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學斌
【關鍵詞】 新課程;評課;問題;誤區
【中圖分類號】 G423.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72—01
實施新課程后,新課標關于評價制度的理念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這一理念已經逐漸被老師們接受運用起來,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很大的成效。筆者在長期的一線教學實際中參加過不少的評課活動,評過別人的課,自己的課也被別人評過。可是,筆者在眾多的評課活動中卻發現,新課程實施后,評課活動存在著幾個誤區,這些誤區的存在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一、評課操作上存在的問題與誤區
1.重聽輕評,平淡膚淺。部分學校在評課活動中,聽的多,評的少,評課大部分是虛假的評議,只唱贊歌,不講缺點,評議會上,經常發言的只有三五人,評議的只有三言兩語,評課冷冷清清。還有些領導課聽了不少,但是沒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議,自己也沒有同教師交換意見。如果有些該評的課不評,一方面執教者心里沒底,另一方面評課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聽課也就失去了意義。
2.以偏概全,參評面窄。現行的評課活動往往出現了三種庸俗的傾向:一是評課活動成為了權威人士的指示活動課。這種人在評課時往往要先談談對這節課的看法,談完之后再要求其他人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很自然,后面的評價便出現了隨聲附和的現象。二是評課活動成了學校衡量教師工作的標準之一。有些學校甚至量化到出席一次評課活動給加多少分,不參加要扣掉多少分,一學期必須聽評多少次課,這導致了許多教師的積極性受挫,在評課活動中產生消極應付的心理。三是評課活動成了“評人”。有些教師平時的感情就不錯,在評課時只說好聽的,不能從實際出發,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
二、評課觀念上存在的問題與誤區
1.課堂提問人次越多越好。有的評課認為提問的人次越多越好,甚至有人以提問的人次多少作為衡量學生活動的重要尺度,因而講課的人想方設法、刻意追求提問的人次,全然不顧恰當的時機、適當的內容,而將提問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者挖空心思,頻繁提問,根本不給學生思考、學習的機會和空間。課堂提問應重視效果和目的,不應以“次數”來衡量,而應在 “憤”、“悱”之際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予”以“啟發”,使學生增長知識,提升能力,提高覺悟,一旦目的達到,即可“止問”。
2. 教師講得越少越好。有的評課認為課堂上教師講得時間越少,學生自學時間越長,其評價效果越好,甚至有的還為此做出了硬性規定: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時間不能超過多少分鐘等等。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并不是把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取消。由學生能夠單獨完成的教師絕不參與,但那些學生不能理解的,有一定難度的和誤區的問題教師還應該講解,那些重點問題還應強調,直到學生理解或明確了為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時刻意識到“主導”和“主體”的關系,進而調動學生積極地去思考、解決。
3.教學手段越復雜越好。有的評課人認為在課堂中運用的現代媒體越先進,手段越復雜,形式越豐富,教學效果越好。選擇何種媒體、手段、形式應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實際、教師互質而定,不可盲目攀比,一刀切。我們不反對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而是主張評課時應把其視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和一種形式而已,應重視衡量它的實際應用效果和可行性、經濟性、適用性。
三、評課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和誤區
1.趨中心理誤區。所謂趨中心理就是評課者對執教者既不愿給優者太高的評價,也不愿給劣者太低的評價,有意縮小差距,向中間狀態集中。求得心理誤區的產生可能是由這樣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中庸思想好人,不得罪人;嫉妒,怕別人超出自己,采取不說好,不說壞的模糊策略。
2.從眾心理誤區。這種心理的產生可能有兩個因素,一是多數人對評課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意見,而某個人雖有個人不同的意見,但隨大流;二是在評課中由于某些專家或領導的專斷,迫使某些教師附和相同的意見。
3.求全心理誤區。求全責備是評課中的一種心理誤區。自覺不自覺地提出期待要求一種“主標準”、“嚴要求”,自然而然會降低課堂的評價。
4.成見心理誤區。成見心理就是評課者帶著先前對執教者的某些看法,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現象,這樣顯然不利于評價課堂教學水平。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