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霞



在廣西桂林的靈川縣,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清官村—江頭洲村。
江頭洲村坐落在靈川縣青獅潭鎮(原九屋鎮),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的護龍河畔,距歷史文化名城桂林32公里,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北宋文學家、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周敦頤的后裔之村。全村現有180戶,800余人。周氏望族始遷祖周秀旺于明朝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從湖南道州宦游粵西進入廣西桂林,定居在九屋上塘(即今江頭洲村),至今有六百四十余年的歷史。
江頭洲村有豐厚的文化遺產,輝煌的歷史篇章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享有廣西古村落中“歷史文化遺跡數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藝第一、鏤花種類第一、名人數量第一、數代為官同職第一、清官數量第一”的盛譽,被稱為桂林第一“才子村、清官村”。
明清民居的縮影
走進江頭洲村,筆者發現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規模龐大、種類豐富,雖然古殿、古亭、古塔、古牌坊已在“文革”浩劫中毀壞,但古塔、古牌坊已重建,古祠、古屋、古閣、古樓、古院、古巷、古道、古橋、古井、古碑等依然存在,而且建造工藝精湛、文化底蘊深厚。
據統計,全村現存民居180多座、620多間,其中歷經數百年保留下來的元、明、清建筑110余座,共占全村民居的六成,而且古屋連片、風格古雅、構思精巧、各時代特色鮮明,古建筑專家稱“極為少見”。筆者游覽過愛蓮家祠、護龍橋、字廚塔、貞節牌坊、進士街、舉人路、秀才巷、迷宮道、閨女樓等景點,果真各具特色。
愛蓮家祠是一座坐西朝東,五開間,六進深,青磚包墻硬山頂的木磚構建筑,始建于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六年后落成。因江頭洲村村民的先祖周敦頤著有《愛蓮說》名篇、崇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而得名。它樓閣連立,重檐復屋,風格獨特,結構巧妙,工藝精美,文物琳瑯,古樹玲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科學、藝術、歷史坐標,是江頭洲村古建筑群中的代表作。雖然風雨亭、歇憩亭、祭祀殿已在“文革”中被拆毀,但精華部分文淵樓、大門樓、興宗門等主體建筑物仍然保存下來,還閃現著當年的風采。
鳳凰橋是一座高4米、寬5米、跨徑8米、拱圈厚1米的敞肩拱式單孔弧形石拱橋,雖然建造中不用灰漿,但由于基礎打得深、橋基鋪得穩和砌建技藝做得巧,雖歷經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打、村人使用乃至戰爭洗禮,但至今仍巋然挺立、雄姿不減,掩映在古樹綠蔭之中。
字廚塔位于護龍橋東南側6米處,原高10米,塔向四角五層,“文革”中被毀。2002年,村民自籌資金重建,盡管層數、塔高、裝飾均不如前,但仍可在挺拔秀麗的現狀中看出當年的壯觀原貌。
踏著河卵石小道,沿著青磚高墻,我在古樸幽深、縱橫交錯的巷中穿行,不時進入宅第觀覽。這條“進士街”雖然長不過200米,但它毗鄰相連著七座大宅院,宅院大門上又依次高懸著寫有“進士”、“太史第”、“父子翰林”、“解元”、“知州”、“知同”、“德高望重”、“慈善可風”、“知縣”、“奉政大夫”大字的十塊匾牌,使人深切感受到中國古代科舉文化的濃重氣息。這里文物豐富而珍貴,古碑、古匾、古幣、古書、古硯、古字畫、古楹聯、古陶瓷、古石刻、古木雕、古木床、古飾器保存較多,宗譜、家譜、古印章、古書籍;古石磨、古炮、古刀槍亦有保存,而且工藝精美。
江頭洲村的古建筑、古文物的雕刻獨具特色,不僅種類多樣,木雕、石雕、磚雕齊全,僅鏤花就有20多個類屬、共500多種,而且工藝精巧、紋飾秀美、造詣深邃,因而被有關專家稱為“中南鏤花第一村”。
科第文化的代表
史料顯示,江頭洲村自六百四十年前有周氏家族以來,教風綿延,科第聯輝,特別是清康熙之后,更是人才輩出。明清以來,江頭洲村出仕之多、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口碑之好,不僅在廣西,而且在全國的村落中也是少有的。
據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全村儒士312人,縣學90人,府學生54人,貢生50人,國子監生(明清時期國家開辦的最高學府)41人,舉人31人,會試貢士10名,進士8人,庶吉士12人。全村出仕200余人,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5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8人,五品官18人,五品以上的高官37人,還有六品官14人,七品官36人。其中任過知縣或縣長的28人,所以江頭洲有“四代翰林”、“五代知縣”之聲譽。清代分掌中央政務的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在京城任職的16人,除工部還未發現任職官員外,其他五部都有江頭洲人。有顯赫政績的就達40余人,具有鴻篇論著的20余人,有著述24部,共32卷。
史上赫赫有名的前賢志士30余人,有“神君”、“循良第一”的周啟運,飲水茹檗的“廉官”周履謙,“桂林十大才子”之一、又稱“救命大夫”的周冠,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清官周啟稷,“百里之才”、“愛民之仕”的周履泰,毀家紓困、“棄堂利民”的周允齋,苦節貞操、教子成名的誥命夫人秦淑賢,遠見卓識、樂育人材的舉人周永,五四運動學生首領、精忠報國的周瑞琦,創辦義學、樂善好施的周廷綬,出口成章的神童周紹劉,醫德高尚、妙手回春的“神醫”周星伯,“德高望重”、“慈善可風”的周澤潤,見義勇為、成仁取義的周春云等。在周氏家族中,還出現了有名的字畫家,如周冠和他的兒子周瑞瑺、周瑞鈺,還有著名的書法家周啟京、周廷普和周永等。他們書寫出來的字體遒勁灑脫,妍秀多姿,富有文人士大夫書卷的氣息,給后人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書法藝術珍品。
勤政廉潔的典范
江頭洲的愛蓮文化極為深厚,也可以從現存的楹聯中看出,如“宗傳姬旦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告訴周家后裔要學習先祖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這一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和“純粹至善”的美德,在職要有政績,任官要清正廉潔,做人要誠樸正直。因此,周氏族人清白做人,清廉為官,“愛蓮”子弟層出不窮。
任布政使的周廷揆,在協濟貴州、云南軍餉時,功績卓著,“覃恩二級,升授一品銜,賞三代一品封典”。廉官周履謙,舉人出身,在四川梁山、鹽源、黔江、羅江等縣任知縣、簡州知州、順天府同知時,積極推行“灰土糞田法”,傳播農業技能,大力減輕農民稅役,常以“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自律。他歿于梁山任所時,內無余帛,外無贏財,當地百姓感其恩德,自籌旅資,不遠萬里,將其靈柩從四川送回廣西老家安葬。羅江百姓還為其立祠塑像,有楹聯如是云:“官民魚水情深,功德永傳青史”,橫批“廉政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