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昌
中國的古代典籍,總給人一種感覺,用西漢司馬遷的話說“微妙難識”,《道德經》亦如此。東漢時期,張陵創建道教,把老子奉為道祖,把《老子》尊為最高經典“道德真經”,而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們,則把《老子》與《周易》《莊子》尊為“三玄”。
今天的我們初讀此書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但是這本書二十多年來對作者本人產生了很大影響,它開啟了作者的心靈,讓他感受平凡的生活帶給來的幸福感,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中國人真正的“文化的母乳”,那么就請跟隨作者一起來了解這本書,感受他帶給我們的幸福和人生智慧!
《老子》的作者在書中說:“我講的這些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而天下的人卻不能理解,不能實行。”(《老子·七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感慨中充滿了孤獨。
我不禁想起孟子的話:“吟詠這人作的詩,讀這人著的書,不知道這人的為人行嗎?因此要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啊!”(《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那么,《老子》的作者李耳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呢?司馬遷在《老莊申韓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
李耳先生的傳記,除了交待他的家鄉和職業,只記載了兩件事,一件事是孔子大老遠地從山東來洛陽向老子問禮。再一件事,就是老子辭職出走,出關時著了一本五千多字的書。剩下的篇幅,講的是兩個“疑似”的老子——老萊子和太史儋。
司馬遷的家族是“世典國史”的歷史世家;他所生活的西漢初年,黃老之學又是當時幾代太后和皇帝們所熱衷的治國理政主導思想;司馬遷又非常重視實地考察,向各階層的人采訪,來網羅舊聞,把很多歷史遺聞都發掘出來了;而且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非常崇尚道家學說,司馬遷本人還向一位被稱為黃子的道家學者系統學習過道論。應該說,司馬遷的歷史資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在老子的生平上,司馬遷只是把他認為最為可靠的兩件事——孔子問禮和出關兩件事記載了下來,對疑似老子的人物也忠實地進行了記錄。
他的作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宋代開始就有學者提出疑義。但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百年之后的今天,隨著馬王堆、郭店等地新材料的出土,塵埃漸漸落定,學者們大致認為司馬遷的記載還是可靠的。從他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幾點關于老子的信息:
一、老子是楚國人,職業是守藏室的管理員。
二、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也就是春秋時期的人,年齡應該比孔子大。
三、孔子對老子十分佩服,稱贊他像傳說中的龍一樣,高深莫測。
四、老子后來辭職離開了洛陽,并寫了一本五千多字的書,核心是關于道德的。
這就是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他存在過,我們又不能確切的知道他的身世,縹緲恍惚,像《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的體象。為什么關于老子我們能確切知道的信息這么少呢?我想,有兩個原因:老子當時只是一個思想博大精深但政治地位不高的小官。更重要的一點,老子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思想家,他一生忠實地踐行著自己“道隱無名”的學說。還是司馬遷在老子傳記的結尾處所寫的話最確切,也讓我們用以作為本篇的結尾吧!
“老子,隱君子也。”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