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利



7月20日上午,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主辦的“2015青年志愛國情—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全省網絡媒體黨團青年延安精神教育實踐活動”(下稱網媒團)在西安啟動,省委網信辦主任孫琳出席啟動儀式并講話。
孫琳表示,重走革命道路,學習偉大抗戰精神和延安精神,目的在于激勵當代青年黨團員牢記歷史、努力開拓進取、凝聚力量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青年黨團員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道德素養和黨性修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勉勵大家爭當延安精神的弘揚者,為網絡發展和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來自全省16家網絡媒體的60余位青年黨團員前往延安革命紀念館、路遙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延安新聞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寶塔山、梁家河村、照金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感受歷史變遷。
這是一次以“青年志、愛國情”為主題的延安精神教育實踐活動,通過舉行延安新聞紀念館宣誓儀式,參觀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延川縣粱家河村,照金革命老區穿越踐行等多種形式,在延安尋找新聞人的根,堅定新聞媒體的政治立場,樹立網絡媒體黨團員正確的新聞理念,完成黨團員對于延安、延安精神、照金老區革命精神的解讀與傳承。
感受圣地紅色文化
20日中午,網媒團抵達延安,來到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紀念館內展出了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分列11個單元,400多米長的展覽大廳,以1000多幅歷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業績。
延安革命紀念館建于1950年1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從原館址(南關交際處)遷往楊家嶺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延安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
走進路遙紀念館
隨后,網媒團又來到了位于延安大學內的路遙紀念館,館中展出和收藏了路遙生前用品、手稿、信函、照片等珍貴實物和資料,回顧了路遙的創作歷程,真實全面地展示了路遙的文學創作過程。
路遙文學紀念館位于安葬路遙的文匯山腳下,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由序廳、主體館、音像題字廳和文學研究室四個部分組成。路遙文學紀念館展出了路遙人生各個時期百余幅珍貴照片、部分手稿以及使用過的桌子、椅子、臺燈和電扇等實物。
觀看《延安保育院》
晚上,網媒團觀看了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歷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是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戰斗時期,設立在延安的數所“兒童保育院”、“托兒所”、“保育小學”的統稱,“兒童保育院”是中共中央在陜甘寧邊區設立的寄宿制幼兒教育機構,其主要招收前方將士子女、烈士遺孤和部分后方機關干部子女,被稱為“馬背搖籃”。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保育兒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實歷史為主題的大型原創紅色歷史舞臺劇。它依托大量深度挖掘的第一手珍貴史料,以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震撼感受展示新中國的大愛精神和純愛情懷,鑄就新時代的“延安夢想”。
追尋革命光輝歲月
21日上午,網媒團來到延川縣梁家河村參觀學習,活動組織者安排了書法寫作環節,增進互動,成員們緊握手中的筆桿,書寫《長征》詩歌。
經過幾十公里的路程,網媒團來到楊家嶺革命舊址。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在這里,中共中央指揮了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并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
《延安日報》副總編、延安大學客座教授楊葆銘先生給網媒團成員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現場課。講述了革命戰爭時期新聞工作者艱苦工作的事跡,勉勵大家要繼承他們的優秀品質,為新聞事業盡職盡責。
網媒團接著來到棗園革命舊址參觀。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棗園革命舊址,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并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
向新聞界前輩宣誓承諾
22日上午,網媒團走進延安清涼山,了解了我黨在延安時期新聞事業的發展情況,參觀延安新聞紀念館,并在中央印刷廠舊址旁莊嚴宣誓,承諾做一名有理想、守誠信的新聞工作者。
清涼山被稱為紅色延安的“新聞山”,這里曾是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通訊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等新聞出版單位所在地。延安新聞紀念館位于清涼山下,是我國惟一的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館內大量文史資料記錄了老一輩新聞出版工作者的革命實踐,生動再現了延安時期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業績。
“我們承諾:勇擔社會責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嚴守職業規范,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發揮媒體優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公眾;清朗網絡空間,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追求,打造文明、誠信、法治、安全、創新的網絡環境,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網絡媒體。”在傳承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革命精神的延安新聞紀念館,網媒團眺望寶塔山進行宣誓,并保證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網絡媒體工作者。
從清涼山繞過清清延河水,再登上巍巍寶塔山。1935年到1948年,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十三年間,寶塔山見證了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站在寶塔山下,一位網媒團成員激動地說:“在這片有深厚歷史積淀的熱土上,你不想進步都不行。”
光輝照金鎮 革命根據地
23日,網媒團來到了本次紅色之旅的最后一站—銅川市照金鎮,參觀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全館以陜甘邊革命歷史為主線,是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綜合性紀念館。
1933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組建了紅二十六軍,成立了中共陜甘邊特委,從而使照金成為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即陜甘邊革命根據地。
照金,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西北部,自古乃要塞之地。相傳隋煬帝巡游至此,稱“日照錦衣,遍地似金”,照金因此名傳天下。隨著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壯大,照金成為西北革命的搖籃,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絢麗的篇章。
目前,照金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和國家級丹霞地質公園。網媒團在照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為此次活動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