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今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奮力攀登科學高峰。改革開放以來,在科學研究領域和科技產業化的道路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果敢、勤奮、敬業、奉獻的精神,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和科技產業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創新路上的科學人,奏響了一曲曲自主創新的凱歌。本刊綜合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央視網》等資料進行綜合整理,推出這一組科學領域領軍人物的專題,以饗讀者。
北京西北郊,僻靜的生命科學研究園區里,坐落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層紅色小樓——這里,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的研究所。
所長王曉東——個子不高,黝黑健碩的漢子,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料”院士,他用自己獨到的管理方式和學識眼光,引領著一批最杰出的科研人員,在這里篳路藍縷,嘔心瀝血,探尋人類生命的新知。
2004年4月,41歲的王曉東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中國內地20多萬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評審相當嚴格,需要經過多輪秘密投票程序。他的入選證明了自身實力。
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于2003年開始籌建,2005年正式揭牌成立,王曉東被聘為所長。他毅然選擇回國,投身中國的科研事業。
北生所自2005年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共有實驗室25個,科研輔助中心12個,累計吸引50多位海外優秀高水平留學人員全職回國工作。
對乙肝病毒的新發現,為未來相關藥物研發打開嶄新的大門;發現植物第六類激素——脫落酸的受體,被同行認為是能夠寫進教科書的經典發現;動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與病原微生物間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成果,均填補國際空白……
目前科研人員獨立發表文章257篇,在國外《科學》《自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已有31篇,在國內外相同領域研究機構處于領先地位。
北生所是國內較早的無行政級別,無事業編制,全所實行合同制的試點事業單位。王曉東學術助理黃嵩博士介紹,“我們所招聘頂尖人才作為實驗室主任,組成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人才招聘專家委員會,按照國際化程序,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人才也是有進有出,保持流動性,所內部不搞職稱評定。實驗室主任聘任期為5年,他的工作將根據其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通過相關領域國際專家函評,同時結合其對研究所和社會的綜合貢獻等決定其是否進入下一期聘任,未通過評估者,將離開研究所。
國際小同行匿名評議——是北生所與國際接軌的實驗室主任評估方法。“對科研來講沒有絕對的標準,必須要看在同行之間是否有影響力。如果對同行沒有影響,就很難對大眾有影響。”王曉東說。
王曉東按照自己的理念,形成北生所的制度與風格,10多年精心耕耘著這塊試驗田。
“在這里,包括曉東在內,我們大家都是平等討論交流,都是直來直去,不用拐彎抹角,只對事、不對人。這是個純粹簡單的地方,大家一起做研究。”實驗室主任邵峰說出了他在這里工作10年的原因。
“我們這里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所長不干涉學術自由。如果所長整天問我干了什么,告訴我該干什么,那就沒法干了。”邵峰說:“曉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科研環境。”
“真正原始創新的科研無章可循。研究者要有心靈上的自由。”王曉東從科研角度,闡述了自己的管理理念。長期的寬松環境會不會使科研人員產生惰性?面對疑問,王曉東說:“我們實行的國際小同行匿名書面評估,要求十年內做到國際領先。這個杠桿還是很有力度的。”
王曉東的北生所追求原始創新,而不是跟著別人跑的“山寨版”。
“我們在所里獲益很多,最核心的就是追求學術上的原創性、創新性。所里非常看重學術內核,看重科研工作本身對學術界的影響力。我們不看評了多少獎,而是看科學成果到底解決了什么問題。”邵峰認為,這是王曉東一直堅持的創新理念。
“希望我們北生所的青年科學家在中國的土地上能作出影響世界的發現和發明。把創新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追求,就要立足長遠,把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起來。在有足夠量的積累之后,必然有質的飛躍,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王曉東說出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