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入信息化時代,進入發展新常態,如何捕捉發展機遇、發現自身瓶頸、制定科學決策、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都需要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研判和論證,其最重要的支持就是大數據。
當前,陜西正在編制“十三五”規劃、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強化大數據思維意識,以便作出更加科學的決策和行動指向,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世界進入信息化時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大數據。從國際到國內,從沿海到內陸,信息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成一致性,也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改革開放程度。誰抓住信息化的“牛鼻子”,誰掌握大量的數據、先進的技術和開放的思想,誰就能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最先嘗到甜頭。
陜西省處于內陸地區,思維模式、工作方式帶有強烈的傳統“人治”特點,不善于分析和運用數據,特別是利用大數據分析經濟發展形勢、科學謀劃未來發展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可喜的是,黨的十八大把信息化納入“四化”同步建設的戰略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些都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體現了推進信息化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我們今后做好大數據利用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環境保障。
信息數據對我們來說是海量的,誰來引導和推動大數據利用最為關鍵。作為欠發達地區,面對信息化推進較慢的實際情況,應突出幾個重點進行嘗試和推動。
(一)要利用大數據進行決策。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公眾參與”是指征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如聽證會等;“專家論證”是根據一定的政策理論對某一事物的綜合評估或對群眾意見建議進行總結研判;“風險評估”是對某項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落地征求廣大人民群眾意見,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合法性審查”是指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的一次法律把關;“集體討論決定”是班子成員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信息對某個決策進行判別。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大量真實的信息,即大數據。通過掌握龐大而真實的數據,并通過一定的規律和法律進行歸納總結和評估,得出科學可行的結論,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因此,各級各部門在作決策、干事情前,必須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得到充足而真實的數據支撐,然后吃下海量數據,進行“攪拌消化”。比如,編制小城鎮建設規劃、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都必須進行詳實的數據分析,過去什么樣、現在怎么樣、將來怎么樣,都要用可靠的數字說話,這樣才能做到科學決策,才能為更高一級決策提供更多的數據和理論依據。
(二)要利用大數據推進“互聯網+”。“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傳統產業一旦與互聯網融合,就會插上騰飛的翅膀。一是推動“互聯網+工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引導中冶陜壓、陜焦化工、陜富面業、陶瓷加工等骨干企業通過互聯網與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同,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生產新模式,加快形成傳統產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同時,支持新興產業園創建升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行動計劃,引進高科技等戰略性新型工業,從增量上提高互聯網應用水平,促進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二是“互聯網+現代農業”。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突出柿子、羊乳、瓊鍋糖、面粉、墨玉石刻等特色產業,搭建一批網絡銷售平臺,培育一批電子商務企業,形成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使富平農特產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實現提質增效、促農增收的目的。三是“互聯網+文化旅游”。要充分挖掘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整合和創新富平眾多電子媒體,建立股份制文化傳媒集團公司,搭建“眾包、眾創、眾智”平臺,建設新的發展引擎。一方面營銷大眾創新成果、播放音頻視頻、發布海量圖片信息,實現人機互動、人人互動,催生信息產業大發展;另一方面進行景區推介、旅游休閑、文化傳播、酒店登記、門票購買等,包羅萬象、開放開發、快捷方便,推動富平文化旅游產業邁上更高層次。

