促、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的良好氛圍。
強化對重點項目的管理,是保證工程質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強各級重點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力量,實行定期議事制度,并建立重大項目臺賬,在編制推進流程圖,對擬定事項掛牌督辦的同時,加強協調,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重點項目按時間節點如期完成;二是要完善專家評審機制,借力第三方咨詢機構和行業專家,對申列省重點項目進行嚴格把關評審,確保產業層級高、預期效益好、引領帶動作用強、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等要素資源的項目優先納入省重點項目管理;三是要完善項目建設新機制,建立孵化催生機制、推行委托共建機制、實行開放合作機制,讓金融機構、國企、民企、創投機構、科研院所等參與孵化器建設運營,推廣政府推動、企業經營、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園區經營模式和創新創業共同體,推動一批京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戶河北;四是要完善項目中后期監管機制,對于項目業主中斷投資、遲遲無法開工或進展嚴重滯后的,要及時取消省重點項目資格,對各重點項目完成情況的后評價結果要與考核掛鉤,與下年度省政府安排該地區重點項目數量、配置要素指標掛鉤;五是要完善重大建設項目責任制,實行部門 “一把手”負責制和一個項目、一個班子、一個領導、一套目標、一抓到底的“五個一”責任機制,嚴格問責制度,加大獎懲力度,強化各級責任心,確保項目進得來、留得住、落得下、結得果。
(作者為省政協常委,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