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篳路藍縷的開拓,14年的奮斗只為研發原創新藥;這是一種苦心孤詣的探索,所有努力只為喚得春回大地歸,推動中國原創藥產業的發展;這是一種質樸深沉的感情,百折不撓只為回報生他養他的一方土地。他是魯先平,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外表下,是一顆滾燙的心。
2015年1月,微芯生物在深圳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本胺獲準全球上市。這意味著中國有了自己原創的抗癌新藥,中國藥物研發已從仿制、高仿,逐步走入與發達國家同水平甚至超前的獨立創新階段。
“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改變中國原創藥產業的現狀。”魯先平說,中國有世界最多的制藥企業,達到7000多家,制劑生產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藥生產能力全球第二,但卻鮮有企業研發生產原創藥。
在全球制藥行業,原創新藥研發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但高回報的產業。一般來說,一個新藥研發周期長達10至15年,需要超過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成功率僅為萬分之一。但是由于原創新藥受到專利保護,一旦上市可以壟斷市場銷售,每年將為制藥公司帶來上億美元的收入。
西達本胺是魯先平帶領微芯團隊經過12年研發出來的原創新藥,主要對抗淋巴瘤,對于肺癌和乳腺癌的聯合治療也已進入后期臨床試驗階段。目前,同類藥物全球僅3家企業生產,其中兩家在美國,每月治療費用分別為28萬元人民幣和14萬元人民幣。而相比之下,西達本胺每月費用為2萬多元人民幣。在藥物使用方式上,西達本胺也采用口服,而非國外使用的靜脈注射,更加便利。
魯先平將原創新藥的研發形容為“走鋼絲”。
微芯生物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基于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臺。“微芯生物是原創新藥的沖浪者,因為我們懂得全基因組表達,計算機輔助結構設計,基于信息學的數據挖掘,從而得到強有力的預測性數據。即使我們成功幾率只增加百分之五十,那也意味著我們成藥的機會就比別人多一倍,花的錢會遠遠比別人少。”魯先平說,他們“燒”的錢至今不到10億元。
即便如此,篩選發現理想的分子化合物仍然困難重重,工作量堪比大海撈針,魯先平用“天一樣大的漏斗”來比喻:2000個化學分子,針對18個靶點,就會形成36000個數據點,每個靶點做幾次重復試驗,僅僅是為了篩選出一個可靠的數據,就要進行30萬個試驗點,從一個無限大的口,通過不斷試錯、不斷收緊,從中可選出一兩個合適的化合物,很多時候一無所獲。
面對如影隨形的科研失敗風險,魯先平一如既往地樂觀淡定,“選擇了做原創藥這條路,就意味著每一天都在試錯,每一個錯都提供一個新的信息,把我們引向新的方向,沖破萬難,不斷接近漏斗的底端,體會曙光乍現那一瞬間的激動、驚喜,這正是科研的樂趣所在。”
被問到14年來遇到的挫折和困境,魯先平只是微微一笑,“這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講清楚的。”創業的艱辛、科研的漫長,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魯先平對此早有心理準備,最讓魯先平介意的是國內原創新藥的軟環境。2007年,國家藥監部門對微芯研制的糖尿病新藥提出臨床二期做動物致癌性試驗的全新要求,這意味著更大的成本投入,藥物上市要延后四五年,企業“命懸一線”。雖然,微芯生物窮盡辦法,最終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完成了試驗,但代價巨大。
“十幾年之前回國創業,中國的各個環節還沒有完全做好迎接創新藥的準備。我們最開始遭遇到的是當時醫藥政策和技術規范不成熟的制約。”在魯先平看來,中國有優秀的科學家、良好的制藥基礎,但模仿取代了創新,只能通過價格競爭謀取非常少的利潤,處于醫藥產業鏈低端,只有探索建立新藥研發生態的良性循環,才能點燃中國醫藥行業的創新熱情。
來路迢迢,不忘初心。“我的想法很樸素,希望用個人所學回報生我養我的故土,通過科學智慧去治病救人是我最大的成就。”魯先平說,他更愿意被稱作“魯博士”而非“魯總”,作為一個科學家,他享受科研和分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