(三)要利用大數據創建智慧城市。快速的城市化,意味著城市區域及其人口規模的擴大,這使得城市的管理越來越復雜,也給城市能源供應、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群眾需求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各國尋求高效、科學的城市管理模式,20世紀初期數字化城市應運而出,進入21世紀智慧城市開始風行。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縱觀各國智慧城市建設以及我國個別城市創建成果,可以提煉出一些共同的元素:即任何一項智慧城市工程,都少不了“技術支持、政策配套、市民參與”三個要素。因此,建設智慧城市,必須從這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智能管理運營中心。要積極借鑒張家港等城市創建成果,加強與神州數碼等專業集團的合作,加快城市道路系統、商業運行系統、衛生清潔系統、電信電力系統、行政管理系統等各個系統、各條戰線的信息資源整合和利用,建立數據感知、采集、傳輸、分析和應用的職能型管理運營平臺,構建一個網絡中心管理、各個系統良性運作、相關問題集中協調解決的格局,促使城市管理智能化。當前,可以依托信息化辦公室和便民服務大廳,整合政府網站、黨建網以及公安、交警、宣傳、住建、教育等各個網絡系統,聘請專業大集團大公司進行智能系統設計和打造運營,加大硬件投入,健全網絡觸角,逐步推進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例如,通過智能系統,分析城市堵車和停車難原因,有針對性進行城市改造,或通過網絡向市民提供城市動態、停車信息和停車收費情況,幫助人們規劃出行路線和時間,并通過GPS導航找到最方便的停車位。二是出臺相關政策。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政策支持。要認真研究城市發展的特點和實際,出臺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指導思想和建設規劃,近期目標和遠景目標,使智慧城市建設有章可循。要制定具體的配套方案,制定智慧城市建設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智慧城市建設。要明晰責任、落實主體,向政府、社會、個人以及參與公司提出明確的職能職責、工作任務和完成時限,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三是動員全民參與。所謂城市,城是載體,人才是主體。真正的智慧城市,必須要讓人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建設中來。要為城市生活打造一個數字化界面,讓人們通過這種界面去觸摸城市的脈搏、享受城市的服務、參與城市的管理;要通過信息技術,把人的智慧放大,讓市民成為一個個神經元,促進各類信息互動,進而形成“群體智慧”,共同建設好“智慧社區”;要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面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向市民提供免費服務,激發市民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讓城市因智慧而高效、讓市民因智慧而幸福。

新生事物推進,唯有敢闖敢試、先行先試,敢于邁開步子、趟深水,才能贏得先機、促進發展。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試點示范、逐步推開,不斷提高各行各業信息化程度,努力形成全社會利用大數據、管理大數據的良好格局。一要加強領導。成立信息化推進委員會,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切實推動行動的貫徹落實;加強信息化辦公室力量,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推進;聘請有關專家,成立專家組,為政府決策提供重要支撐。要強化利用數據的意識,促使各級“一把手”養成收集數據、認識數據、利用數據的的習慣。二要試點示范。抓緊出臺信息化發展意見,制定有關政策,抓住行政單位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推開。建立大數據分析利用保障機制,確立有關信息收集辦公室,全面征集縣域內外各種數據,建立相關數據庫,納入信息公開平臺系統。開展行業試點,依托縣級服務大廳建立網絡服務平臺,提供查詢服務,實現有序整合融合。扎實做好“互聯網+”融合試點、智慧城市創建等工作,逐步形成縣域管理服務“一張網”,讓社會治理更加規范有序。三要資金保障。要搶抓國家推進信息化、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機遇,加大信息化項目策劃包裝,爭取列入中省試點計劃。將信息化工作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特別要加大對網絡硬件建設、數據庫建立、“互聯網+”應用、智慧城市創建等工作的資金保障。要創新融資模式,加大與央企省企名企的合作,用好PPP等融資模式,大量吸納社會資金進入信息化領域。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引導私營企業參與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論證以及數據咨詢服務等,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信息化工作,從而產生新業態、增加新崗位、激發新活力。四要考核指導。沒有考核,就沒有落實;沒有指導,就難以健康發展。要加強考核,將大數據運用、互聯網+、云計算以及智慧城市創建等信息化重點工作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考核項目之中,設置相應分值,推動工作落實。要加強引導,完善配套,增強服務,以動態眼光看待信息化發展,鼓勵大膽探索,相互借鑒,促進信息大發展。要加強統籌規劃,科學組織實施,杜絕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務實有序推進。要加強保密工作,堅持法無禁止皆公開的原則,建立信息公開負面清單制度,引導政府、社會、個人依法收集收據、分析收據、公開數據和利用數據,確保大數據利用依法規范,信息化工作健康發展。